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椅子”危機:關乎西歐一體化的重大事件,卻被忽略了

歐盟(前身為歐共體)是公認的當今世界上地區一體化程度最高、最成功的國家集團。目前擁有28個正式成員國(英國也算在內),涵蓋國家的領土面積達438萬平方公里,人口5.1億,按照經濟總量來看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直以來都被國際社會視為最成功的國家集團,然而近幾年出現的歐洲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等重大事件使得人們對其發展前景產生不一致的分析和看法。

西歐聯合體未來怎麼樣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結論,但是往往一些被忽略的歷史卻能給予我們想要的答案,至少也是一種啟示。

“空椅子”危機:關乎西歐一體化的重大事件,卻被忽略了

歐洲一體化

歐盟(歐共體)成立以來其內部算起來可以說遭遇了兩次較為重大的危機,一次就是今天看見的英國“脫歐”事件,可以說對西歐一體化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另外一次就是所謂的“空椅子危機”,這場危機給予當時歐共體發展的打擊也是十分重大的,甚至至今還限制著西歐一體化進程,可是在研究歐洲一體化進程以及對其未來發展做預測時基本上都忽略了這場危機,並沒有對其有足夠的重視,關於“空椅子”危機的研究資料可謂少之又少。

歐洲聯合的思想源遠流長。十七世紀法國大臣蘇利公爵最早提出歐洲“聯邦”計劃,他主張:“把歐洲重新組成15個實力均衡的國家,各國派出代表組成總理事會,在武力支持下行使仲裁權利”。皮埃爾也在18世紀初期發表過《歐洲永久和平方案》,提出了建立“歐洲邦聯”的設想。此後歐洲一些思想家和拿破崙都產生過不同形式的歐洲聯合設想,但實際上那時的歐洲正處於為維護和擴大民族國家利益而鬥爭的上升時期,這種想法不合時宜,也就無法成功實踐了。後來在二戰爆發前法國外長百里安曾向歐洲各國政府提交過“關於歐洲聯邦體系”的備忘錄,倡議建立歐洲主權國家聯盟。但當時歐洲戰雲密佈,這項主張自然也不能實現。

“空椅子”危機:關乎西歐一體化的重大事件,卻被忽略了

二戰後的德國

但是二戰後的情形有根本不同了。西歐大國經歷戰亂後已經榮光不在,與此同時還面臨著恢復和發展經濟,保障戰後安全與和平的重大問題。歐洲那些資深的政治家明白要想在美蘇兩極格局的“冷戰”環境下謀求地位和利益,聯合恐怕是西歐唯一的出路了。實際上戰後最早主張歐洲聯合的是英國。1946年丘吉爾就發表過演說,宣稱建立“歐洲合眾國”是西歐國家的當務之急,並稱“法德兩國應該摒棄前嫌,結成夥伴”。當然英國的打算並不是要加入歐洲大陸聯盟,而是想在此聯盟建立後英國可以像美國一樣以保護者的身份與之建立合作關係“重享大英帝國的榮光”。對歐洲聯盟的計劃美國方面也是表示支持。

“空椅子”危機:關乎西歐一體化的重大事件,卻被忽略了

歐共體六國

法德作為當時西歐大陸最主要的兩個國家,也是積怨最深的兩個國家。因此法德和解是西歐聯合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提出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他主張“以法國和西德的煤鋼工業為基礎,把其他西歐國家的煤鋼企業聯合起來,在一個超國家機構下進行統一管理”。後來經過談判西歐六國於1951年簽署條約,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西歐一體化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因此後來歐盟也把慶典日稱為“舒曼日”即5月9日。1957年六國又在羅馬簽訂《經濟共同體條約》和《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合稱《羅馬條約》。從此三個機構和平組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簡稱“歐共體”。還依據條約設立會議,部長理事會以及法院等機構。自此歐洲一體化建設在曲折中不斷取得積極進展,成員不斷擴展,後來還建立了關稅同盟,實行了共同貿易政策、農業和漁業政策,統一了內部大市場,基本實現了商品、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然而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就是:歐共體超國家機構的性質、權力和各成員國的國家主權(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協調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

