英國是怎樣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

小行星童星交流會

英國的衰敗實乃形勢使然: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看英國其實並不算是一個大國,只是因為在人類社會向工業化時代轉型的過程中佔盡先機才得以取得跨越式發展。英國崛起的制勝法寶在於技術和制度的創新,然而當完成工業化轉型後新興的美、德、俄、法、日等國就對英國的經濟和軍事霸權構成極大的威脅。這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當人類社會處於由農業文明時代向工業文明轉型的時期決定一國國力的首要因素不是由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構成的體量,而是技術和體制的創新。誰能抓住時機變革創新,誰就能抓住歷史的發展機遇,否則就會被時代所淘汰。英國恰恰是因為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才得以崛起成為世界性的大國。問題是當人類社會已整體過渡到較為平穩的工業化時代後決定各國國力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創新,而是體量了——這是因為在相對平穩的社會狀態下技術和體制的創新是有瓶頸的,很難再像時代轉型時期那樣突飛猛進;而那些體量龐大的國家即使在生產技術上和英國有一定差距,也完全可以質量不夠數量湊,從而形成規模效應。

其二隨著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崛起成為世界霸主,這時的英國實際已失去引領世界變革潮流的創新精神。恰恰相反這時英國資本家有時還會出於一己私利而阻擾技術進步——舉一個較為淺顯的例子:如果你有一部手機,這時又有新款手機問世了,那麼到底要不要購買新款呢?作為個人行為你可以選擇購買新款,這樣你可以享受到最新款的優質技術;當然也可以選擇不購買,這樣可以省錢。但作為國家如果留戀於已成熟的技術和制度,而不能有所改革創新就會陷入到《大秦帝國》中甘龍、杜摯所說的“沒百倍之利不變成法”的境地。而那些發展相對滯後的國家在改革創新方面的阻力相對較小——如果自己原本一無所有,自然在改革過程中也不會失去什麼,這就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問題是儘管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看英國並不算是一個大國,但在大英帝國全盛時期英國幾乎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擴張,那麼為什麼英國的殖民地豐富的物產資源和人口不能為英國的國力增長提供加持呢?別國可以質量不夠數量湊,英國為什麼不行?這主要是因為相比美、俄這種基於陸權擴張的國家而言:英國的殖民地同英國本土之間的地緣距離過於遙遠,在交通資訊並不發達的年代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度天然受到地緣屏障的制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英國的殖民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不僅不能為英國的國力增長提供加持,反而需要英國投入大量財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並在當地駐軍以維持殖民統治,這就使英國的殖民地成為消耗英國財力、軍力的無底洞,從而使英國在同後起的美、德、俄等國的爭霸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的狀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英國的衰落,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二戰大概是最重要,但是又最無奈的原因了。有很多人甚至認為,二戰的最大戰敗國既不是發動戰爭的德國,也不是淪為非正常國家的日本,而是作為戰勝國的英國。正是因為二戰對英國軍事工業和本土經濟的毀滅性打擊,才讓英國在二戰結束之後,沒有辦法繼續維持大英帝國的體面。

作為一個並不風調雨順的國家,英國被海洋和討厭的雨水所包圍,自身的農業資源非常差。想要填飽肚子,英國人都需要依賴南方國家的進口。這是老歐洲的現實情況,但是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給了英國一個新的機會。英國人可以通過控制溫暖的殖民地為自己提供農產品、礦產資源和向外拓展的跳板。正是因為航海,英國才成為了大英。

但是二戰的消耗,讓英國逐漸失去了對海外事務的干預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時已經獨立的澳大利亞因為人口比較少,仍然依託英國皇家海軍的軍事保護。但是在日本南下時,皇家海軍幾乎沒有為澳大利亞的國防做出什麼貢獻。澳大利亞找到的保護傘,是美國。其他被英國統治的地區看到英國和澳大利亞的關係破滅,當然也都意識到英國的實力已經不行了。這樣一個虛弱的英國,正是一些民族主義者崛起的好機會。於是大量國家開始要求獨立。當然法國也遇到了同樣的窘境,比如阿爾及利亞事件。但是因為法國擁有的殖民地本來就不是特別重要的經濟腹地,法國的本土經濟又比較完備,法國的損失才看上去小一些。

在軍力和經濟實力上已經得不到殖民地信任的英國,才終於墮落成了一個現在的二流國家。

地球知識局

首先,英國的崛起和強大依靠的什麼,我覺得是三大要素。

第一個最先進的生產力,工業革命誕生的地方,當鴉片戰爭爆發時,英國財政收入大約為5200萬英鎊,摺合白銀3.46億兩,同期擁有4億人口看起來世界第一的大清,財政僅收入為4000萬兩白銀。

