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援鄂醫生的家書,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有如此兒郎

今天,武漢解封了!

援鄂的醫護人員也分批次回來了,關在武漢70多天的人,也終於算是“重見天日”。

在這70多天裡,醫護人員成為了武漢最關鍵的守護者。

今天我們看到他們載譽而歸,可曾想到,兩個月前,在醫療物資極度緊缺的條件下,面對高死亡、高傳染性、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自己的前途生死未卜,卻還是毅然前行,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

他們的家裡也有老有小,有他們愛的,也有愛他們的,他們在花花世界紅塵中,也有千絲萬縷的牽掛。

隨著武漢的解封,一封援鄂醫生的家書,也出現在了大家的視野。

與其說是家書,更確切一點,應該是“遺書”。

在他剛去武漢的第一個星期,看到武漢的情形,感覺自己可能此行不一定能安然歸家,寫下了這封信。

一封援鄂醫生的家書,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有如此兒郎


這封家書是湖南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趙春光醫生在援鄂一週後,2月13日,寫給父母的。很少有一封信能夠讓我在公眾場合感動流淚,這篇做到了。“蕩氣迴腸”、“感人肺腑”都不足以形容我看了以後的感受。

這封信的文筆,我相信,讓不少文人墨客都汗顏。“無一日不著白衣,無一日不在前線,施針藥,救死傷,施我所學,翼有所得,不敢半點兒戲。不敢一絲懈怠,值望不負二老所託,醫院所託,國家所命”

幾句話,深厚的文字功底可見。簡單的幾句話,把在武漢的情形描述得清清楚楚,也把自己的醫者仁心和家國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

而整封信裡,透露著對父母的感恩,以及擔心自己萬一犧牲了,自己忠孝兩難全的遺憾。

很多專門搞寫作的,怕也寫不出這種氣勢,一個醫生,為何會有如此功底?

一封援鄂醫生的家書,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有如此兒郎

趙醫生在武漢

你知道培養一個會看病的醫生,有多難嗎?

首先,你要成為醫學生就有門檻,高考那一關,如果你不是成績優異,根本連醫學院的門都進不了。

醫學本科,比普通本科多一年,5年;其他行業,進入大學,就自由了,而醫學生,進入大學,相當於年年都是高考。關係生死,誰都不敢掉以輕心。畢業以後,還要規培、還要不斷地考證、進修、培訓,才有資格進入行醫的行列,時刻還得保持學習狀態。醫生這碗飯,著實不好吃,也決不允許混飯吃 。也正是如此,醫生的學問功底才會紮實。而像趙醫生如此厚重的文字功底,我猜測,想必看了不少中醫的著作,比如《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這些著作,不僅對醫學知識有所幫助,在文化修養上也十分有益。

我們從文中讀到了趙醫生的家庭。

趙醫生的父親是一名退伍飛行員,也是一名老黨員,在媒體採訪他是,他的表現是自豪的,“兒子是黨員,黨員就要勇於擔當,衝鋒在前。”這是他的原話,而趙醫生的母親是一名傳統的賢妻良母,給了他足夠愛和陪伴。文中可以看出,在父母的傳統文化教育下,趙醫生雖有“忤逆”的行為,但最終,他的所想所行,與父親想讓他成為一名軍人報效祖國的願望仍然是一致的。因為家庭賦予他的,是骨子裡的忠勇,而不在於用哪種形式去實現他。

偉大的父親、賢良的母親,在這樣良好的家風家訓中,趙醫生的妻子也是一位孝順的好媳婦,在他出徵武漢期間,他對妻子代替他照顧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在家書中體現。

一封援鄂醫生的家書,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有如此兒郎

趙醫生一家


在看看最近網絡上很火的“許可馨”,從她的穿著打扮,和留學生的身份而言,她的家庭非富即貴。而為什麼,最終培養的是她的“恨國情懷”呢?

一封援鄂醫生的家書,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有如此兒郎

許可馨的恨國情懷

這恐怕還得歸根到家庭教育。

在中國,養出優質的孩子,未必是經濟優越的家庭,但一定是有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家庭。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很多時候都曲解了“最好”的概念,一味地覺得,貴的就是好的,有錢才是好的,殊不知,最好的,是要把優秀的品格灌輸到孩子的骨子裡。

如果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都能像趙家一樣,我相信,中國的未來差不到哪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