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孩子分享會有什麼後果?專家揭祕敏感期育兒的26個真相

強迫孩子分享會有什麼後果?專家揭秘敏感期育兒的26個真相

小侄女不到3歲時,回農村過年,有人送給她一個毛絨玩具。

小侄女十分喜歡,無論去哪裡都帶著這個毛絨玩具,就算串親戚也不例外。

在親戚家,一位小哥哥也喜歡上了這個毛絨玩具,於是一場爭奪大戰拉開序幕。

小哥哥抓著毛絨玩具用力拉拽,小侄女抱著毛絨玩具死死防守。

等大人察覺時,兩個孩子已經嘶喊著扭作一團。

小哥哥的媽媽跑過來,迅速把小哥哥抱走,小哥哥因為沒有得償所願,委屈地大哭。

小哥哥的媽媽耐心安慰了兒子一番,並設法轉移了兒子的注意力。

小侄女因為防守成功,所以沒有哭鬧,只是抱著毛絨玩具有點不知所措。

我以為小侄女會因為不懂分享而受到媽媽的批評,沒想到媽媽並沒有批評自己的女兒,只是安慰女兒說,不要怕,小哥哥並不是要搶走玩具,他只是喜歡,想玩一會兒。

讀了《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一書後,我才明白當時兩個媽媽的做法都很贊,因為她們冷靜且溫和,沒有盲目地批評孩子。

當時,兩個孩子正處在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他們開始對私有財產產生意識,會守護自己的東西,不想與別人分享;同時,他們雖然有了自我意識,但是對於“我的”這個概念瞭解不夠,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所以會去搶別人的玩具。

所以說,孩子處在自我意識的敏感期時,不懂分享不代表自私,搶別人的玩具也不代表霸道。當孩子經歷了這個階段後,會自己學會分享。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互相爭搶玩具時,往往不能冷靜處理,而是用成人的道德觀念要求孩子,強迫孩子分享。這樣做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孩子留下難以修復的創傷,並且影響孩子心智的發展。

家長應該做的是,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幫助孩子自我意識獲得發展。

強迫孩子分享會有什麼後果?專家揭秘敏感期育兒的26個真相

《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的作者是早教專家李芷怡,她早期在北上廣等蒙臺梭利幼兒園做高級教師指導;後赴美國進修教育學,在紐約、洛杉磯、西雅圖等地從事教師培訓工作,並提供專業的育兒諮詢與治療,具有豐富的育兒知識與長期的經驗累積。為了幫助家長了解兒童敏感期的特徵和重要性,以及幫助家長解決敏感期育兒問題,她特地創作了《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一書。

書中作者用100個真實案例,全面解讀0—6歲兒童的敏感期特徵,解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幫助家長解決令人抓狂的育兒問題,讓孩子順利度過各個敏感期。

什麼是兒童敏感期?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敏感期。

書中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是指孩子在0-6歲期間的某些階段,會由於內在發展的需要對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從而努力從環境中吸收、學習,以滿足成長的需要。換句話說,在敏感期裡,孩子可以輕鬆地獲得各種能力。

眾所周知,“敏感期”一詞是由荷蘭科學家德弗利斯首先提出的,他在研究昆蟲時在動物身上發現了敏感期現象。

後來,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在長期與兒童的相處中,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兒童也會產生同樣的現象,於是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並將其運用在兒童教育上,對提升兒童的智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強迫孩子分享會有什麼後果?專家揭秘敏感期育兒的26個真相

根據蒙臺梭利的敏感期理論,敏感期大體上分為九種:語言敏感期(0—6歲)、秩序敏感期(2—4歲)、感官敏感期(0—6歲)、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動作敏感期(0—6歲)、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書寫敏感期(3.5—4.5歲)、閱讀敏感期(4.5—5.5歲)和文化敏感期(6—9歲)。

看起來是不是有點懵?