第二個是擁有以制海權為代表的強大武力。英國奉行的是海權,其基本國策是英國的船隻噸位要保持是第二和三名噸位總和的一倍。這也是極為恐怖的。

英國衰落,實際上就是這三個優勢慢慢消失殆盡的過程。

生產力來說,工業革命在整個歐洲大陸都開花了,並且德美兩國主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戰前夕,英國的工業產值已經落後美國德國,並且領先法國並不多。

為了保住海權,所以和德國進行的造艦的軍備競賽,由於工業產值落後於德國了,所以實際上保證海權優勢有點吃力了。

行政,金融制度來說美國是一脈相承,德、法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並不弱太多的現代制度。

最終這一切隨著一戰的爆發,英國的優勢基本就全部喪生,其本土人口太少的弱點就被放大突出了,慢慢就回歸普通。

一戰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消耗了大約英國五年的全部國庫收入,直接導致英國從債權國變為債務國。(基本都是欠老美的錢)。

同時英國的商船也損失慘重,噸位急劇下降。對英國最依賴的殖民地經濟控制力下降

所以到了二戰時,日本入侵英國的亞洲殖民地時,英國都沒有有力的組織反抗。澳洲、緬甸、馬來亞這些都發現了英國已經無力保護他們於是轉而尋求獨立或者轉向美國。

英國從殖民地是進口農產品和工業原料,輸出如紡織品、軍火等工業品,全球貿易基本就是英國玩的最溜。

二戰結束後,英國完全無力保護(威懾)他的殖民地,但另一方面想把這種經濟貿易的分工保持下來,於是允許各殖民地自治甚至獨立了。而隨著失去對廣大殖民地的控制,大英帝國自然解體,被打回成只有幾千萬人口的小島國了。再也不是控制全球四分之一土地和人口的大英帝國,而是德法等一個水平上的二等強國了


茗居楓海

英國全稱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因為主體是英格蘭故簡稱英國。給林哥印象深刻的是兩件事,其中一件是英國《每日電訊報》曾報道,英國陸軍人數正逐年減少,英國陸軍可能縮減至近250年來的最小規模,僅5萬士兵。說明英國不再可能把手伸向世界,把其他國家變為自己的殖民地。其二是英國蘇格蘭全民公投事件,說明英國不但在進步,而且是走在了世界民主的前列。

對於英國是怎樣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問題,林哥的觀點是這樣的:

與其說英國土地衰落了,不如說英國的政治進步了!

與其說大英帝國統治衰老了,不如說世界的民主前進了!

與其說今天的日不落帝國是一個夕陽,不如說今天的世界文明是一個朝陽。


林哥漫談

其實這個問題有點太片面的,確切的說法,不能說英國在衰落,而是英國目前在部分領域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削弱,像我們經常聽到出問題的軍工、製造業、重工業、汽車工業等等,但是大英帝國在另外一些領域還是獨步天下的,這包括文化、教育、體育、金融、食品工業等等。我想這也是歐洲一些發達國家都會有的特點,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哪個歐洲國家可以拍著胸脯說我如何如何強大到不可一世,而是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各國都有了取捨。

那麼,如果我們從英國一些衰落的行業來分析的話,到底是在什麼時候或者什麼環節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英國現在連一艘航母也造不好?更別提沒有德國和法國那樣的大眾、標緻、雷諾等優秀的汽車工業呢?

如果分析的話,我覺得還應該從撒切爾時代推行的改革說起。

撒切爾夫人制定的政策影響力從1979一直到了1990年,這十年幾乎也是歐美各國發展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中,英國選擇的政策和德國和法國顯然是有區別的,那麼英國到底選擇了哪些政策呢?主要的影響力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宏觀層面,撒切爾選擇的經濟政策是貨幣緊縮政策,既壓縮政府的公共支出和投資,將目標由所有人的就業轉向控制通脹,依靠市場本身的力量來調節經濟。這項政策有好有壞,但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項政策的影響。有一個電影叫《跳出我天地》,裡面有一個情節是父親為了能夠使得兒子有學舞蹈的學費,背叛了工會,去廠裡上班。這個情節的背景就是撒切爾正在推行的緊縮政策,需要對重工業等一些領域進行壓縮調整。撒切爾的這個政策雖然減輕了赤字壓力,卻使得英國本身的工業製造業受到

嚴重影響。

第二:民營化。撒切爾將英國造船公司、皇家軍械廠這樣的軍工企業能賣的都賣了,使得英國2/3的國有企業轉為了私營企業。私人資本都是逐利的,這樣一來政府的負擔雖然減輕了,但是相關產業通過全球化轉到人力和製造成本更低的地方也是不爭的事實。

另外兩點關聯不大,就不重點說了。

撒切爾的改革在當時來看,確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從德國的發展來看,撒切爾在當時沒有看到新興市場的崛起。想想你接觸到的英國品牌,除了英超、卡夫食品,你還想得起什麼?英國徹底淪為了一個小資國家,在工業4.0的今天,英國的損失確實太大了。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英國從強盛到衰落,關鍵在於殖民地。


