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用報銷的那些坑,你避開了嗎?

費用報銷,多而雜,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上班族都會接觸到的一項常規性的事務。每個公司針對費用報銷,都會制定出具體的規定。一般來說,日常費用報銷主要包括業務招待費、辦公費、差旅費、電費、水費、電話費、租賃費、審計費、諮詢費、維修費、低值易耗品購置費、會議費、培訓費等。這些日常費用,無論你是財務人員還是非財務人員都會遇到,財務人員要懂費用報銷是應當的、也是必須的,因為她們就是吃這碗飯的,不會不行呀。

可咱們非財務人員,為啥也要懂點費用報銷呢,原因有二:其一,費用報銷貫穿於你工作的方方面面,作為上班族,無論你是出差、接待、參加會議、又或者預支款項都會涉及到費用報銷,所以你不得不學點,不得不知道點;其二,如果你不懂公司費用報銷的那些事,比如,不瞭解報銷範圍、不清楚報銷標準、不知道報銷簽字流程、不掌握費用報銷截止時限要求等,極有可能造成你花出去的錢不能報銷,又或是隻能能報銷一部分,最終造成自己倒貼錢,吃虧的還是自己。再者說,如果自己不知費用報銷制度、流程,不會填制費用報銷單,經常指著依靠別人幫忙指點,一兩次還可以,時間長了,那點人情也就沒了,正所謂靠山山倒,靠樹樹倒,還是得靠自己。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費用報銷有那些坑,好讓我們非財務人員都能踏坑而過,安全著陸。

一、不清楚規則,白忙活一場。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有所準備、有所瞭解。費用報銷也不例外,這跟你到了一個新的崗位,你首先要了解崗位職責、職能,瞭解周圍的同事,瞭解規章制度等是一個道理。在費用報銷前,要清楚的知道單位內部費用報銷管理規定及相關的報銷流程。比如報銷費用涵蓋的範圍、報銷標準、報銷審批流程、報銷時效要求等。管理規範的公司,內控制度很嚴,很多費用的報銷會牽扯到公司內部幾個部門的專業意見,報銷事項在發生前就應取得這些內部部門通過的審批意見。如果不瞭解這些規定,極有可能造成已支付的費用不能報銷,導致白忙活一場。

二、只顧花銷,不管發票的事。

既然要報銷費用,就要有憑據,那什麼是憑據呢,發票就屬於憑據,發票是員工報銷最基本的憑證,通常情況下沒有發票不能報銷。再說,沒有憑據,怎麼證明你確實花錢了?又怎麼證明你的錢花到哪去了?財務又拿什麼入賬呢?所以,一來,在開支前,就要問問對方有沒有發票?沒有,就火速換一家,不怕錢花不出去。二來,要看看發票合不合規範,一般來說辦公費、水電費、印刷費、各類外包服務費、物料採購費用等可以使用專票報銷,但餐飲發票、員工交通費用發票、KTV、會所、業務招待饋贈禮品、酒吧、為員工福利發生的發票等可以使用普票報銷。

此外,還有幾個點需要注意:1)取得發票上要有銷售方發票專用章,而且要跟銷售方名稱一致,否則無法報銷;2)發票上要有納稅人識別號,沒有納稅人識別號,不符合規定,不得作為稅收憑證;3)發票的品名如果是辦公用品等籠絡名稱,欠缺具體明細不可以報銷;4)取得的發票上註明的內容一定要與實際報銷的內容相符,不可掛羊頭賣狗肉,鬧出笑話。等等……此處不一一列舉了,林林總總,各種情況我們都要注意和考量。

三、填報銷單,茫然不知所措1

很多人在拿到費用報銷單的時候,都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下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鎮定,拿出落筆無悔的氣勢,並注意以下幾個坑,打敗它不是問題。一是報銷單上字跡不得塗改和勾抹,填錯了,就再來一遍,重新填寫。二是報銷單上的報銷部門、報銷日期、摘要、金額、附件是必填項;雖然各個企業的報銷單不盡相同,但都大同小異。三是報銷單上的大小寫金額要一致。小寫金額前加“¥”,小寫金額與人民幣符號不得有空格,不得連筆,如:¥5000.00,不能寫成:¥ 5000;大寫金額無數字部分用零或ⓧ填充,不可留有空白,以防被偽造、篡改。四是簽字要規範、完整、真實;費用報銷單上報銷人、財務負責人、部門負責人均要簽字,不可仿冒、塗改。五是報銷單據一律用黑色鋼筆或簽字筆填寫。

掌握以上幾點,費用報銷單的填報就可以一錘定音了。

四、票據粘貼,完全不講章法

票據粘貼雜亂無章,長長短短,不美觀也不規範;甚至票據上的日期、金額等重要信息,被膠水粘住,根本看不清楚,簡直是不忍直視。那應該如何粘貼原始票據呢,要對原始票據進行分門別類,再按時間排序,依次粘貼到粘貼單上,講究左對齊、上對齊,均勻粘,不能厚薄不均,確保單據平整,確保審核人能夠完全清楚地審閱到報銷金額。

五、費用報銷,不講時效

費用報銷的時效要求,每個公司的具體規定和要求不一樣,原則上票據的日期不能跨年,即票據的日期不能是以前年度的,最好是今年的票據就在今年報銷入賬,這樣可以防止有心人將票據重複使用,規避財務風險。我們個人一定要遵循公司費用報銷規定,及時報賬,切不可推遲拖延,以免錯過報銷時效,也可以降低原始單據丟失、無法報賬的風險。

咱們非財務人員,只要能成功避開以上幾個費用報銷的坑,就能避免犯低級錯誤、被人笑話;也就不用求人幫忙,又欠下一筆人情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