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宦人家必備傢俱,如今只存在於收藏界,冠架有多講究?

帽子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裝飾品之一,在商品製造業高度發達的今天,現代帽子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帽子滿足了不同年齡、性別,甚至職業的需要,但無論多麼高端、上檔次的帽子,其作用只有裝飾和禦寒,人們也不會太多地在意,出門前戴上,回了家就扔在一邊。

古代官宦人家必備傢俱,如今只存在於收藏界,冠架有多講究?

然而古代的帽子則不同,古人將帽子稱為“冠”,“冠”不僅有裝飾和禦寒的作用,更代表著一種禮制。因此古代的“冠”也代表男子成年。6000年前沒我國古人就開始制帽、戴帽,不同等級的身份戴以不同樣式之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冕制度。也有人認為,帽子從一發明就跟權力、地位緊密聯繫在一起,“冠”與“官”同音,正式這樣,“烏紗帽”才能成為仕途之路官的標誌。

古代官宦人家必備傢俱,如今只存在於收藏界,冠架有多講究?

關於古代帽子,有這麼幾個基本問題:首先,古代帽子僅為男性所用;其次,不同社會等級的人都有不同樣式和顏色的帽子,用以區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例如,明代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冬夏分別由暖帽、涼帽,不同品級官員的帽子也有差異(這點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講解,想要了解的藏友可以看一下)。所以,“以冠識人”是古人社交中必備的一項技能。特別是在官場上,分不清各種“冠”可能會讓你不小心犯“政治錯誤”。

既然帽子如此重要,那就不能隨便擺放,冠架這種小型傢俱也是當時官宦人家的必備之物。冠架一般被放置在正廳的香案上,如果來客見冠架上有男主人的帽子,說明主人在家,即可登門拜訪;如果架上不見帽子即不方便做客,一個小小的冠架也能反映出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真實現象。

古代官宦人家必備傢俱,如今只存在於收藏界,冠架有多講究?

琺琅嵌青金石纏枝花卉紋帽架

清中期冠架,以優質銅料為胎,渾厚拙樸。採用景泰藍工藝,通體以淡藍色琺琅為地,上下均飾以纏枝花卉和卷草紋飾,口、柄、器底等部嵌白玉,上雕靈芝頭紋飾。彩料濃厚,色彩鮮豔,線條流暢,上飾深藍、深紅、綠、白、黃等彩掐絲琺琅紋飾,鎏金渾厚亮麗,富麗堂皇,工藝精細。

冠架,是支撐帽子的小型傢俱,也是貴族的仕宦必需品,一般由帽傘、梃手、底座三部分組成。其中帽傘通常時球形或者半球形,目的就是與帽子放得更穩。清代官員的帽子,特別是禮帽,上面都帶有比較長的花翎,只有將帽子架起來才能避免帽上的花翎折損。

古代製作冠架的材料很多,常見的有瓷器、木器、漆器、琺琅器,也有玉器、牙雕等材料珍貴的,當然這些只有少數人能用得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就有極為精緻的牙雕冠架。最常見的是木質冠架,有的冠架為可摺疊便攜式,由兩片仿古幣(貨布)形狀的的楠木板相插而成,上雕篆書為飾,構思巧妙。相同式樣的冠架還有紅木、樟木製的,傳世寶物不少。

古代官宦人家必備傢俱,如今只存在於收藏界,冠架有多講究?

清代清代皇帝甚至還曾親自過問過冠架的製作。據史料記載,雍正三年十月,造辦處收到皇帝的旨義:“庫內收的圓玻璃球配合做帽架用……”,同年的十一月琺琅作有記載“海望持出軒轅鏡二個……郎中海望呈進訖。”接著雍正四年八月,琺琅作又接到太監劉玉“交來玻璃軒轅鏡二對,傳旨:著配做帽架用,其款式照先做過的帽架款式一樣做。”這無疑顯示出帽架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絕大多數冠架中,都有放置香薰的地方。雍正四年,皇帝又傳旨,帽架“口圈要開得開,以備放花燻冠用”,這無疑顯示出冠架的重要性。

古代官宦人家必備傢俱,如今只存在於收藏界,冠架有多講究?

紅木嵌百寶如意形帽架

像清代粉彩吉祥如意四平八穩冠架,其可以在中部鏤空的空間內放置香料,在孔隙中透出香氣,用來薰香官帽,以備上朝之用。而像銅胎掐絲琺琅冠架中,一般在帽傘中膛置放香料,透過小蓋的鏤雕孔隙散發出。帽傘上近口沿處一般裝飾如意雲頭紋一週,腹部主題紋飾為雙蓮捧壽,四瓣瓜腹上紋飾相同且對稱。

與冠架作用相同的,還有一種叫做“帽筒”的器具。儘管“帽筒”前後只流行了一百多年時間,飽含了我國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點擊瞭解更多,獲取免費鑑定名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