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溫病學142方證

​常用溫病學142方證

1.銀翹散(《溫病條辨》)

病機:風熱犯肺,肺衛失宣。

脈症: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透表,宣肺洩熱。

處方:連翹9g 金銀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荊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蘆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葉6g

應用:用於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紅熱,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喉頭炎,麻疹,水痘,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急性子宮內膜炎,產褥感染,急性皮膚化膿性感染,藥物性皮炎等。

2.桑菊飲(《溫病條辨》)

病機:風熱侵肺,肺氣失宣。

脈症:發熱,微惡風寒,咳嗽,頭痛,無汗或少汗,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輕透肺熱。

處方:桑葉9g 菊花3g 連翹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葦根9g

應用:用於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大葉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急性蕁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藥物性皮炎等。

3.陳氏解涼表邪方(《外感溫病篇》)

病機:風熱表邪、鬱於肺衛。

脈症:身熱畏風,頭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脈浮數。

治法: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處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葉6g 川貝母12g

應用:用於急性支氣管炎、感冒等。

4.蔥豉桔梗湯(《通俗傷寒論》)

病機:風溫初起,邪氣犯肺,鬱閉肌表。

脈症:頭痛,發熱,微惡風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煩,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肌,疏風清熱。

處方:蔥白9g 桔梗6g 山梔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連翹6g 生甘草3g 淡竹葉3g

應用: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病機:陽明氣熱、外有表證。

脈症:周身壯熱,心煩熱而渴,頭痛,微惡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無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黃,脈洪滑而浮。

治法:清氣解表透熱。

處方:生石膏30g 知母24g 連翹6g 蟬蛻6g

應用:用於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6.增損雙解散(《傷寒溫疫條辨》)

病機:伏熱裡發,兼感寒邪(表寒裡熱證)

脈症:發熱惡寒,無汗或有汗,頭項強痛,肢體痠痛,腹脹,便秘,唇焦,舌苔黃燥,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疏解表寒,清熱通腑。

處方:殭蠶9g 滑石9g 蟬蛻6g 薑黃3g 防風3g 薄荷3g 荊芥3g 當歸3g 白芍藥3g 黃連3g 山梔子3g 炙甘草3g 黃芩6g 桔梗6g 大黃6g 芒硝6g(沖服) 生石膏18g

應用:用於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化膿性腦膜炎,敗血症等。

7.神解散(《傷寒溫疫條辨》)

病機:表鬱裡熱,引動肝風。

脈症:身熱,無汗或少汗,口渴心煩、或有惡寒,頭暈頭痛,鼻塞,突然抽搐,兩目上吊,口噤,身涼,面色青,舌苔薄少津,脈浮數。

治法:解表清裡,息風止痙。

處方:殭蠶3g 蟬蛻6g 神曲6g 金銀花6g 生地黃6g 木通3g 車前子3g 黃芩3g 黃連3g 黃柏3g 桔梗3g

應用:用於重型感冒,發熱性皮疹,疹出不暢者。

8.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

病機:暑溼內蘊,寒邪束表。

脈症: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煩,骨節痠痛,頭身困重,舌苔薄膩。

治法:疏表散寒,滌暑化溼。

處方:香薷6g 金銀花9g 厚朴6g 連翹9g 鮮扁豆花9g

應用:用於夏季感冒,脊髓灰質炎,乙型腦炎,斑疹傷寒,暑季咳嗽,急性發熱症,低血鉀症等。

9.黃連香薷飲(《類證活人書》)

病機:夏感暑溼,未即發病,秋冬感當令之邪而誘發。

脈症:惡寒發熱,周身疼痛,無汗;心煩尿赤,苔薄微膩。

治法:清暑化溼,解表散寒。

處方:香薷9g 扁豆6g 厚朴6g 黃連6g

應用:用於夏秋季節的流行性感冒、乙型腦炎、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等。

10.衛分宣溼飲(《暑病證治要略》)

病機:暑溼襲表,鬱遏衛分。

脈症: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脹重,身重肢節酸楚,無汗或微汗,口不渴,舌尖紅,苔白膩或微黃膩,脈浮滑數或濡數。

治法:透邪達表,滌暑化溼。

處方:香薷3g 青蒿6g 滑石12g 茯苓3g 通草3g 杏仁6g 荷葉6g 冬瓜皮30g 竹葉9g

應用:用於夏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11.雷氏清涼滌暑法(《時病論》)

