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报销的那些坑,你避开了吗?

费用报销,多而杂,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上班族都会接触到的一项常规性的事务。每个公司针对费用报销,都会制定出具体的规定。一般来说,日常费用报销主要包括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电费、水费、电话费、租赁费、审计费、咨询费、维修费、低值易耗品购置费、会议费、培训费等。这些日常费用,无论你是财务人员还是非财务人员都会遇到,财务人员要懂费用报销是应当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她们就是吃这碗饭的,不会不行呀。

可咱们非财务人员,为啥也要懂点费用报销呢,原因有二:其一,费用报销贯穿于你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上班族,无论你是出差、接待、参加会议、又或者预支款项都会涉及到费用报销,所以你不得不学点,不得不知道点;其二,如果你不懂公司费用报销的那些事,比如,不了解报销范围、不清楚报销标准、不知道报销签字流程、不掌握费用报销截止时限要求等,极有可能造成你花出去的钱不能报销,又或是只能能报销一部分,最终造成自己倒贴钱,吃亏的还是自己。再者说,如果自己不知费用报销制度、流程,不会填制费用报销单,经常指着依靠别人帮忙指点,一两次还可以,时间长了,那点人情也就没了,正所谓靠山山倒,靠树树倒,还是得靠自己。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费用报销有那些坑,好让我们非财务人员都能踏坑而过,安全着陆。

一、不清楚规则,白忙活一场。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有所准备、有所了解。费用报销也不例外,这跟你到了一个新的岗位,你首先要了解岗位职责、职能,了解周围的同事,了解规章制度等是一个道理。在费用报销前,要清楚的知道单位内部费用报销管理规定及相关的报销流程。比如报销费用涵盖的范围、报销标准、报销审批流程、报销时效要求等。管理规范的公司,内控制度很严,很多费用的报销会牵扯到公司内部几个部门的专业意见,报销事项在发生前就应取得这些内部部门通过的审批意见。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定,极有可能造成已支付的费用不能报销,导致白忙活一场。

二、只顾花销,不管发票的事。

既然要报销费用,就要有凭据,那什么是凭据呢,发票就属于凭据,发票是员工报销最基本的凭证,通常情况下没有发票不能报销。再说,没有凭据,怎么证明你确实花钱了?又怎么证明你的钱花到哪去了?财务又拿什么入账呢?所以,一来,在开支前,就要问问对方有没有发票?没有,就火速换一家,不怕钱花不出去。二来,要看看发票合不合规范,一般来说办公费、水电费、印刷费、各类外包服务费、物料采购费用等可以使用专票报销,但餐饮发票、员工交通费用发票、KTV、会所、业务招待馈赠礼品、酒吧、为员工福利发生的发票等可以使用普票报销。

此外,还有几个点需要注意:1)取得发票上要有销售方发票专用章,而且要跟销售方名称一致,否则无法报销;2)发票上要有纳税人识别号,没有纳税人识别号,不符合规定,不得作为税收凭证;3)发票的品名如果是办公用品等笼络名称,欠缺具体明细不可以报销;4)取得的发票上注明的内容一定要与实际报销的内容相符,不可挂羊头卖狗肉,闹出笑话。等等……此处不一一列举了,林林总总,各种情况我们都要注意和考量。

三、填报销单,茫然不知所措1

很多人在拿到费用报销单的时候,都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下笔,越是这个时候越要镇定,拿出落笔无悔的气势,并注意以下几个坑,打败它不是问题。一是报销单上字迹不得涂改和勾抹,填错了,就再来一遍,重新填写。二是报销单上的报销部门、报销日期、摘要、金额、附件是必填项;虽然各个企业的报销单不尽相同,但都大同小异。三是报销单上的大小写金额要一致。小写金额前加“¥”,小写金额与人民币符号不得有空格,不得连笔,如:¥5000.00,不能写成:¥ 5000;大写金额无数字部分用零或ⓧ填充,不可留有空白,以防被伪造、篡改。四是签字要规范、完整、真实;费用报销单上报销人、财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均要签字,不可仿冒、涂改。五是报销单据一律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掌握以上几点,费用报销单的填报就可以一锤定音了。

四、票据粘贴,完全不讲章法

票据粘贴杂乱无章,长长短短,不美观也不规范;甚至票据上的日期、金额等重要信息,被胶水粘住,根本看不清楚,简直是不忍直视。那应该如何粘贴原始票据呢,要对原始票据进行分门别类,再按时间排序,依次粘贴到粘贴单上,讲究左对齐、上对齐,均匀粘,不能厚薄不均,确保单据平整,确保审核人能够完全清楚地审阅到报销金额。

五、费用报销,不讲时效

费用报销的时效要求,每个公司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不一样,原则上票据的日期不能跨年,即票据的日期不能是以前年度的,最好是今年的票据就在今年报销入账,这样可以防止有心人将票据重复使用,规避财务风险。我们个人一定要遵循公司费用报销规定,及时报账,切不可推迟拖延,以免错过报销时效,也可以降低原始单据丢失、无法报账的风险。

咱们非财务人员,只要能成功避开以上几个费用报销的坑,就能避免犯低级错误、被人笑话;也就不用求人帮忙,又欠下一笔人情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