英國這麼小的國土這麼點人口,為什麼是世界第一強國?誠然科技的進步工業大革命的成效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有巨大的殖民地,是一個全球性的日不落帝國。巨大的海外殖民地,無論是抽稅,掠奪資源,吸收人力資源,充當對外戰爭的打手,還是作為商品傾銷的市場,都很受用,是英國經濟雄霸天下的根基。工業革命科技進步強大艦隊都不過是使英國能夠維持和充分利用殖民地罷了。

一戰二戰本質上就是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戰爭。英國儘管都勝了,但那套殖民地體系維持不下去了。美國獨立戰爭比較早就不說了。一二戰前後,尤其二戰後,在美國等大國推動下,殖民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打回原形變成一個小島國。試想這些殖民地如果都還在,整合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甚至還有美利堅的資源人口科技,在藍星還有誰不服?

可惜時代總在進步,從美國獨立戰爭,到二戰後的殖民地獨立運動,那套殖民地體系一去不復返了,美國主導的以全球貿易形式運行的新體系建立。英國從日不落帝國跌回一個小島,不衰落才怪了。


順行2018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連郵戳都有日不落的印記。

日不落帝國的衰落是註定的,因為它走了西班牙的老路。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於是逐漸取代了西班牙的全球殖民霸主地位。

說白了,象西班牙和英國這種本土不大,殖民地卻遍佈全球的國家是不會長久的。用“海盜國”來形容不為過。

英國本土不大,要真說其地理優勢,還比不上法國和德國。但因為有著從全球殖民地略奪來的巨大財富,讓英國人樂不思蜀,不思進取了,以至於最後連這個世界第一的海軍地位都讓美國取代了,至於說空軍和陸軍,二戰時更不是德軍的對手。

結果二戰英國本土被德國炸成廢墟,又加上英國皇家海軍無力保護其殖民地,以至於其廣大殖民地紛紛倒戈和獨立,尋求美國保護。

本土被毀,又沒了廣大殖民地財富的補給,英國衰落當然就無法避免了,好在大英帝國做了那麼多年世界老大,文化和科技的根基還在,靠著英聯邦國家的影響,加上又投靠美國,所以還能保持世界強國的地位。這點比西班牙還是強多了。


湘平古珍郵館

英國衰落的內在原因,是因為其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了,外在原因是兩次世界大戰和殖民地獨立❕

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約100多年的時間裡,英國與其他強國(美法西德俄等),最大的區別在於它通過四處殖民搞到了超多的殖民地,所以才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通過殖民經濟發展,英國成為了數一數二的強國❕


但是副作用是英國人在這期間,發展出了一種投資傾向,即:相較於投資科學和技術,更願意投資殖民地以獲得更多的收益,長此以往,英國的技術水平逐漸落於美、德等國家,這是英國衰落的內在原因❕

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衰落是起導火線作用❕

雖然相較法德等鄰國而言,英國本土沒有遭到入侵是其優勢,但是美國在此期間本土同樣保持和平,而且利用戰時戰後歐洲生產力不足;比如戰時賣軍火,戰後賣消費品,極大的影響了歐洲的經濟❕

蘇聯則因為實行了牛逼的社會體制一躍成為重要的工業國,美蘇對抗導致歐洲各國的政治軍事大權也逐漸旁落,英國也不可避免❕


我認為,殖民地獨立不是英國衰落的原因,是阻止英國、乃至歐洲復興的原因❕

二戰之前,一戰對歐洲的破壞同樣嚴重,但是歐洲此時還擁有大片的殖民地供其剝削(或者稱為發展)❕

一戰之後,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首先加拿大,其次是澳大利亞;到了二戰之後,則是印度、緬甸、非洲(尼日利亞等),中東(埃及、也門等),愛爾蘭等❕

甚至包括在我們國土上的勢力,也在1949後被驅除,直接間接導致依賴殖民體系建立的帝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的衰落❕
最終英國混到了今天連蘇格蘭都在組織公投打算脫離英國的地步❕………


四都火雞

英國,最豪氣的稱呼為英吉利大不列顛共和國。世界上最老牌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者。無限度的侵略擴張,得力於大英帝國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到二戰結束後,大英帝國終於崩潰,各殖民國分分獨立,日不落的帝國失去了往日的光芒。而它所掠奪的財寶仍能供它生存。現在仍是世界強國。瘦子的駱駝比馬大。



難得糊胡

不是英國衰落了,而是其他國家變得強大了,他所吃到的肉少了或他所吃下的肉也要吐出來,他所依賴的民主價值、英鎊、軍事實力也轉移到其他國家身上,有時他為系他的影響力,只能寄人籬下,才能分得一點肉吃,所以目前英國所處地位應該是中等偏下強國地位,才符合他的定位。究竟他以前所擁有的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己,想成為一個超強國家,沒有擁有遼闊的國土、強大的人口基數、還有強大的政治制度做保證,是做不來的,英國迴歸他歷史的定位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