病機:暑溼犯肺,肺衛失宣。

脈症:頭暈,寒熱汗出,咳嗽,倦怠,四肢重著,脘痞,苔薄微膩,脈濡數。

治法:滌暑清熱,化溼宣肺。

處方:滑石9g 生甘草3g 通草3g 青蒿6g 扁豆3g 連翹9g 茯苓9g 西瓜皮60g

應用:用於夏季感冒,中暑等。

12.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

病機:暑穢侵襲,外感風寒,內傷溼滯。

脈症:上吐下瀉,頭痛而脹,胸脘痞悶,膚熱有汗,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甚則神昏耳聾,舌苔白膩,脈細緩而濡。

治法:解表化溼,理氣和中。

處方:藿香9g 蘇葉3g 白芷3g大腹皮3g 茯苓3g 炒白朮6g 陳皮6g 半夏6g 厚朴6g 桔梗6g 炙甘草9g

應用:用於流行性及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傷寒、副傷寒,急性傳染性肝炎,非特異性腸炎,細菌性痢疾,乳幼兒消化不良,山嵐瘴氣,水土不服,食物中毒,腸炎失水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腎炎尿毒性酸中毒等。

13.藿樸夏苓湯(《醫原》)

病機:溼鬱衛陽,溼重熱輕。

脈症:惡寒少汗,身熱不揚,發熱以午後明顯,身重,口黏不渴,脘痞不飢,有汗不解,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芳香化濁,理氣滲溼。

處方:藿香6g 半夏9g 赤茯苓9g 杏仁9g 生薏仁3g 白蔻仁3g 澤瀉6g 豬苓9g 淡豆豉9g 厚朴3g

應用:用於急性胃腸炎,傷寒、副傷寒,胃腸型感冒,細菌性痢疾,沙門氏菌屬感染,急性血吸蟲病等。

14.三仁湯(《溫病條辨》)

病機:溼溫初起,邪遏衛氣,溼漸化熱。

脈症:頭痛惡寒,身熱不揚,午後身熱明顯,頭重如裹,身重肢倦,胸悶不飢,苔白不渴,舌邊尖紅,脈弦細而濡。

治法:宣暢氣機,清利溼熱。

處方:杏仁12g 滑石15g 通草6g 白蔻仁6g 淡竹葉6g 厚朴6g 薏苡仁15g 半夏9g

應用:用於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傷寒,急性傳染性肝炎,乙型腦炎,細菌性痢疾,膽囊炎,蛔蟲病,神經性尿崩症,高山反應,斑疹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系統性紅斑狼瘡,溼疹,急性泌尿系感染,宮頸炎等。

15.宣痺湯(《溫病條辨》)

病機:溼熱閉阻於經絡。

脈症:寒戰熱熾,骨節煩疼,面目痿黃,舌色灰滯。

治法:清熱除溼,宣通經絡。

處方:防己15g 杏仁15g 滑石15g 連翹9g 山梔子9g 薏苡仁15g 半夏9g 蠶砂9g 赤小豆皮9g

應用:用於風溼性關節炎。

16.桑杏湯(《溫病條辨》)

病機:外感溫燥,邪在肺衛。

脈症: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乾鼻燥,口渴,舌紅苔薄白而燥,脈浮數或數大。

治法:清宣燥熱,養陰潤肺。

處方:桑葉9g 杏仁9g 沙參12g 貝母9g 淡豆豉6g 山梔皮9g 梨皮6g

應用:用於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燥熱咳嗽等。

17.杏蘇散(《溫病條辨》)

病機:涼燥外襲,肺失宣降。

脈症:咳嗽痰稀,鼻塞咽乾,頭微痛,發熱惡寒無汗,苔薄白潤,脈弦。

治法:輕宣涼燥,宣肺化痰。

處方:蘇葉6g 半夏6g 茯苓9g 前胡9g 桔梗6g 枳殼6g 炙甘草3g 生薑3g 陳皮6g 杏仁9g 大棗6g

應用:用於秋季感冒,百日咳,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等。

18.加減葳蕤湯(《通俗傷寒論》)

病機:素體陰虛,復感風熱。

脈症:頭痛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咽乾,痰稠難吐,無汗或少汗,心煩口渴,舌紅,脈數。

治法:滋陰清熱,發汗解表。

處方:玉竹9g 生蔥白6g 桔梗6g 白薇6g 淡豆豉9g 薄荷6g 炙甘草3g 大棗2枚

應用:用於流行性感冒,素體陰虛者。

19.清咽梔豉湯(《疫喉淺論》)

