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援鄂医生的家书,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有如此儿郎

今天,武汉解封了!

援鄂的医护人员也分批次回来了,关在武汉70多天的人,也终于算是“重见天日”。

在这70多天里,医护人员成为了武汉最关键的守护者。

今天我们看到他们载誉而归,可曾想到,两个月前,在医疗物资极度紧缺的条件下,面对高死亡、高传染性、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自己的前途生死未卜,却还是毅然前行,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他们的家里也有老有小,有他们爱的,也有爱他们的,他们在花花世界红尘中,也有千丝万缕的牵挂。

随着武汉的解封,一封援鄂医生的家书,也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

与其说是家书,更确切一点,应该是“遗书”。

在他刚去武汉的第一个星期,看到武汉的情形,感觉自己可能此行不一定能安然归家,写下了这封信。

一封援鄂医生的家书,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有如此儿郎


这封家书是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赵春光医生在援鄂一周后,2月13日,写给父母的。很少有一封信能够让我在公众场合感动流泪,这篇做到了。“荡气回肠”、“感人肺腑”都不足以形容我看了以后的感受。

这封信的文笔,我相信,让不少文人墨客都汗颜。“无一日不着白衣,无一日不在前线,施针药,救死伤,施我所学,翼有所得,不敢半点儿戏。不敢一丝懈怠,值望不负二老所托,医院所托,国家所命”

几句话,深厚的文字功底可见。简单的几句话,把在武汉的情形描述得清清楚楚,也把自己的医者仁心和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整封信里,透露着对父母的感恩,以及担心自己万一牺牲了,自己忠孝两难全的遗憾。

很多专门搞写作的,怕也写不出这种气势,一个医生,为何会有如此功底?

一封援鄂医生的家书,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有如此儿郎

赵医生在武汉

你知道培养一个会看病的医生,有多难吗?

首先,你要成为医学生就有门槛,高考那一关,如果你不是成绩优异,根本连医学院的门都进不了。

医学本科,比普通本科多一年,5年;其他行业,进入大学,就自由了,而医学生,进入大学,相当于年年都是高考。关系生死,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毕业以后,还要规培、还要不断地考证、进修、培训,才有资格进入行医的行列,时刻还得保持学习状态。医生这碗饭,着实不好吃,也决不允许混饭吃 。也正是如此,医生的学问功底才会扎实。而像赵医生如此厚重的文字功底,我猜测,想必看了不少中医的著作,比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这些著作,不仅对医学知识有所帮助,在文化修养上也十分有益。

我们从文中读到了赵医生的家庭。

赵医生的父亲是一名退伍飞行员,也是一名老党员,在媒体采访他是,他的表现是自豪的,“儿子是党员,党员就要勇于担当,冲锋在前。”这是他的原话,而赵医生的母亲是一名传统的贤妻良母,给了他足够爱和陪伴。文中可以看出,在父母的传统文化教育下,赵医生虽有“忤逆”的行为,但最终,他的所想所行,与父亲想让他成为一名军人报效祖国的愿望仍然是一致的。因为家庭赋予他的,是骨子里的忠勇,而不在于用哪种形式去实现他。

伟大的父亲、贤良的母亲,在这样良好的家风家训中,赵医生的妻子也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在他出征武汉期间,他对妻子代替他照顾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在家书中体现。

一封援鄂医生的家书,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有如此儿郎

赵医生一家


在看看最近网络上很火的“许可馨”,从她的穿着打扮,和留学生的身份而言,她的家庭非富即贵。而为什么,最终培养的是她的“恨国情怀”呢?

一封援鄂医生的家书,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有如此儿郎

许可馨的恨国情怀

这恐怕还得归根到家庭教育。

在中国,养出优质的孩子,未必是经济优越的家庭,但一定是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家庭。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很多时候都曲解了“最好”的概念,一味地觉得,贵的就是好的,有钱才是好的,殊不知,最好的,是要把优秀的品格灌输到孩子的骨子里。

如果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能像赵家一样,我相信,中国的未来差不到哪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