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人生最好的可能》徐新:我从地狱里来


《活出人生最好的可能》徐新:我从地狱里来

在生活的艰难考验中逐渐寻找和认识自我

徐新,浙江人,中国最优秀的风险投资家之一。1988年,徐新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系,随后进入银行业工作。从银行柜员到成功的创业投资人,徐新只用了短短的不到5年的时间,勤奋、敬业和专注是徐新制胜的法宝。外界评价她是凭直觉一掷千金的投资女王,更是目光敏锐、慧眼识人的商场伯乐。互联网行业风起云涌的20世纪90年代初,徐新进入投资领域,女性身上所特有的直觉和耐心,让她在网易、娃哈哈和中华英才网的投资中大获成功。2005年,徐新创办今日资本集团,目标是打造百亿级基业常青的中国企业。

徐新一直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互联网、零售和消费品领域,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今日资本依旧保持着其一贯的审慎和耐心。2006年,对京东商城的大手笔投资让徐新和她旗下的今日资本一战成名。她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互联网大潮已经过去,垄断性的超级平台已经建立,现在人们要学会耐心等待。作为投资界少有的女性投资家,徐新展现出了独特的投资风格以及重压之下的强韧风格。在动辄几百上千亿的血腥资本游戏中,身处旋涡中心的徐新究竟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创始人是企业的灵魂

毕啸南:你当年投网易的时候,它还是个很小的公司,你的投资标准是什么?

徐新:我觉得投资网易(时)其实自己犯了很多错误。我做投资可犯的大部分错误都在网易这个案子上犯掉了,幸运的是我还是赚到了钱。那是1999年初,网易还是蛮小的公司,只有十几个员工。我们过去找他们的时候,它的工程师都很害羞,不知道怎么跟风投握手。丁磊最大方,跟我握了个手。他的第一句话就是:“Kathy,我这个人不喜欢管人,我要做一个快乐的技术总监,你帮我找个CEO吧。”当时我也没什么经验,就真的去帮他找。这是我犯的第一个错误—在创始人上面放了一个CEO。但其实创始人是企业的灵魂,一定要做公司的一把手。如果他有短板,你可以找人帮他,但是要放在他下面做COO,而不是去做CEO。结果我帮他找来(了)CEO,他们俩因为不合打得非常厉害,最后那个CEO居然带个保镖去上班。我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在公司规模还很小,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去上市。我当时是在第一轮投的,5块钱一股,网易上市的时候股价涨到了30块钱,但我们也没有卖,因为我相信基业常青的力量和长期持有。结果没想到2000年下半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网易的股票一路跌到6角钱。丁磊在这期间经历了非常多的痛苦,在董事会上被人集体诉讼,把我们都吓死了;同时因为低于1块钱的垃圾股可能就要下市,网易又被调查。那时候董事会开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大家都不知道出路在哪儿。我晚上睡不着觉,感觉像是坐在随时会爆发的火山口上,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我们的董事都很年轻,31岁的我已经是年纪最大的了,其他人都20多岁,完全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应对这种风险。你知道人的天性就是恐惧和贪婪,那个时候就是恐惧占了上风。

毕啸南:听起来这很正常,大起大落对一般人来说都是考验。不仅仅是厄运,就算是好运,如果来得太猛太快,也会让人目眩神迷。尤其是对于当时的你们来说,那么年轻的一群人,感到不知所措和恐惧是难以避免的事情,接下来恐怕就是放弃和逃避。你是怎么做的呢?

徐新:因为麻烦太多,大家都想把网易卖掉,价格8000万美元,非常便宜,当时网易账上的现金也只有7000万美元。董事会投票我就反对,两票反对我是其中一票。但这并不是说我当时眼光特别敏锐,能够看到网易今天的发展。我只是觉得我们不能把这个公司这么便宜地卖掉,既然我们已经在地狱了,而地狱的好处就是不会再坏了,以后应该是通往天堂之路。网易账面上的7000万美元,还是可以干很多事情的,而且丁磊在广州的技术团队也非常优秀。我给每一位董事打电话,我说你们要承担责任,不能就这么把网易贱卖了。后来是因为买家嫌网易的麻烦太多,最终给吓跑了。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除了我,其他投资人都慌了呢?我觉得还是基于对创始人的判断。丁磊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有一次我们开了一个特别郁闷的董事会,所有的坏消息都出来了。开完会后,丁磊跟我说:“你知道吗?今天是我30岁生日。”我就想,一般创始人可能需要30年走完成长的痛苦,丁磊3年就走完了。当天晚上丁磊跟我说,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做最好的网络游戏公司,另一个是帮股东赚到钱。这些话让我很感动,说明他对投资者有责任感。而且他想到了一个全新的品类,是他最想要的,就是网络游戏。我觉得一个创始人最应该有的素质是“杀手的直觉”,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要有远见,要有商业的洞察力。这个商业洞察力跟学历没有关系,很多读过MBA的人都不成功,因为缺少这种洞察力。

