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利華的環保危機

近年來,許多品牌都試圖表現出關心環保或提倡社會公平等關心公益的樣子,這僅僅是企業的公關行為嗎?有一家公司有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產品,不僅是世界最大的日化企業之一,也是最大的冰淇淋、茶飲、人造奶油和調味品生產商之一——它就是聯合利華(Unilever)。

聯合利華的環保危機

每當你走進超市,就像是走進了一個品牌的海洋,但是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品牌背後的公司其實是同一家。聯合利華可能不是擁有品牌最多的、規模最大的,但是其規模同樣十分可觀。如果你不加註意,它可以包攬你從起床、刷牙、洗澡、做早餐、打掃房間、做午餐、吃甜點的所有過程。你可以很輕易的做到一整天都只用聯合利華的產品。在聯合利華內部,將產品分為4類:個人護理、家庭護理、淨水器、食品和飲料。

聯合利華的環保危機

超市想銷售儘可能多的產品,這點很好理解,但為什麼都要選聯合利華呢?答案就是:脂肪。

在日化和食品的成分構成上,我們今天和幾十年前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今大部分產品都是化學成分構成的,但是在早些年,化學成分構成的產品還非常有限,主要的成分是動物脂肪。聯合利華的出現也是如此。“聯合利華”的“聯合”,就已經明確指出了該公司是合併後的產物:1929年荷蘭人造黃油生產商 Margarine Unie 和英國肥皂生產商 Lever Brothers 合併,組建Unilever (聯合利華) 公司。公司名稱的“Unilever”,也是兩家公司“Unie”和“Lever”的合稱。這家英國的肥皂公司,當時其主要品牌是Sunlight,是世界上第1款既有包裝又有固定形狀的品牌洗衣皂。而荷蘭的人造黃油公司是由兩家不同的人造黃油製造商合併而來,市場地位也很高。兩家看似不相關的公司能夠合併,主要是因為當時,不論是人造黃油還是肥皂,兩種產品的關鍵成分都是動物脂肪。而它們合併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實際上只是為了幫助雙方解決原料供應問題。

2018年以前,聯合利華一直維持著以英國及荷蘭註冊的兩家公司作為集團的雙重總公司形式,分別是英國註冊的聯合利華公眾有限公司(Unilever plc)和荷蘭註冊的聯合利華有限公司(Unilever N.V.)。這麼做的目的主要是基於稅賦考量。兩個公司一家在阿姆斯特丹上市,一家在倫敦上市。兩家股票的價值相當,董事會也相同,所以從技術上來說,它的運作就像一個經濟實體一樣。2018年9月12日,公司宣佈計劃於2018年12月在荷蘭註冊成立新聯合利華NV公司(New Unilever NV),替代原有的聯合利華NV(荷蘭總部)及聯合利華PLC(英國總部),並計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泛歐證券交易所上市。然而到了10月份,聯合利華又撤銷了這一提議,理由是沒有足夠的股東支持。所以短期來看雙總部的局面還會繼續維持下去。

聯合利華的環保危機
聯合利華的環保危機

合併之後,公司推出或收購了一些品牌,這些品牌生命力強勁,現在每個都價值不菲。比如說旗下的冰淇淋品牌Heartbrand,到20世紀70年代時,就已經佔據了西歐超過30%的冰淇淋市場。現如今,佔據了世界範圍內四分之一的冰淇淋銷售額。Heartbrand並不作為銷售品牌出現在大眾視野中,而銷售品牌往往雖有統一圖案,卻並無統一名稱,如丹麥的Frisko、巴西的Kibon、委內瑞拉的Tio Rico、芬蘭的Ingman和中國的和路雪(Wall's)等等。冰淇淋的銷售策略主要是衝動消費,所以在公園門口、便利店門口經常可以看到冷飲冰櫃和遮陽傘上大大的品牌廣告。

聯合利華的環保危機

聯合利華冰淇淋品牌標識 圖片來源:網絡

市場份額越來越大之後,就要接受各國反壟斷法的制約。2000年,英國政府裁定,聯合利華通過向零售商出租冷凍櫃來遏制競爭對手,因為出租的條件是冷凍櫃中只能放聯合利華的產品。你可能覺得,大家不都是這麼做的嗎?是的,問題是單一情況往往還好,而聯合利華類似的行為太多了,手段也五花八門。2002年1月,聯合利華、寶潔和德國漢高公司同意在3年內形成價格聯盟,固定洗滌劑的價格。聯合利華和寶潔因此被罰款3億多美元,而漢高因主動配合而免遭處罰。聯合利華長記性了嗎?並沒有。它在南非也遭到起訴,因為聯合利華和馬來西亞一家大型企業集團合謀操縱價格,監管機構要求處罰的金額相當於當地營業額的10%。

在環保方面,聯合利華面臨著“棕櫚油生產”引發的熱帶雨林破壞和溫室氣體排放上的壓力。印度尼西亞每年失去2%的熱帶雨林,其中棕櫚油生產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而聯合利華的許多供應商恰巧也牽涉其中。2016年,他們不得不解決一項長期存在的指控,即數百名印度工人的汞中毒事件,事件爭議不斷。雖然,現實世界中沒有蓋世英雄,不過聯合利華還是迎來了渴望解決問題的人物,這就是保羅-波爾曼(Paul Polman),他之前在寶潔和雀巢工作,2009年出任聯合利華CEO。

聯合利華的環保危機

波爾曼希望到2020年,公司業務對環境的影響可以減少至現在的一半左右,這是一個可以改善10億人健康狀況的計劃。面對如此嚴格的環保要求,在聯合利華銷售額的增長並未受影響的情況下,在環保方面確實取得了重大進展,廢氣的排放量大幅下降,運往垃圾填埋場的垃圾減少了85%。波爾曼並不滿足於此,他還想繼續將相關業務的環保標準提高,而接下來面對的考驗將更加嚴峻,因為公司的目標是盈利,那麼如何平衡盈利、發展和環保標準之間的關係,對於這種規模的公司來說,尤其重要。

聯合利華旗下的產品種類繁多,處理每一種原料都可能需要花費數年的努力。即便不是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問題,也有可能是美國的大豆或者馬達加斯加的香草問題。我們有理由對大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我們應該知道,我們需要的是大企業真的提供幫助,而不是僅僅試圖改善自身的形象。這個目標很難達成,因為與企業自身的利益相悖,但是改進總比不改好。

最近幾年聯合利華仍然在增長,但是增速低於預期,這導致卡夫亨氏(Kraft Heinz)在2017年2月試圖以14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聯合利華。這筆收購遭到了波爾曼的拒絕,很多股東質疑波爾曼的動機,認為波爾曼將自己的訴求置於股東利益之上。加上2018年合併總部並完全遷往鹿特丹遭到了股東的反對,波爾曼在聯合利華的日子也就開始進入倒計時了。2018年11月底,聯合利華宣佈保羅-波爾曼在年底離任,結束自己10年的聯合利華生涯。喬安路(Alan Jope)自2019年1月1日起出任首席執行官。

聯合利華的環保危機

雖然企業換帥,但是消費者對它的要求並不會改變,消費者會用手中的鈔票的來投票,消費者會通過購買符合他們預期的產品來表明自己的立場。環保之路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