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最近看一個綜藝節目,叫《遊客請注意》。

講的是由一個明星帶領數十個素人遊玩世界各地的景點,一起生活一起旅行的故事。

沒曾想到團裡都有那麼一兩個愛表現、出頭的人。

這裡不乏哈佛女生、牛津博士等高學歷人才,只是都是00後,年輕血氣方剛的學生,激進、愛出風頭可以理解。但是很可怕的是,一個團的人,一起圍攻、公開控訴一個愛插話、表現的女生小山雀。

最終還是明星張雨綺出來解圍,稱這只是一個行為方式的偏差而已,說明小山雀是個很簡單單純的人。

陳學冬的隊伍裡也有這樣的人,但是他也都只是看在眼裡,沒有像其它素人那樣反應強烈。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一個搞藝術的從業者,在和大家一起去博物館時,因為太積極表現輸出知識了,大家集體不想睬他


其實不論是素人學生身上的毛病,還是指出來的人所謂的直率敢言,這都是我們身邊會遇到的問題與人群。但是,不得不說,作為明星,張雨綺和陳學冬,到底是在演藝圈混過的人,見過的事、遇過的人、做過的功,讓他們處理起這些團隊的紛爭,顯得更為淡定與得當。

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們知道人的邊界在哪裡,這些問題,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只要休整了、學習了,涉事人會成長起來的。

只能說有閱歷的人,對待他人、看待問題,都是態度更開明、更寬容的心態在處理。而和他們同組的,那些把一個小問題,上升到背後說壞話、揭短、攻擊的層面,也有些令人意外。

但這些素人都還是學生,雖然很多人出國、唸書、會幾國語言,但是終究還是在象牙塔裡,見識、閱歷太少,才會暴露這些問題。

而我們該思考的是,在這樣一個來自五湖四海、很一流的城市來的學生,姑且都存在這麼多人際交往、人性深淵的問題,那麼,那些處在更落後城市的人際圈,會好到哪裡去?

攻擊是容易的,讓周圍的人和事,變得有意義、有建設性,是難的。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在還年輕的時候,就過早地陷入到一個不允許你是異類,一旦和大家不同就會有一群人出來diss你的為人,小團體搞起來,排擠你、孤立你這樣的環境裡,我們的一生,會遭遇多少非人性攻擊?

在侷限性更大的地方,個性是要被隱藏起來的,也是一個靠關係編織的生存環境,你的幸福感高不高,除了削去稜角,要想活得好,靠的是你是否認識關鍵的頭頭腦腦。

更可怕的是, 周圍可能都是一群越活越麻痺的人。


守舊的生活,不值得


我一直關注的公號,不定時總會談到一個話題,趁年輕,一定要到北上廣。

他們每一個人都享受到了一線城市的紅利,賺得第一桶金,謀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並且打算在此紮根生活。

說得都非常在理。但真正讓我有所觸動的,反而是他們文章底下的一些留言,這些留言吻合了我的想法:

“有時候很遺憾,沒有去北上廣拼搏過,但更多時候,我很慶幸自己沒去,不然要吃土。但三四線城市幸福感挺高啊,然後又覺得自己好沒出息的感覺。”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不是說我也認同她自己沒出息,而是人在生活中,心理所存在的這種狀態,矛盾、患得患失、自我安慰、有時既覺得年輕時要奮鬥很重要,有時又覺得怪不值得。

如果一個人總是在這種遊移、矛盾、自我安慰的狀態下活著,我相信最終他的一生,將是毫無起色、乏味的一生。

這種矛盾感,終將一天天吞噬掉她本擁有自我個人化的精神意志。一天天演變為一個面目模糊的眾人。

人最害怕的是什麼?最害怕的是,人之將至,年華逝去,回首過往,認定自己虛度了光陰。

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的?

幾年前一則新聞,一名甘肅女生被班主任老師侵犯猥褻的事件,就是一個最好、最明白不過的例子,為什麼她把事情告訴了其它老師,卻沒有人為她聲張?

對於已經被女生告知的老師來說,為女生聲張正義,破壞成本太高。和同事班主任老師為敵,這是對他自有人際關係的損壞,如果他做了,那麼他的生活中多一個敵人,之後會泛起怎樣的波瀾,他不可知,更不想去承擔這種成本。所以,對於很多封閉性更嚴重的地方來說,生活的法則多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一忍。

荒誕的是,當女孩絕望欲跳樓,圍觀的群眾無一憐憫勸阻,盡是些起鬨之徒。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是的,沒錯,除了革新環境的成本太高,小地方還有一個特點,對生命的玩笑與輕視。其實你們不要小看,在小地方,人們對於生命的態度,真的就是“一命嗚呼”的心態。

我曾經寫過,對於經濟發展至今的中國社會來說,金錢、生活方式已經簡化成一種效率,尤其在地方城市,人們衡量一件事情要不要做,最直接的標準就是,能掙多少。

如果你去問個路,你對指路者說一句謝謝,他們都會覺得做作、噁心。不就是指個路嗎,有什麼好謝的?