其次,创始人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此外,还要有执着之心。比如现在做电商多难啊。做电商之前先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你比淘宝好在哪里?第二,你比京东好在哪里?如果这两个问题回答不出来,你是做不了电商的。因为这一块已经垄断了,已经进入下半场了,京东、淘宝都成为(了)超级平台,它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品牌效应,已经让别人很难有机会再打进来。而这个时候丁磊搞了一个“网易严选”,打进来了,他的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做精选,做高性价比,把商品做到极致,又好又便宜,那里面每一款商品都是丁磊自己挑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的工匠精神。

毕啸南:如果让你给网易或者是给丁磊提出一些未来的建议,你认为会是什么?

徐新:丁磊身上有一种勇于孤独、勇于伟大的气质。最近他在分享财富上做得不错,比以前进步很多。他以前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有的时候不是他不愿意,而是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但是我觉得他可以步伐再大一点儿,脚步再快一点儿。包括—比如说网易严选,比如让我们也可以投一点儿进去。

只有我一个人看好京东

毕啸南:那京东呢,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徐新:我认识刘强东的时候,他的公司还很小,只有50个员工,销售收入也就是5000万元,在中关村有店面,在线上也有一些。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和刘强东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的香格里拉饭店,从晚上10点钟开始,聊到凌晨2点。当时有两件事打动了我,第一是这个公司一分钱广告不打,每个月的销售额都比上个月增长10%,这一定是这个品类打中消费者要害了;第二是我就觉得刘强东这个人很诚信,他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放一个PPT给你使劲讲,而是直接打开他的网站来讲。当时我问他,你要多少钱。他说要200万美元,我说200万美元哪够啊?!我说,品类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要舍命狂奔,而舍命狂奔是要钱的啊。我觉得品类机会来临时,一定要做到市场占有率的30%,而且比第二名大两倍才安全。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又因为增量太大,存量太小,你无法形成垄断,随时就可能被别人替换掉。当时我就决定给他1000万美元,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大的一个决策。其实做投资不需要做非常多的决策,(只)有一两个决策是最重要的。他拿这个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扩品类,还有一个是建仓储物流。互联网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获客成本太高。因此你不能一直想要新的顾客,而要让老顾客重复购买,只有这样才能赚钱。顾客经常来不是因为你便宜,而是你什么都有,丰富的商品是零售第一核心。京东做到了扩品类,从IT扩到数码,扩到手机,扩到大家电,而这一点当当和卓越都没有做到。以前我很羡慕当当,因为当当有100万用户,我们才20万。但京东通过做书,很快就让用户量增加了。在此之前,京东的客单价是800块钱,因为数码产品都不便宜。这隐含着一个问题,客户会认为这么贵的东西他不敢随便冒险,他会觉得京东便宜这么多是不是卖的假货?但是这些人会经常逛淘宝,因为淘宝的客单价很低。那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是打广告,但那时候我们也没那么多钱;第二就是积累口碑,当你用户基数小的时候,口碑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的办法就是卖书。书的客单价可以做到80元,而且书买到假货也没有太大损失,于是顾客第一次尝试的门槛就降低了很多。一旦他在京东上买书,他就会发现京东的体验真好,送货真快,于是他就开始买别的东西。因此我觉得扩品类是刘强东非常英明的一个决定,通过卖书降低新用户第一次购买的门槛,也是他聪明的选择。他的第二个决定是建仓储物流。当时他想得其实很简单,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网购的用户体验特别重要,当时网购投诉最多的就是送货,比如包装破损,或者送货不及时。那时候美国的亚马逊其实也不送货,他们用UPS或者FedEx。刘强东决定建立自己的物流,一开始很痛苦,因为每一个城市都要搞几辆车,雇十来个人。有的城市一开始一天就20单,肯定是亏钱的,可能要到2000单才能持平。从20到2000你得熬着。熬多久呢?有的城市熬半年,有的熬一年,而这样的城市至少有30个,因为一线城市全部都建立了物流。幸亏我们给了他1000万美元,他手里钱多。然后他推出一个“211计划”,就是上午11点前下单,货物当天送到,晚上11点前下单,货物第二天送到。这是京东一个非常核心的能力,要不然今天也很难和淘宝竞争。

毕啸南:所以你是一个胆子很大的投资人吗?