病機:邪毒外襲肌表,內侵肺胃。

脈症:初起憎寒發熱,繼則壯熱煩渴,咽喉紅腫疼痛,甚或潰爛,肌膚丹痧隱約,苔白,或有珠狀突起,舌紅,脈數。

治法:透表洩熱,清咽解毒。

處方:山梔子9g 淡豆豉9g 金銀花9g 薄荷3g 牛蒡子9g 炙甘草3g 蟬蛻3g 殭蠶6g 水牛角6g 連翹9g 桔梗6g 馬勃6g 蘆根30g 燈芯3g 淡竹葉3g

應用:用於猩紅熱等。

20.流感方(《中醫雜誌》)

病機:內有鬱熱,外感風寒。

脈症:高熱惡寒,無汗頭痛,納呆乏力,口渴尿少,舌紅苔黃膩,脈浮數。

治法:清解鬱熱,宣肺散寒,通腑化痰。

處方:荊芥12g 防風9g 柴胡9g 葛根9g 金銀花18g 連翹15g 大青葉15g 生石膏30g 杏仁9g 射干12g 茵陳9g 炙甘草6g

應用:用於流行性感冒,寒熱錯雜者。

21.翹荷湯(《溫病條辨》)

病機:上焦氣分燥熱擾及清竅。

脈症:耳鳴,目赤,齦腫,咽痛,苔薄黃而幹,脈數。

治法:清宣上焦氣分燥熱。

處方:薄荷6g 連翹6g 生甘草3g 山梔子6g 桔梗9g 綠豆皮6g

應用:用於中耳炎,鼻竇炎,咽炎,扁桃體炎,牙周圍炎,流行性急性結膜炎等。

22.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病機:風熱疫毒,壅於上焦。

脈症:壯熱煩躁,腮部腫痛,頭痛,口渴欲飲,咽紅腫痛,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處方:黃芩15g 黃連15g 橘紅6g 玄參6g 炙甘草6g 連翹6g 牛蒡子6g 板藍根9g 馬勃6g 殭蠶3g 升麻3g 柴胡6g 桔梗6g

應用:用於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23.代賑普濟散(《重訂廣溫熱論》)

病機:風熱時毒,充斥肺胃,攻竄頭面。

脈症:憎寒發熱,頭面紅腫,咽喉疼痛,舌紅苔黃,脈數實。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處方:桔梗、升麻、浮萍、金銀花、連翹、玄參各9g 牛蒡子、芥穗各8g 蟬蛻、黃芩、大青葉、白殭蠶各6g 薄荷、人中黃、馬勃、射干、大黃各4g

應用:用於大頭瘟,急性扁桃體炎,麻疹疹出不暢等。

24.通聖解毒散(《證治準繩》)

病機:風熱時毒壅盛於肺胃及腸腑。

脈症:高熱,煩躁,口渴咽痛,目赤,頭面及兩耳上下前後紅赤腫痛,便秘,溲熱赤短少,舌赤苔黃,脈數。

治法:清透熱毒,攻下洩熱。

處方:防風12g 川芎12g 白芷12g 金銀花12g 連翹12g 牛蒡子12g 山梔子12g 滑石12g 芒硝6g 大黃6g 桔梗6g 甘草6g 犀角3g(水牛角24g代) 大青葉3g 薄荷3g 淡豆豉6g 鮮蔥白三根

應用:用於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顏面丹毒等。

25.腮腺寧沖劑(《傳染病實用方》)

病機:風熱疫毒,侵入營血。

脈症:腮腺腫大連及頜部,壯熱,煩渴,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處方:葛根6g 赤芍藥9g 連翹9g 大青葉9g 栝蔞9g 天花粉9g 金銀花9g

應用:用於流行性腮腺炎。

26.六神丸(《喉科心法》)

病機:熱毒上攻咽喉。

脈症:咽喉潰爛,疼痛,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止痛。

處方:牛黃5g 蟾酥0.5g 硃砂5g 珍珠0.5g 既可外用吹喉,亦可內服。

應用:用於猩紅熱,白喉,扁桃體炎,口瘡等。

27.永安止癢湯(《古今名方》)

病機:外感風溼,蘊於衛分。

脈症:疹色淡紅稀疏,皮膚瘙癢,發熱惡風,精神倦怠,胃納欠佳,舌紅苔薄白,脈數。

治法:祛風活血,利溼止癢。

處方:麻黃6g 殭蠶6g 防風6g 荊芥6g 薄荷6g 炙甘草6g 蒼朮9g 桃仁9g 紅花9g 當歸9g 赤芍藥9g

應用:用於風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等。

28.宣毒發表湯(《痘疹活幼至寶》)

