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第七天》:荒诞的表象下,是真实的人间世

引言:

余华一直都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自2008年出版《兄弟》之后,时隔五年,才推出了长篇小说《第七天》,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

"《活着》的姊妹篇,比《活着》更绝望"。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恶评如潮。有人说这部小说只是社会新闻的堆叠,担不起"余华"两个字,也有人说余华已经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更有甚者,有人说"如果是无名的小作者,没有任何发表的可能"。

余华《第七天》:荒诞的表象下,是真实的人间世

余华对此很坦然:

"我把《第七天》交给陈明俊的时候就告诉他,等着大家来骂吧。

我十分感激读者对我的关注,无论是赞扬我的还是批评我的,我都心存感激,没有他们的关注,我不会有今天。被关注和被批评是成正比的,如果有一天没人关注我了(包括骂声),那就意味着我被遗忘了。"

坦白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我最喜欢的作家就是余华,他的小说大多荒诞、怪异、残忍、暴力中透着温情,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总让我感受到一种刺骨的真实。

余华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 ①20世纪80年代,形式先锋创作,以《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为代表;
  • ②20世纪90年代,民间生存创作,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
  • ③21世纪以来,社会现实创作,以《兄弟》、《第七天》为代表。
余华《第七天》:荒诞的表象下,是真实的人间世

从这三个阶段来看,余华一直在创新。在第三个阶段,余华将关注点转向现实社会,他的作品包罗万象,露骨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

《第七天》以死者杨飞为第一视角,从殡仪馆出发,用荒诞的笔触讲述了杨飞在七天里的所遇,并最终抵达了美好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从叙述手法、文本风格和现实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第七天》这部作品。

  • 叙述手法:通过"新闻报道"和"亡灵叙事",使视角在"生前"和"死后"切换,使单薄的人物立体起来。
  • 文本风格:人性的温情和现实的残酷并存,依旧充满了余华式的"荒诞"
  • 现实意义:通过亡灵世界的反衬,书写现实的光怪陆离,追问个体存在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三条思路,重新来探讨一下这本书的价值。

01 叙述手法:通过"新闻报道"和"亡灵叙事",使视角在"生前"和"死后"切换

《第七天》起始于第一天杨飞对死亡时刻的寻找,终止于第七天对"死无葬身之地"的抵达。在这七天之中,借着杨飞的眼睛,在小说里穿插了很多社会新闻。

乍一看,好像是社会新闻的堆叠,但其实,余华用出色的叙述手法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网络时代新闻的叙述,这是"生前";而另一个,交给死去但还没安息的当事人来叙述,这是"死后"。

杨飞在"生前"和"死后"两个时空来回切换,为我们展现了新闻叙述背后的真实,并且在其中运用了大量对话。这种高度情景化的叙述,让虚构小说中的人物鲜活了起来。

故事从杨飞到殡仪馆火化开始写起,殡仪馆鲜明地分成了两处,一处是贵宾区域,谈论自己的寿衣和骨灰盒有多高级;另一处是普通区域,在比谁的骨灰盒更价廉物美。

余华《第七天》:荒诞的表象下,是真实的人间世

有钱的人死后能更好的安息,没钱的人只能去"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没有钱买墓地给自己安葬,杨飞离开了殡仪馆,他一路行走,遇到了前妻李青。

新闻是这样描述李青的死亡的:女富豪李青因为卷入某位高官的腐败案,昨天在家中的浴缸割腕自杀。

这样的新闻往往夺人眼球,但当看客猎奇的心理得到满足后,没有人会在意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随着李青以亡灵的身份开始自述,我们才知道她为什么选择自杀。

李青是一个很有抱负的漂亮女青年,追她的男人很多。她看上了温和但平庸的杨飞,度过了一段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这样的生活看似牢固,实则不堪一击。

在一次出差时,李青遇到了一个和自己志向相合的海归,他们准备一起创业。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和杨飞离婚,投入了海归的怀抱。

余华《第七天》:荒诞的表象下,是真实的人间世

不幸的是,她所托非人,很快又离婚了,还陷入了一段糟糕的关系。现实的困顿让她选择了自杀,在最后那个时刻,李青一直在想的是杨飞,是他们一起生活过的那套小房子。

当女富豪和情妇这两个噱头去掉以后,李青不过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她有能力,也愿意为了好生活去努力,可现实总是很骨感。

除女富豪自杀案之外,还有盛和路拆迁事件、男子袭警事件、医疗垃圾事件等等,通过杨飞和这些当事人的相遇,将这些事件像串珍珠一般地串了起来,并给出了与新闻截然相反的亡灵的版本。

余华给了这些已经死去的人重新发声的能力,通过亡灵叙事,我们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和立体的人物形象。