徐新:因为我经历过网易啊。我从地狱里、死人堆里爬出来过,所以我心里没有畏惧嘛,就敢打。互联网是没有中间状态的,你要么做大,要么出局。互联网行业的特质是固定成本非常高,一开始就是全国销售,你的电子系统、配送物流必须都是全国性的,但同时它的规模效益也很大,所以一定要迅速做大。还有一件事就是打价格战。京东有一段时间(销售量)增长200%,新蛋网上商城就开始和京东打价格战,价格永远便宜7%。当时京东的毛利是5%,也就是说,新蛋的销售连毛利都没有,是亏损的,这里面的风险其实很大,你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但消费者没有忠诚度,立马就跑到新蛋去了。然后京东开会讨论要不要还击,有些高管就觉得风险太大,但我私下和刘强东说,这种时候你如果不还击,他就尝到甜头了,等他长大了以后你还得还击他,但是时间更长、花钱更多。刘强东也很认同,但是他的资金不够了,我们给他的1000万美元都用在了扩品类、建配送站了。我说我们可以借钱!我们过桥贷款借了五次钱给他。但给到后来,我们心里都有点发虚,怎么大家都不投,只有我们一家看好呢?但是我们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刘强东,觉得他人很诚信可靠。

毕啸南:但光信任也不能解决真实的问题,尤其是在商界的斗争中,策略和决断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这方面你应该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徐新:我做投资这么多年,觉得一家公司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死掉,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账上没钱。这件事情把刘强东也吓坏了,一夜白头,他头上的一小撮白发就是那时候吓出来的。从此之后他融资就非常大胆,有的时候其实不需要钱,但还是一定要把钱拿到手,就是花钱买个保险。我一直也想跟企业家说,你能融钱就赶快融钱吧,不要等到你需要钱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市场可能变了,你反而融不到钱了。对创业者来说,控制未来是很重要的。刘强东除了有我之前说的“杀手的直觉”,他的另一个特点是执行力超强,对老员工特别好,但心有点软,又狠又软,有点矛盾。

毕啸南:那思想上呢?

徐新:我觉得(他)懂得放权了。以前他什么事情都自己管,管得很细,可以3个月不休息一天。现在他学会了放权,有的时候可能先忍着不说,让人家去试一下。但是他抓本质,就是用户体验,而且这一件事情反复做。

投资风口是等来的

毕啸南:你刚才讲的网易和京东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我面对的是一个神经特别强健的人,同时也特别果决。在你的故事里,你似乎是没有同伴的,似乎是专门负责力排众议的那个人,或者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是负责唱反调的。当然,人们可以说这是因为你具备优秀投资者的眼光,但更令我感慨的是你为自己打造出来的这种人物设定—一个游戏的平衡者。当然,这不是刻意的结果,却拥有足够的戏剧性。我不清楚你自己是否看到了这一点,也不清楚是否有人这么评价过你,在资本逐利的本能之外,你拥有这样一个角色。我们再说说,虽然你做过很多成功的案例,但肯定也失败过,最惨痛的经历是哪一次?

徐新:我们投了一个做闪购的电商,最后血本无归。我们那时候相信电商,而且也认可闪购的模式,但是当时做闪购的第一名已经要上市了,我们就投了第二名。但当时我们不知道的是,电商是很残忍的,很多时候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是第一个教训。第二个教训就是反应速度不够快,你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要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下舍命狂奔,所以每一次出招你都要比对手更狠,如果没有这些反应的话肯定不行。我们只投第一,希望这个公司在投完以后能变成这个领域的第一品牌,但是不限于早期。因为只有第一能活下来。互联网行业发展到最后的格局可能是721,第一拿70,第二拿20,第三和后面的其实就不重要了。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上半场形成了强大的超级平台。现在热炒的AI也将是超级平台的天下,因为AI的核心是数据和场景,这两点都抓在超级平台手里,而且他不会给你,因为这是他最核心的竞争力。

