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糾紛”何時了?

“醫患糾紛”何時了?

(2018年12月14日)上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發生惡性傷醫事件,一名歹徒(患者)持長刀將某科主任連捅數刀紮成重傷,隨後跳樓自殺。目前科主任生命垂危正在搶救中。

“醫患糾紛”何時了?


我們在譴責行兇者的同時,也在不斷思索,是什麼原因讓行兇的患者產生如此深仇大恨,用殺人來對付給自己看病的大夫。

相信每一個大夫都希望早日醫治好病人的疾病,也相信行兇患者絕非臨時起意對大夫下毒手。

“醫患糾紛”何時了?


“醫患糾紛”何時了?


但我們知道,還有相當多的疾病對醫生來說也是愛莫能助,或者有些病到了一定階段醫生也束手無策。但是,患者來到醫院,就是認為醫院肯定能夠治好自己的病才來的,如果患者認為醫院無法治好自己的病,患者就不會來到醫院,只需要在家等待死亡的降臨。

這種對未來提前做出的判斷都是有風險的。可是對於醫院來說過分宣傳了“救死扶傷”的作用,反而忽視了看病有風險的提示,就為醫患糾紛埋下了禍根。

“醫患糾紛”何時了?


“醫患糾紛”何時了?


同樣,我們購房的行為,過分誇大房產自住的功能,而否認房產的投資屬性,但是房產天然具有的投資屬性並沒有因為被否認而失去,於是,當房價下跌了自然就會出現退房群體的維權。

這個時候,售樓處跟購房者就像醫院跟患者的關係,售樓處解決的就是購房者的困惑或者疾病,也就是到底這裡的房子是否會升值的困惑。而購房者到處看房就是考慮哪個醫院(樓盤)能看好自己的病(升值),也就是考慮到底哪裡的樓盤會升值就解決了自己心中的癥結。

杜絕醫患糾紛就要對無法看好病的可能性的提前告知,而杜絕降價退房就要提示“投資有風險購房須謹慎”的風險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