值得赞叹的是,余华并没有让所有的亡灵都开口,比如过劳死的市长,他只是挑取了一部分卑微的,在社会中几乎失语的人让他们开口说话。

这种处理,让我们看到冷漠不堪的现实世界和温情脉脉的亡灵世界之间的对立。当人死亡后,他们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桎梏,诉说出了真相,恢复了人性之善。

02 文本风格:温情和残酷并存,依旧充满了余华式的"荒诞"

《第七天》作为《活着》的姊妹篇,秉承着余华一贯的特色:荒诞。

余华式的荒诞就是将生活里的"不可能"摆到你眼前,成为可接受的"可能"。

《活着》的荒诞就体现在福贵整个人生中集结了无数的悲剧,身边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他远去,他并没有崩溃,仍然活了下去。

余华《第七天》:荒诞的表象下,是真实的人间世

而《第七天》的荒诞是在于余华通过无数的巧合,让死者和杨飞多多少少都搭上了一点关系,把所有人物圈在一起,形成了"合逻辑"的故事。

在荒诞的笔触下,既有对残酷现实的讽刺,也有对人性中温情的描绘,呈现了一幅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画面。

①现实里的绝望与残酷

第四天的时候,杨飞遇到了鼠妹,一个因为男朋友给自己买了ipone4s而自杀的女孩。

她和男朋友伍超都是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小人物,每天面临的是最基本的温饱压力。鼠妹愿意为了男朋友去做坐台小姐,伍超为了让鼠妹安葬愿意卖掉自己的肾。

鼠妹自杀的原因很简单,男朋友欺骗了她,这让她无法忍受。当她在网络上公布打算自杀的消息时,网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劝阻,反而以一种戏谑的方式给鼠妹推荐自杀的地点。

当被欺骗的不满和对冷漠社会的绝望这两种情绪结合在一起时,鼠妹选择了自杀。

余华《第七天》:荒诞的表象下,是真实的人间世

伍超得知鼠妹自杀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决定为她做最后一件事,给她买一块墓地。他卖掉了自己的肾,并不幸感染而死。

鼠妹去了安息之地,亡灵们在殡仪馆送走了鼠妹,就像送出嫁的新娘。

"鼠妹拖着婚纱似的走向安息之地——我看见她走去,没有看见炉子房,看见的是她走向万花齐放之地。"

然后,亡灵们返回"死无葬身之地"的时候,遇到了刚死不久的伍超,这对恋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对恋人:遗憾。

余华就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将所有残酷赤裸裸地摆在读者眼前,字里行间的绝望就像一朵食人花,吞咽着你的感情,让你不得不信确有其事。

②人性中的温情与善良

在《第七天》中,余华还深刻揭示了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异化,杨飞的原生家庭并不和谐,家人们之间只知道互相索取,但杨飞的养父杨金彪,给了他无尽的爱。

杨金彪是全书里最让人感动的人物,他就像《海上钢琴师》里捡到1900的黑人,用全心全意的爱浇灌着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

为了抚养杨飞长大,他终生没有娶妻,力所能及地给予杨飞最好的。在杨飞的亲生父母找上门来时,出于对他前途的考虑,让他回亲生父母的家。

余华《第七天》:荒诞的表象下,是真实的人间世

杨金彪教育出来的杨飞,必然也是善良宽容的,他尽心尽力地奉养杨金彪,努力工作,给他买大房子。

可惜岁月不饶人,杨金彪得了癌症,为了不拖累杨飞,在感知到死亡的来临时,他一个人默默地离开了。

杨金彪的善意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与杨飞之间有着世间最美好的亲情。这种人性的温情与善良,我们在书中的许多人物身上都能找到。世界如此残酷,可仍然有真情在,这是我们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03 现实意义:书写现实的光怪陆离,追问个体存在的意义

余华在《第七天》里,对"死无葬身之地"的描绘极为温情:

"那里的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通过"生前"和"死后"环境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现实刺骨冰冷,死后的世界反而像个美好的乌托邦。

就像鲁迅在《野草》中说的:"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余华《第七天》:荒诞的表象下,是真实的人间世

这个乌托邦,就是无处容身的孤魂野鬼的救赎。但往深处想,没有人知道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那么余华虚构出这么一个美好的死后乌托邦是为了什么?

所有的作品都为了现实而写的。《第七天》中映射了现实世界底层人民的境遇,活着的时候过不上好的生活,死了之后还不能安息,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在痛苦的日子里,我们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透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第七天》也同样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就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要努力地活着,努力的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的意义。

结语:

要对一个活着的时代说话,对于任何一个作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余华借着亡灵的口吻来对着时代说话,帮助人们重新确立存在的价值,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从《第七天》带来的现实意义来说,这本书就不是一个败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