病機:麻疹鬱肺。

脈症:惡寒輕,發熱重,咳嗽,鼻塞流涕,眼淚汪汪,痘疹隱現不出,口腔頰黏膜出現麻疹黏膜斑,煩躁口渴,小便赤。

治法:辛涼透疹。

處方:升麻3g 葛根3g 前胡3g 桔梗3g 枳殼3g 荊芥1.5g 防風1.5g 薄荷3g 炙甘草6g 木通3g 連翹3g 牛蒡子3g 杏仁3g 淡竹葉3g

應用:用於麻疹疹前期及其他痘疹,疹出不透者。

29.發疹紫草湯(《醫方類聚》)

病機:正氣不足,疹毒內陷。

脈症:痘疹疹出即沒,神疲乏力,伴低熱。

治法:扶正祛邪,涼血透疹。

處方:紫草9g 炙甘草6g 糯米9g 黃芪9g

應用:用於麻疹。

30.化毒清表湯(《麻科活人全書》)

病機:疹毒內侵,犯於脾肺。

脈症:麻疹發疹期壯熱,咳嗽,涕濁痰稠,目赤羞明,疹點外透。

治法:解毒透疹。

處方:前胡3g 葛根3g 知母3g 連翹3g 桔梗3g 牛蒡子3g 木通1.5g 玄參3g 黃連1.5g 天花粉3g 地骨皮3g 淡竹葉3g 生甘草1g 燈心草1.5g

應用:用於麻疹出疹期。

31.清解湯(《北京中醫》)

病機:疹毒閉肺。

脈症:疹出色紫,仍高熱不退,咳劇,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沉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清營。

處方:金銀花9g 連翹9g 蘆根15g 茅根15g 紫草9g 生地黃9g 牡丹皮6g 赤芍藥5g 淡竹葉6g

應用:用於麻疹之疹毒閉肺證。

32.竹葉牛蒡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病機:風熱閉肺,麻疹透發不暢。

脈症:麻疹透發不出,咳嗽喘急,煩悶躁亂,咽喉腫痛。

治法:透疹解毒,清宣肺胃。

處方:西河柳15g 荊芥3g 蟬蛻3g 薄荷3g 炙甘草3g 知母3g 牛蒡子6g 葛根6g 玄參6g 麥門冬9g 淡竹葉30g

應用:用於麻疹,咽炎,風疹等。

33.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

病機:癰瘡疔毒,火毒結聚。

脈症:癰瘡疔毒,紅腫熱痛,高熱煩渴,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處方:金銀花15g 菊花12g 蒲公英12g 紫花地丁9g 紫背天葵9g

應用:用於癰瘡癤腫,熱毒熾盛者。

34.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病機:邪熱壅肺,肺失宣降。

脈症:身熱,汗出,煩渴,咳喘,胸悶胸痛,痰白而黏或黃,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宣肺,降氣平喘。

處方:麻黃9g 杏仁9g 炙甘草6g 生石膏12g

應用:用於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白喉,鼻竇炎及副鼻竇炎,麻疹及麻疹合併肺炎,急性蕁麻疹,爛喉痧,角膜潰瘍,急性虹膜睫狀體炎,斑疹傷寒等。

35.桔梗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病機:外感風熱,鬱於肺經。

脈症:發熱無汗,咳嗽,口渴,苔薄白或微黃,脈浮大而數。

治法:清熱宣肺。

處方:薄荷3g 黃芩3g 炙甘草3g 山梔子3g 桔梗9g 連翹6g

應用:用於流行性感冒。

36.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

病機:燥熱傷肺、氣逆津傷

脈症:發熱,口渴,心煩,乾咳氣喘,胸滿脅痛,咽乾鼻燥,舌邊尖紅赤,苔薄白燥或薄黃燥,脈數。

治法:清洩肺熱,養陰潤燥。

處方:石膏9g 桑葉9g 甘草3g 人參3g 胡麻仁3g 阿膠3g 麥門冬4g 杏仁3g 枇杷葉3g

應用:用於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

37.黃芩湯加豆豉、玄參方(《溫熱逢源》)

病機:熱鬱膽腑,膽熱犯胃。

脈症:發熱,口苦而渴,乾嘔心煩,胸脅不舒,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苦寒清熱,宣鬱透邪。

處方:黃芩9g 白芍藥9g 炙甘草3g 大棗三枚 豆豉12g 玄參9g

應用:用於重型流感。

38.黃連黃芩湯(《溫病條辨》)