由於這九大敏感期存在年齡的交叉,所以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難以準確區分各自的界限。鑑於此,李芷怡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一書中,把九大敏感期進行了更細緻的梳理和劃分,按照兒童年齡將敏感期劃分為五大階段,共計26個敏感期。

【第一階段】

0—2歲半,包括7個敏感期:視覺敏感期、聽覺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渴望愛的敏感期。

【第二階段】

2歲半—3歲,包括5個敏感期:自我意識的敏感期、空間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模仿敏感期、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

【第三階段】

3歲—4歲,包括4個敏感期:執拗的敏感期、審美和完美的敏感期、色彩敏感期、人際交往敏感期。

【第四階段】

4歲—5歲,包括6個敏感期:婚姻敏感期、性別和出生的敏感期、身份確認的敏感期、繪畫和音樂敏感期、情感敏感期、書寫與閱讀的敏感期。

【第五階段】

5歲—6歲,包括4個敏感期:社會規範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文化敏感期、自然敏感期。

這種清晰明瞭、層次分明的劃分,對家長而言真的是一目瞭然,容易學習和理解。

根據蒙臺梭利的敏感期理論,每個孩子語言、動作、閱讀、繪畫、音樂、書寫、數學等的學習,都受到敏感期的指引。如果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期,進行適當的引導,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錯過了敏感期,則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阻礙。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當孩子進入每個敏感期時,都會有相應的行為表現,也有相應的內容需要學習。所以家長應該充分了解兒童敏感期,才能在必要時給予孩子關鍵的幫助。

敏感期為何很重要?

由於一些家長對兒童敏感期並不瞭解和重視,所以經常會對孩子表現出來的一些異常行為感到氣憤,並且強行干涉和阻止。

比如:

孩子在吃手時,家長會阻止,有會還會打一下孩子的小手,以示懲戒。

孩子玩水和沙子時,家長會擔心孩子把衣服弄髒,強行把孩子拖走。

孩子畫畫時,家長會覺得孩子畫得亂七八糟,不厭其煩地進行指正。

書中作者用真實案例和專業的育兒知識,解析了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幫助家長指出錯誤的做法,說明了錯誤做法的危害,並給出了正確的做法。

比如:

孩子吃手,是在鍛鍊嘴巴,同時也是通過嘴巴來認識手。家長阻止孩子吃手的做法會讓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滯後,也就相當於推遲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會影響孩子智力發育,還可能讓孩子變得愛咬人。所以,孩子吃手時,不僅不應該阻止,反而應該得到支持才對。

強迫孩子分享會有什麼後果?專家揭秘敏感期育兒的26個真相

玩水和沙子,可以鍛鍊孩子的手臂,從而讓肢體更協調;孩子用手接觸到水和沙子時,能敏銳地感覺到兩種物體質地的不同,感覺也會越來越靈敏;通過控制水和沙子,孩子能發現自己的控制力,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心情也會更加愉快;水和沙子還能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在孩子的手中,水和沙子的玩法多樣,想怎麼玩就怎麼玩,能刺激孩子的無限創意。如果阻止孩子玩水和沙子,會讓孩子手的敏感期滯後,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所以,孩子想玩水和沙子時,就放手讓他們盡情地玩吧。

繪畫的敏感期呈螺旋狀發展,孩子很小時就開始拿筆畫線團,當時孩子是為了鍛鍊手的能力;然後會嘗試用畫畫來展現自己喜歡的東西;等到四五歲時,孩子把自己觀察到的事物的細節表現在自己的畫上,這說明孩子真的開始畫畫了。此時,孩子的繪畫看起來也許毫無章法,但是卻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家長不要嘲笑孩子,也不要試圖糾正,給孩子創作的自由。如果一直否定,孩子的繪畫敏感期就會提前結束,以後再也喚不回對繪畫的熱愛了。無論孩子畫得多不現實,多不像,都不重要。鼓勵,才是父母最應該做的。

強迫孩子分享會有什麼後果?專家揭秘敏感期育兒的26個真相

總而言之,敏感期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時期和關鍵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時期和關鍵期。孩子每順利度過一個敏感期,心智水平就會上升一個層次。

雖然育兒專家一再強調敏感期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長卻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為了說明敏感期的重要性,李芷怡在書中講了狼孩兒的故事。