毕啸南:新生力量起不来吗?有人说人工智能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徐新:那就要看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是谁来收获这次工业革命的收益的问题。我觉得恐怕还是强者恒强。

毕啸南:但是你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徐新:对,就算不好玩,我还是想投小公司,而且也一直在寻找。在超级平台已经形成的背景下,未来市场中的希望或许是细分市场,比如网易严选,把产品做好。但这里面有几个问题要把握,一是销售渠道,二是产品和研发。在渠道特别强大的时候,能不能创造出伟大的品牌?未来的零售,即便在淘宝、京东如此强大的情况下,我们依然看好新零售的前景!首先你要控店、控货、控心智,其次你要线上线下打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满足用户越来越懒的天性。控店就是说你要有自己的店,不管是直营还是直营化管理的加盟店;控货就是说你要有自己的自有品牌,深入供应链,深入产品设计,控制选品和包装;控心智就是说当20%的用户经常看到你(时),你就占领了他们的心智。星巴克咖啡是世界上最好喝的咖啡吗?当然不是。有很多小店的咖啡比星巴克的咖啡好喝。但为什么你一喝咖啡就想起星巴克呢?因为它的店开得到处都是。所以你要舍命狂奔,迅速开店。新零售的核心就是线上线下打通,送货上门半小时到达,门店的一切数据化,一个小店的覆盖面积通常是方圆200米到500米,大店的覆盖面积是方圆500米到1000米。但是有了新零售,线上线下打通,这个店的覆盖面积就可以达到方圆3公里,同样的房租和人工成本,收入可以翻一倍到两倍,人效和坪效大大提高。送货上门半小时到达,让用户特别爽。归根结底,新零售是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用户体验超好。

毕啸南:你的这个思路和我刚才对你的判断是吻合的。那么这几年国内的投资热,会不会反而是钱太多,回报却更少?

徐新:你讲得很有道理。我觉得投资行业是很看年景的,我觉得这几年的年景都不是特别好,因为钱太多了,大家都在抢。这首先导致做调研的时间变短了,以前我们做调研至少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但现在一两个星期就要做出决策。在你还没有洞察清楚的时候做决策,就会犯错误。其次因为资金充足,投资的价格就不会便宜,可能过半年就上涨了3倍,而且你不做就没了。最后就是我前面说的,互联网是赢家通吃,如果你没有投到前两名,你的钱就要打水漂。但是对于早期项目,可以手松一点儿,因为确实风险很大。哪怕有一百个理由不投,但是只要有一个理由可以投,就可以。这很关键,因为早期项目确实有较大风险,所以你投入的资金也不用太大,这样你输得起,因为其他盈利的投资可以把这个亏损平回来,这个把握是很重要的。最糟糕的是投一些中庸的公司,这些公司即使成功了也赚不到钱。

毕啸南:所以风口其实是等来的?

徐新:对,不能着急。传统行业就像登山,山在那里,你一直爬肯定能登顶。但互联网是浪,浪来了你要赶上,赶不上就(只能)等下一个浪。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浪已经过去了。我们之所以成功,还是(因为)投到了伟大的公司。哪怕是一个小型的投资公司也应该坚持要投伟大的公司,这一点很重要。投到一个这样的好公司,然后耐得住寂寞。一个人的时间有限,不要让你的时间被中庸的公司给耗光了。我们这一行老有人觉得,把青蛙吻一下就变成王子了,其实那个吻是不管用的,除非那个青蛙天生就是王子。