病機:膽經鬱熱,不得發越。

脈症:身熱心煩,乾嘔,口苦而渴,尿少,舌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宣鬱熱。

處方:黃連6g 黃芩6g 鬱金6g 淡豆豉6g

應用:用於急性膽囊炎,膽道感染,胃腸炎等。

39.涼膈散(《和劑局方》)

病機:熱灼胸膈,微兼腑實。

脈症:身熱不已,煩躁不安,胸膈灼熱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瘡,面紅目赤,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洩膈熱,瀉火通便。

處方:大黃9g 芒硝9g(沖服) 梔子12g 薄荷12g 黃芩6g 炙甘草6g 連翹6g

應用:用於支氣管擴張,急性扁桃體炎,百日咳,大葉性肺炎,乙型腦炎,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膽道感染,婦女經前期綜合徵,急性闌尾炎等。

40.餘氏清心涼膈散(《溫熱經緯》)

病機:溫熱時毒,壅結氣分。

脈症: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糜爛,肌膚丹痧顯露,舌紅赤有珠,苔黃燥,脈洪數。

治法:清氣清毒,透洩鬱熱。

處方:連翹9g 黃芩9g 山梔子9g 薄荷3g 生石膏18g 桔梗3g 炙甘草3g 淡竹葉9g

應用:用於猩紅熱。

41.清心涼膈散(《溫熱經緯》)

病機:溫毒侵襲,氣營兩燔。

脈症: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腐爛,皮膚丹痧顯露,舌紅赤,苔黃燥,脈洪數。

治法:清氣解毒,涼膈洩熱。

處方:連翹12g 大黃(酒浸)6g 芒硝6g 炙甘草6g 黃芩(酒炒)3g 薄荷3g 山梔子3g 桔梗6g 淡竹葉7片 生白蜜30ml

42.小陷胸加枳實湯(《溫病條辨》)

病機:痰熱結胸,氣失通降。

脈症:身熱面赤,渴喜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便秘,舌苔黃滑或膩,脈洪滑。

治法:清熱化痰散結。

處方:黃連6g 栝蔞9g 枳實6g 半夏9g

應用:用於急慢性膽囊炎,傳染性肝炎,滲出性胸膜炎,支氣管炎,胃炎等。

43.白虎湯(《傷寒論》)

病機:陽明氣分熱盛,邪盛正旺,正邪劇爭,裡熱蒸騰。

脈症:壯熱,大汗出,口煩渴,喜冷飲,面赤心煩,或喘息氣急,舌苔黃燥,脈洪大而數。

治法:清熱除煩,生津止嘔。

處方:生石膏24g 知母12g 生甘草3g 粳米9g

應用:用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風溼性心肌炎,大葉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熱,瘧疾,麻疹,鉤端螺旋體病,傷寒、副傷寒,中暑,糖尿病,急性口腔炎,牙齦炎,全身性瘙癢症,惡性腫瘤高熱等。

44.白虎加人參湯(《溫病條辨》)

病機:陽明熱熾,邪熱蒸騰,迫津外洩,氣隨津傷。

脈症:壯熱汗多,面赤心煩,口渴齒燥,背微惡寒,尿黃神倦,舌苔黃燥,脈洪大而芤。

治法:清熱益氣。

處方:生石膏24g 知母12g 生甘草3g 粳米9g 人參9g

應用:用於流行性乙型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風溼性心肌炎,流行性出血熱,瘧疾,麻疹,鉤端螺旋體病,傷寒、副傷寒,中暑,糖尿病等。

45.白虎加蒼朮湯(《溫病條辨》)

病機:陽明熱盛,兼太陰溼阻。

脈症:壯熱面赤,煩渴,汗多尿少,脘痞身重,苔黃微膩,脈洪大。

治法:清熱化溼。

處方:生石膏24g 知母12g 甘草3g 粳米9g 蒼朮9g

應用:用於傷寒、副傷寒,脊髓灰質炎,風溼熱等。

46.蒼朮白虎湯加減方(《重訂通俗傷寒論》)