在印度狼窩裡曾經發現了兩個女孩——卡瑪拉和阿瑪拉。

被發現時,卡瑪拉大約七八歲,阿拉拉約兩歲。隨後,她們被送往孤兒院撫養。阿瑪拉於第二年死去,卡瑪拉在16歲左右死去,智商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當年卡瑪拉由一位美國傳教士負責教育,但是經過7年的教育,卡瑪拉只學會了45個詞和幾句簡單的話。雖然能勉強直立行走,但身上仍然存在許多狼的習性。

為此,書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直立行走和說話並非人的本能,是需要後天學習的。0—6歲對人的身心發展極為重要,存在著各種關鍵期。錯過了,會使大腦的發育和語言的發展都受到嚴重的影響。

此外,書中還指出:孩子在敏感期學到的一切,成人即使花上50年的時間,也未必能學好。可以說,敏感期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家長們應該意識到,兒童敏感期不可逆,一旦錯過終身遺憾!

敏感期育兒應該遵循什麼原則?

書中說:“孩子的敏感期不受我們的控制,但卻需要我們的幫助。如果對孩子的敏感期視而不見,甚至加以阻擾,必然會給孩子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為此,家長在敏感期的育兒原則,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故而,家長不能盲目地對孩子進行教育,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 給孩子愛和自由

蒙臺梭利說:“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在敏感期,孩子的成長更需要愛和自由。

強迫孩子分享會有什麼後果?專家揭秘敏感期育兒的26個真相

家長都說愛孩子,但是他們的行為有時卻恰恰相反。就像有些家長在考慮問題時,並未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教育孩子時也是根據心情亂來。比如孩子在牆壁上塗鴉時,家長就會大發雷霆,責罵孩子“不乖”“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根本不瞭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家長只有瞭解孩子成長的過程,學著理解和接納孩子,並且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孩子才會在快樂中完成自己的成長過程,順利度過敏感期。

2. 等待孩子自己成長

有些家長習慣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跟其他孩子的長處比,結果越比越氣憤,越比越焦慮,於是就會對孩子一二再,再二三地施壓,讓孩子苦不堪言。比如有的家長抱怨:“別人的孩子都認識很多字了,我家的孩子卻一個字也不認識。”於是家長每天強迫孩子認識五個字,學不會就打罵孩子。實際上,誰都無法預測孩子進入敏感期的準確時間,有的孩子早些,有的孩子晚些,這都是正常的。蒙臺梭利認為,孩子沒有進入敏感期時,任何逼迫的學習都是徒勞的。所以,家長要有耐心,要學會等待孩子自己成長。

3. 抓住不守時的敏感期

每個孩子敏感期到來的時間、表現出來的狀態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敏感期出現的早,有的孩子出現的晚;有的孩子敏感期持續時間長,有的孩子持續時間很短。比如有的孩子手的敏感期是在6個月時,有的孩子卻是在1歲半時。這就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從中發現孩子的一些異常表現,進而抓住孩子不守時的敏感期。

只有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才能適時適當地給予孩子幫助,讓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這樣,孩子的心靈會得到滿足,言行會得到規範,成長的道路會更加順利。

強迫孩子分享會有什麼後果?專家揭秘敏感期育兒的26個真相

4. 提供好的學習條件

敏感期時,孩子會出現一些異常行為:把髒東西放進嘴裡,喜歡踩水坑,亂翻抽屜等。這都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學習。此時,家長不要一味地阻止和責備孩子,否則孩子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懷疑。當孩子因為父母的限制而放棄探索時,孩子的內在發展也會受到抑制。

敏感期是孩子學習的好時機,所以父母儘量不要干涉孩子的行為,並且還要適當地鼓勵和正確地引導孩子,為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自由健康的成長。

書中說:“大自然充滿神奇,所有事物都遵循著客觀規律發展著,孩子也是如此。”家長只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滿足孩子在不同敏感期的正當需求,給孩子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孩子才能成長為理想的樣子。

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中,李芷怡指出:“如果孩子在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智力會迅速發育,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時擁有很強的安全感,對自己也充滿信心。”如果想擁有優秀的孩子,那麼家長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敏感期。


作者簡介:小靜,童書編輯,從童話中尋找現實的影子,從故事中領悟生命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