在坚持己见的过程中定义自我

几乎对身边所有投资界的朋友,我都强烈推荐他们看对徐新的这次专访。因为真是分分钟都是干货,一个字都舍不得删。唯一在这里分享的,是文中没有的,但我认为很有价值的内容,是她关于职场员工的不同分类,值得创业者和求职者们进行反思。徐新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才其实已经分类了。她按照业绩与价值观把员工分为了几大类:第一类是业绩好,价值观也好的员工。这类员工被她称为“明星”。对待“明星”,要给他很好的报酬,给他很多提升的机会,并投入很多注意力,因为你主要是依靠他们创造财富。第二类是业绩不好,价值观也有问题的员工,称为“狗”。这种人怎么办呢?把他开除,很多老板都知道应该做这个。第三类员工,其实是很多老板不知道该怎么对待的,这类人的业绩非常好,但是他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吃回扣,或者喜欢拉帮结派,这种人被称为“野狗”。对这种人怎么办呢?很多老板舍不得开除他们,但如果你手软,你的公司就完蛋了。这种员工一定要开除,而且你要在中午吃饭时,当着其他员工的面把他带走。此外,还有一种员工最难对待,就是价值观很好,也很勤奋努力,但就是没有业绩的,用乔布斯的话说,这种人对公司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叫“小白兔”。其实,这个“小白兔”的危害比“野狗”更大。因为“小白兔”待久了就会变成“大白兔”。“大白兔”的危害是什么?第一,他自己比较平庸,那么他找的合作伙伴可能比他更差—因为他缺乏安全感—于是公司的整体素质就会因此下降。还有一个,因为你要经常为这样的人补短板,把你的时间用在他身上,那么“明星”员工受到的关注就会变少,你的精英就可能离开。

其实大部分员工都是属于中间状态的“牛”,是见风使舵的。看见“明星”升官发财,他们就变成了“明星”;看见“小白兔”活得很滋润,他们就变成了“小白兔"。如何对待“小白兔”,最能检验一个公司管理者的水平。人们都说乔布斯的眼睛上长了雷达,专门发现“小白兔”,然后立马请走。特别好的公司一定会把“小白兔”赶走,否则他们会变成“大白兔”。当你发现创始人身边都被“大白兔”包围着的时候,这个公司就遇到了瓶颈,不再增长了。所以说伟大的创始人都够狠,因为他们志存高远,不用特别担心部分员工流失。只要你的用人标准是公平的,即使被开除的人也会服气。

事业上打了胜仗就会有凝聚力。虽然这篇对话看上去都是投资圈的内容,但徐新的艰辛和坚韧,已经体现在字里行间了。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篇关于“滴滴”柳青的文章,我不知真假,但其中有段话很能反映这个圈中很多人的真实生活:“24岁时,柳青每天回家照镜子,觉得自己像42岁。那是她硕士毕业后刚刚加入高盛的日子。她在香港的长江中心上班,每天大概清早5点下班,紧跟着9点又回来继续上班。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她总会迷迷糊糊地撞进出租车,跟司机说‘我要去长江中心’,对方回答‘你就在长江中心’;或者说‘我要去旧山顶道’—那是她的住处—司机回答‘你就在旧山顶道’。经常半夜1点钟,柳青和一个好朋友约在女洗手间,抱头痛哭,互相借对方的肩膀解压。”

凡是事业上有一番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一样的付出,徐新如此,柳青如此,各行各业也都是如此。但我还是要说,所谓“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职业的成就,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或者一方小天地,也可以充满智慧和挑战,足够让你用来磨砺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和我们所做的事情,就好像刀和磨刀石的关系,工作是为了磨砺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慎挑错了方向,灵魂会在漫长的时间上摊薄,日子会向我们亮出冰冷的刀口。在聆听徐新讲述跌宕起伏的投资故事时,我的大脑中像在拼积木一样,不断建构着她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又是从她充满互动的真实经历中得出的。所以我才会在节目中说出下面这段话:在你的故事里,你似乎是没有同伴的,似乎是专门负责力排众议的那个人,或者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是负责唱反调的。当然,人们可以说这是因为你具备优秀投资者的眼光,但更令我感慨的是你为自己打造出来的这种人物设定—一个游戏的平衡者。当然,这不是刻意的结果,却拥有足够的戏剧性。

我对徐新的解读,当然只是属于我的一种想象。但从徐新的角度来说,这是她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而徐新口中的丁磊和刘强东,当然也是他们两个人留在徐新心中的印象。别人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都是他者;对于别人来说,我们也是他们的他者。这话可能有些绕,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的专访,肯定是在和被采访对象的互动中完成,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我和嘉宾各自的人格呈现。

这令我想起,我在亚妮的“啸南说”中引用过的一句话:“不是我们嘴上说的、脑子里想的,而是我们所做的才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允许我把这句话再推进一步,我们要清晰认识到,人的所有行动都要建立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上。不论是力排众议,还是从善如流,理想的互动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很多因素。

但是徐新的故事对我们至少有一点启示:只有坚持自己的主见,才能有机会对自己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