病機:暑溼中阻,暑熱偏盛。

脈症:高熱,汗出,面赤惡熱,氣粗息促,肢體酸楚,心煩口渴,小便不利,脘痞嘔惡,舌紅赤,苔黃膩,脈洪大。

治法:清暑化溼。

處方:蒼朮9g 生石膏18g 白豆蔻12g 滑石12g 知母9g 草果仁9g 荷葉9g 竹葉12g

應用:用於夏季上呼吸道感染,夏季熱,鉤端螺旋體病,乙型腦炎。

47.王氏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病機:暑熱未退,津氣兩傷。

脈症:身熱息高,口渴多汗,心煩尿赤,肢倦神疲,脈虛無力。

治法:清熱滌暑,益氣生津。

處方:西洋參6g 石斛15g 麥門冬9g 黃連3g 淡竹葉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若干

應用:用於中暑,乙型腦炎等。

48.東垣清暑益氣湯(《脾胃論》)

病機:暑溼內鬱,氣陰兩傷。

脈症:發熱自汗,心煩口渴,胸悶氣短,肢倦神疲,溲赤便溏,苔膩,脈大無力或濡滑帶數。

治法:清暑化溼,培元和中。

處方:黃芪3g 蒼朮3g 升麻3g 人參1.5g 澤瀉1.5g 神曲1.5g 橘皮1.5g 白朮1.5g 麥門冬1g 當歸1g 炙甘草1g 青皮1g 黃柏1g 五味子1g

應用:用於夏季急性胃腸炎,夏季熱,鉤端螺旋體病,乙型腦炎等。

49.宣白承氣湯(《溫病條辨》)

病機:痰熱阻肺,大腸熱結。

脈症:潮熱便秘,痰涎壅滯,喘促不寧,舌苔黃膩或黃滑,脈右寸實大。

治法:宣肺化痰,洩熱攻下。

處方:生石膏15g 大黃9g 杏仁6g 栝蔞皮6g

應用:用於肺炎,斑疹傷寒等。

50.陷胸承氣湯(《溫病條辨》)

病機:上焦邪熱未清,已入中焦陽明。

脈症:大熱大渴,痰涎壅盛,舌燥,苔色金黃,脈不浮而躁。

治法:化痰開結,通腑瀉熱。

處方:大黃15g 厚朴6g 枳實6g 半夏9g 栝蔞9g 黃連6g

應用:用於中毒性痢疾,腸麻痺,急性膽囊炎,膽道蛔蟲症,滲出性胸膜炎等。

51.新加黃龍湯(《溫病條辨》)

病機:陽明腑實,應下失下,耗氣傷津。

脈症:身熱,腹痛,便秘,口乾咽燥,倦怠少氣,撮空理線,肢體震顫,視物不清,舌苔黃燥或焦黑,脈沉弱或沉細。

治法:滋陰益氣,清熱瀉結。

處方:生地黃15g 麥門冬12g 玄參15g 大黃9g 芒硝3g(沖服) 生甘草6g 人參6g 當歸5g 海參2條 薑汁5ml

應用:用於習慣性便秘而體質虛弱者。

52.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

病機:素體陰虛,燥熱內結。

脈症:身熱,腹熱,大便秘結,口乾唇裂,痔瘡日久,小便短少,苔燥少津,脈沉細。

治法:滋陰增液,通便洩熱。

處方:玄參18g 麥門冬15g 生地黃15g 大黃6g 芒硝3g

應用:用於習慣性便秘,複發性口腔潰瘍,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

53.解毒承氣湯(《傷寒溫疫條辨》)

病機:陽明腑實,兼有三焦火熾。

脈症:壯熱,大便不通,腹部脹滿,頭目眩暈,譫語狂亂,吐衄發斑,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沉數有力。

治法:攻下熱結,清洩三焦。

處方:殭蠶9g 蟬蛻3g 黃連3g 黃芩3g 黃柏3g 山梔子3g 枳實6g 厚朴15g 大黃12g 芒硝9g(沖服)

應用:用於急性腸梗阻及各種感染症,傳染病伴有便秘者。

54.導赤承氣湯(《溫病條辨》)

病機:大腸熱結,小腸熱盛。

脈症:身熱,腹滿,大便不通,小便不暢,尿時疼痛,尿色紅赤,時煩渴甚,舌苔黃燥,脈沉數。

治法:攻下熱結,清洩小腸。

處方:赤芍藥9g 生地黃15g 大黃9g 黃連6g 黃柏6g 芒硝3g(沖服)

應用:用於泌尿系感染等。

55.紫草承氣湯(《幼科準繩》)

病機:水痘熱毒壅遏。

脈症:皮膚水痘,身熱,腹脹便秘,或痘未出而喘息腹脹,大便不通,煩躁口渴,譫語不安。

治法:洩熱解毒。

處方:厚朴6g 大黃12g 枳實3g 紫草3g

應用:用於水痘毒熱較重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