。法國在這個問題上最為敏感,問題也自然出在法國身上了。

法國戴高樂政府一直以來都極力反對任何國家組織和集團損害法國獨立自主的國家主權,由此其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政治和軍事上,法國認為自己必須保持一個獨立大國的姿態。為此法國還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拒絕美國提出的“多邊核力量”計劃等,戴高樂要把法國打造成一隻獨立的“高盧雞”。因此隨著歐共體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同時,法國獨立的傾向越發明顯,最終這種傾向在“空椅子”危機中爆發了。

“空椅子”危機:關乎西歐一體化的重大事件,卻被忽略了

戴高樂

1964年由聯邦德國哈爾斯坦為主席的歐共體委員會向部長理事會提交了一份《1964年創議》,主張:“加快共同體的一體化進程,提前廢除成員國之間的所有工農業關稅和建立統一的對外稅率”。文件引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法國對此極其不贊同,因為如果真的實現這一目標等於國家主權就轉交給歐共體這個超國家機構了。歐共體的性質之爭再次引發一場“大火。”戴高樂對此曾指出:“法國必須在政治、經濟、金融和防務等領城內成為自己的主人,任何在超國家、或一體化、或大西洋主義的名義之下的經濟或貨幣體制,都會將法國置於它所”熟知的霸權之下”。由此可見法國根本不想看見歐共體成為一個超國家性質的主權實體。此後法國和歐共體其他成員就對農業品徵稅的問題展開對抗。為了表達法國堅硬的態度以及給其他成員施加壓力,1965年7月1日法國戴高樂政府決定不參加歐共體會議 ,從而造成了所謂的“空椅子”危機。法國可是歐共體的重要支柱、核心,沒了法國的參會歐共體等於失去了作用,對此其他成員不得不做出讓步。

“空椅子”危機:關乎西歐一體化的重大事件,卻被忽略了

歐共體總部

1966年1月歐共體外長會議在盧森堡召開,這場會議主要集中討論歐共體的性質問題。法國外長德姆維爾在會議上提出10點原則,以此為基礎達成了“盧森堡協議”,核心內容是:“在歐共體根據多數原則做出決定的前提下如一國或數國認為某一決定涉及其重大利益而有不同意見時,部長理事會(部長理事會,又稱歐盟(歐共體)委員會,是立法與政策制定、協調機構。理事會由每個成員國各1名部長級代表組成,按不同議事領域由相應部長組成,理事會主席由輪值主席國擔任。)

應在”適當時間內"努力謀求一項能為全體成員都接受的一致協議”。由此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但“空椅子”危機和“盧森堡協議”卻給西歐一體化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影響,至今仍然留下弊端。

首先,這個事件開創了一個極其不好的先例,即某一重要國家只要認為自己利益受損就可以通過單邊抵制的方式對歐共體施加壓力。這種現象直到今天也不乏現實案例,英國就是如此,只是在歐盟進行改革後仍然還是決定“脫歐”。它表明今天的歐盟即使是所謂的集體決策,民主決策,實際上仍然沒有擺脫“大國主導的現實主義事實”,在關鍵時刻,較小的成員只能依靠大國的團結與合作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而且這種利益往往是要先符合大國才能有效實現自身權益。這是一種非常不利的隱患,保不齊哪天曆史危機也會再次重演,歐洲一體化的前景還是充滿了未知的挑戰。

“空椅子”危機:關乎西歐一體化的重大事件,卻被忽略了

英國“脫歐”

其次,“空椅子”危機後簽訂的“盧森堡協議”削弱了羅馬條約的“超國家因素”。從它的核心內容就可以看出該協議“實際上承認了各成員國在有關自身重大利益問題上擁有了否決權”。比如當初英國兩次申請加入歐共體就是由於法國戴高樂的反對而失敗。這項原則對於歐洲一體化進程來說影響將會是致命的,它實際上意味著歐共體(今天的歐盟)已經不會成為一個超國家機構了,或許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合作上歐盟會不斷的依據現實的考量而加深一體化合作,甚至還會繼續擴大成員國數量。但是在政治上的一體化設想早就關上了大門,尤其是今天反全球化、民粹主義、民族主義等問題不斷出現的情況下,歐盟這個機構若無法從體制上進行改革的話,歐洲一體化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實際上如若沒有政治上的一體化那麼在今天“主權國家仍然是最重要的國際行為主體”的國際關係體系下,其他方面的合作也不能有根本上的保障。在現實利益矛盾下就連蘇聯那樣的主權國家聯合實體都會解散,何況歐盟這樣的主權國家聯合虛體呢?

參考文獻

《國際關係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