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長提刀上馬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溫酒斬華雄"這件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此時正是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爭混戰,董卓將少帝劉辨趕下臺之後,就將劉協(陳留王)扶持為帝,操縱傀儡皇帝並干涉朝堂。此番行為引起各路諸侯的強烈不滿,於是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十八路諸侯軍隊開始對董卓進行討伐之路。

事件背景

不料在汜(sì)水關下受到董卓手下大將華雄的阻攔,由於華雄驍勇善戰,屢屢擊敗了十八路諸侯所派出戰的將軍,此時的盟軍陷入一片沉寂,無人再敢出面應對華雄的叫戰。就在眾將一籌莫展不知該派何人應戰時,軍隊中突然站出一人主動請纓去戰華雄,此人便是關羽,也正是此戰讓關羽一戰成名。

雲長提刀上馬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影視劇中的關羽主動要求應戰華雄

袁紹一看請纓出戰之人是無名之輩,便有些不樂意,但關羽立下軍令狀:如果不能取勝,願意自己被斬頭。此時曹操展現出他慧眼識英才的能力,他為關羽斟上一杯熱酒,豈料關羽並未接過酒,只道一句:酒等回來再喝,我去去就來。說罷提刀上馬,不久之後,提華雄之頭,回帳將華雄之頭擲於地下,此時酒還尚溫,可見斬殺華雄速度之快。

雲長提刀上馬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關羽提華雄之頭回帳下

斬將之刀

在"溫酒斬華雄"中,關羽使用的正是歷史傳說中的青龍偃月刀,據說此刀重達八十二斤,又名冷豔鋸,被後世稱為關刀。不得不說此刀過於沉重,一般人真是無法使用。說到這裡,關羽形象浮現在腦海中:面色如棗、眉毛濃又粗、身穿著綠色長袍、一手提青龍刀、一手拉著赤兔馬,不得不說羅貫中老先生把關羽的形象塑造的很成功,人物極其鮮活。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手中的刀可是斬過不少武將,提起此刀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圍繞青龍偃月刀還有很多其他精彩的情節,如單刀赴會、刀挑錦袍等,為此刀增加不少的神秘色彩,讓人無限遐想。然而,歷史中是否真正的出現了青龍偃月刀呢?關羽又是否真的在汜水之戰斬殺了華雄?

雲長提刀上馬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遊戲中的青龍偃月刀

其實根據真正的歷史記載,像青龍偃月刀這種長柄大刀在三國時期並未出現,而且雙方交戰時,戰士們一般也會選擇輕便順手的武器,更方便攻擊敵人,而不會選擇沉重不易攜帶的武器,為自己徒增加負擔,且不易靈便活動。

那麼,像青龍偃月刀這種長柄武器是在什麼時代出現呢?這種類型的武器最早出現在隋朝,但真正盛行於唐宋時期,而且多用於儀仗隊和演練武場上,儀仗隊中有人提長柄大刀用來表達威武形象,而在演練武場中多用於鍛鍊士兵力氣等工具。所以青龍偃月刀完全是用為襯托關羽的英雄人物氣概,而並非是關羽真正所使用之刀。那麼,在三國時期,一般人們真正使用的會是什麼武器呢?

其實在三國時期的戰場上主要的短兵器是環首刀,它經歷了工匠反覆摺疊鍛打和淬火後才能製造出的直刃長刀,刀刃極其鋒利且便於作戰。這款武器的出現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很強的近身冷武器,並被廣泛的使用。

環首刀的刀柄上裝有金屬環,可掛裝飾用的掛墜和刀穗,或將繩套掛在手上而起到穩定握持的作用,達到近身格鬥武器。環首刀的出現也成為了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保衛著華夏文化的延續和輝煌。

雲長提刀上馬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圖為環首刀

斟酒敬英雄

曹操為關羽敬上熱酒為他壯膽出戰。那麼為什麼酒會是熱的呢?這個時代的酒又有著怎樣的文化呢?原來,在中國歷史上,酒文化一直就很盛行,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酒文化,而且無論是武將還是文人墨客都喜歡通過飲酒來表達自己的一些情感。也可以說是酒後吐真言吧!

三國時期的酒風更是盛行,甚至達到了酒風彪悍,喝酒激烈。在戰爭混亂年代,人們更容易飲酒來舒緩內心,他們更喜愛將酒加熱後,喝起來的味道會更加綿柔可口,且加溫後的酒經過殺菌消毒,且不易傷脾胃,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不僅如此,由於當時地域和季候的不同,導致了南北方的飲酒文化也略有不同,這一點跟我們現在的飲酒文化有些相同。

南方人由於受的文化不同,於是他們飲酒講究一種雅緻有趣的酒文化。這也就促使他們發明了一些有趣的酒杯,據《酉陽雜俎》記載,發明了一種"",其實就是仿製蓮花的外觀而製作的酒樽。最一開始的碧筒飲,就是將剛露出水面的荷葉把它的葉心捅破後,使莖和葉相通,然後通過莖杆中吸酒,此時的酒中夾雜著酒香和蓮花香,實在是香美飲品。這個酒杯的原理就是通過從荷葉杆兒中吸酒,使酒在通過莖杆的時候帶上荷葉獨特的清香與酒本身的香氣混合,形成獨特的飲品味道。

雲長提刀上馬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仿造製作的器皿

而在北方,人們則更喜歡用銅打造的酒樽器皿,稱為"銅酒樽"。這個酒樽一般用來溫酒或者喝酒時使用。在溫酒時由於氣溫的升高會出現熱氣騰騰的現象,並伴隨著散發出陣陣酒香。在曹植《七啟》詩中就有此現象的描寫:浮蟻鼎沸,酷熱馨香。

這裡的"浮蟻鼎沸"是指酒經過加熱後的表面浮著一層淡綠色的糟沫,這是因為在當時的年代造酒用的蒸餾法還沒有被髮明出來,所以酒的純度不能完全提高,只能使用最原始的釀酒方式,所以釀出的酒才會有綠色的酒糟,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此酒不會好喝到哪裡,而且酒面上還漂浮著一層綠色的酒糟,不過畢竟當時釀酒的技術有限,不能拿現在的釀酒技術與過去的釀酒相提並論。

雲長提刀上馬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圖為青銅酒樽

為何《三國演義》中是關羽斬了華雄?

在真正的歷史記載中,華雄並非被關羽所殺,而是被孫堅所斬,整件事跟關羽是沒有一點關係,這一點可以我們可以在《三國志·孫討逆傳》中查找到,裡面寫道孫堅大破董卓軍,將其手下華雄所殺。那麼,為何羅貫中老先生會在《三國演義》中將這一戰績移花接木到關羽的身上呢?

首先,《三國演義》是作為文學小說題材,必定會將內容進行重新創作。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所以文學作品必然會進行藝術形式的創作,為了更好的塑造文學中的人物形象,會將一些正面的事件填充在人物身上,使人物更加鮮活,那麼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小說中的關羽會有"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情節了;其次,小說中的青龍偃月刀為何會出現在本不該出現的年代(三國時代)?

我想是因為羅貫中先生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那時使用這種長柄大刀相對比較多,而且在戰爭中此類長柄大刀可以起到震懾敵方的作用,想必老先生看到了此刀的威力,才會想著為關羽的威武形象再添一筆吧。

雲長提刀上馬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圖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雖然在正史裡,華雄並非是關羽所殺而是被孫堅所殺,但從歷史的個人價值來說,關羽的個人魅力絲毫不遜色於孫堅,兩位也算是在當時紛亂年代裡各有千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