這是生活形態極度簡化,凡事只為有用、沒用兩種標準。其它花時間、精力的美感儀式,都是扯淡。

再想一想,如果這一群人看到姑娘在樓頂,半天也不跳,是不是也和甘肅人民一樣,“你跳不跳啊?真想跳早就跳了,怎麼半天還不跳啊”,什麼是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可貴,統統都是瞎扯淡,對於他們來說,事情只分:是或者不是兩種狀態。

而沒有:看情況、分人,這些需要人類智慧來思考的資質。

在這些人的一生中,在他們年輕時,也是有過純真、美好的,只是生活的環境單一、人際化,慢慢馴化成麻木的樣子。

其實相同的事之前也發生過,而且當事人的父母也勸孩子忍一忍,馬上就脫離這個學校了,走了就沒事了。是的,忍一時你好我好。

但是人的心不會,當人生重新再上路,哪怕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這已經是一個被恐懼、卑怯、沒有正常心態吞噬的人格,人生不會再光明、通透,在每一個安靜的夜晚,總會不自覺想起這件事情帶來的心靈汙穢。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呆在一個地方,會越來越相信,整個世界都是如此。

漂泊奮鬥的意義

當我在工作崗位上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實也是滿滿的浮躁感,一樣總是好像做了很多,但又好像什麼都沒做的狀態。如果說當時讓我回想一下,重新再給一次機會,讓自己再來北漂一回,還幹不幹?還敢不敢來?其實想一想,真的不想再來一次,那種低氣壓、混沌、適應新生活、新環境的陣痛感,太不好受。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但是當我停下來休整的這一段時間,再次確定了方向與篤定。

如果再來一次,可以,來吧,我已做好準備。即便環境依然如此之難,房價依然這麼高,我還是會選擇堅持自己。並且更加無保留、無所畏懼地投身其中。

在這裡有什麼好呢?

在這裡,其實很好。

曾經在青春期時你認為的那些宏大、了不起的事件、人物,當你來到這裡,感受到這裡的氣氛,你才可以真正有底氣的說,這裡的文化、人物,的確如傳說的那樣,包容、自由、不見外。只要你夠好,就會被牛人點贊、接納。

這裡有全中國最一流、前沿的新聞訊息和思想,大人物彙集,你覺得他們遠,不,每時每刻,這些人物,只離你也就幾站地鐵的距離,如果你想看,搜取消息,坐個地鐵的功夫,馬上就能見到。

有時你見到的並不是這些人多麼金光聚現,而是接觸到這些最前沿、前衛的思想。他們的思想主張,傳達的信息,能夠給予人能量,他在推崇什麼,你會被他感染、滲透。滲透有什麼不好?你被有思想的人滲透、鼓勵,比在地方被地方關係文化挾持就範好多少倍?

人是會被正能激勵併成長的動物。如有一句話說的:你去過倫敦,倫敦將永遠跟隨你。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去更一線的城市,那裡有所在區域最好的、免費的社會基礎設施,有最牛逼的人物,最開放的思想,最新的潮流資訊,你思想的跑馬場,全是這些東西奔流湧息。變成一個換骨的你。

如果一直呆在一個地方,見識不到這些意趣橫生的文化,積累不到最好的思想,可能永生再無法超越自己的機會。

是的,很多呆在這裡的人,早已經超越曾經的自己,做了自己喜歡的職業。並一直在路上。人生有什麼事情,比尋找無限可能性、理想中的自己最美妙的?

年輕時,一定要去北上廣,一定要去最好的城市轉轉。哪怕最終會選擇回到家鄉。

重要的是,曾經去過、見過、拼搏過。

如前文所說,一線城市已經越來越不被青年人看好,生存成本、代價越來越高,但是,即便如此,我堅信依然還是要闖蕩一番。趁年輕時,不要過早地相信世俗,相信小環境編造的舒適感,接納安定、保障。

年輕最不需要的就是保障。

看過一篇文章的標題這樣問:如果用500萬,換十年的青春,你換嗎?不換。文章留言區基本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換。

是的,青春實在太貴了,雖然它一無所有。

每一個有自覺意識的人,都很明白。黃金十年,不可換。

人性皆是深淵,勸你趁年輕,一定要去北上廣


總是每隔三兩年,北上廣都會興起一股逃離的思潮。沒錯,在這裡生活太苦了,擠地鐵、常搬家、房價高、缺乏歸屬感,是的,這些城市已經越來越讓人夠不著。於是,遙遠的家,回不去,眼前的城市,不是家。

其實這隻能證明,你曾經來到的這座城市,越來越貴了,不是任何人一念之間拍拍腦袋想來就能來的地方了。而這恰恰說明,你的選擇是對的,即便最終可能呆不了,但是,帶著全新的血液、奮鬥過的汗水、見識過的風景、美好的人物、最新的理念,無論你去到哪裡,都是見過吃過的篤定。人們對你多一份尊重、你對外界,多一份自信。

這才是人生沒有白過的意義。

如今大家也越來越清楚,遙遠的北上廣不再是曾經的北上廣,不如在二級城市安營紮寨,與其奮鬥無望,不如早早在二線謀求一席,這無疑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辦法。但是,有一點需要釐清的是,無論在哪裡的二線城市,最新的科技、文化、技術、環境、基建,目前為止依然還是一線城市遙遙領先。

你的青春,打算揮灑在哪裡?人生的方程式,擁有多少次方,存在最大的可能性的地方,依然還是這裡。

山本耀司說: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願你也擁有這樣的自由。肌肉燃燒過、激情拼搏過、淚水無聲過。趁年輕,去最好的地方。也趁年輕,無論在何時、何地,擁有光陰並且用力過。努力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