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文 圖:丁進興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01

當一片沉睡的古瓷被喚醒,它語言的褶皺裡充滿了神性的暗喻。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當疏浚河道的民工不經意間把它挖出來重見天日,對於這種絆腳的驚人發現,此地的人都卻感到司空見慣。因為這裡是神垕下白峪,更是唐宋窯址遺址群,任何一個普通的日子都能隨時挖出個鈞瓷腰鼓、古釘洗。

對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處於溫飽不足狀態的人們來說,他們只對泛著金屬光芒的銅錢和完整的瓷碗感興趣,這些具有使用價值的物件多少可以給處於飢餓狀態的人們帶來實惠,而那片標識著底款的鈞瓷殘片在人聲鼎沸之後被輕輕地擱置一邊。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挽救這片珍貴瓷片的是當時在神垕工業辦和後來成立的《鈞瓷志》編纂辦公室工作的苗錫錦先生。

據今年已愈九十高齡的苗老先生回憶,1976年冬季,當地生產隊組織民工對神垕西部下白峪的倒流河進行河底清淤,那個地方在古代是通往汝州和郟縣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唐代花瓷和宋代民窯遺址群都集中在那裡。下白峪古稱拜御,東漢皇帝劉秀曾屯兵於此與王莽20萬大軍對峙,將領和大臣們聞聽消息前來拜見,此地稱為拜御,年代久遠被人演繹為白峪,即一條白色的河流深澗通過此地。這條河從大劉山背陰坡流出,自東向西流去,人們喚此河為倒流河。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苗錫錦先生撥開人群,從地上撿起遺落的殘器。當他輕輕地將沾滿泥土的鈞瓷殘碗洗刷乾淨後,在瓷碗底部驚異地發現了幾個字:“鈞州西吳鎮至元七年周家造。”在這個具有隱喻性質的倒流河裡,時光真的倒流回來。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他瞪大了雙眼,毫不遲疑地從口袋裡掏出幾塊錢作為酬謝遞給生產隊負責人,手捧這件寶貝一路狂奔回到鎮裡。

直到20多年後,由他主編的《鈞瓷志》出版發行,他都沒有中斷對“鈞州西吳鎮至元七年”這個獨特年份的研究和探索。


讓我們檢索一段歷史,給鈞瓷原產地賦予一截歷史傳奇:


北京中華世紀壇中國歷史紀年表載: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啟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建鈞臺大享諸侯,廢除禪讓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帝王世紀》曰:禹受封在河南陽翟,稱夏禹國。禹州地名起自大禹。此後此地稱櫟地,春秋戰國時韓國在此設都,稱為陽翟,金大定24年(1184年)改稱鈞州,明萬曆年間(1575年)為避朱翊鈞諱,將此地改為禹州。


神垕坐落在如此龐大的歷史座標之下。這個位於禹州西南隅60裡遠的淺山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經考古發現,夏商時期這裡就有先民從事農耕和冶陶,是黃河流域陶瓷文明的發源地,是我國北方的文化重鎮和著名陶瓷之鄉。

《中州雜俎》曰:大劉山為漢高帝略地常獵於此,小劉山為漢光武帝駐兵之地,亦稱大龍山。

《明史-成祖紀》載:明成祖二年秋(1404年9月),騶虞見於神垕山,周王橚來朝,獻騶虞,帝悅,賞賜甚厚。

《神垕山神廟記》碑記載:古者,諸侯祭封內山川,誠以名山大川必有神祇主之。此山遂稱神垕山。

《圖書集成-職方輿》曰:神垕山,一名大龍山,在禹州西六十里,其土可陶,產煤,騶虞河出其陰,以明永樂二年獲騶虞名。建神垕廟,將大劉山改名神垕山,山下之村命名為神垕,意即神靈保佑之地。又說,神垕是取自十二月神之一的月將的名字,日月交匯之晨夜都有一個名字,至十二月時月將的名字叫神垕,因神垕屬水,此地窯業發達,火勢較旺,以此求得水火平衡之意。

《 新華字典》裡對專用字“垕”有介紹:“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

而《辭海》又將神垕多次作為鈞瓷故鄉作了簡明介紹。唐、宋時屬大儒鄉;金元歸文風裡;明代稱鎮,屬紅暢都凌錦裡;清屬文風裡。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那麼由此推斷,當時的神垕應當歸西吳鎮管轄,那麼東吳鎮又在什麼地方?2018年春在鴻暢鎮李金寨村破獲一起盜墓案,發現的碑刻為蔡京為其堂弟蔡礪之妻蘇夫人淑撰寫的墓誌銘記載:以元豐三年十月二十六日甲申葬夫人於潁昌府陽翟縣大儒鄉東吳村之原。

由此可見,在北宋時,神垕東邊有個東吳村,在200多年後的元代,西邊有個西吳鎮,而今這兩個地名全部消失,在神垕東鴻暢鎮境內東吳村的東邊,存在一個山底吳村,據考證為吳道子故里。這個地名元素中不同年代反覆出現的“吳”字,一定與唐代畫聖吳道子有關,因為這些地名均出自唐代之後,亦可見吳姓在當時系陽翟名門望族。


這裡再追溯一下“至元七年”的年代問題:


歷史上“至元”年號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4-1294年使用了30年,

第二次是元惠宗在1335-1341年使用了6年,而鈞瓷底款標識的“至元七年”只能發生在前至元即公元1271年。


而此時的元朝剛建立不久,元朝戰勝金國,史料上記載“壬辰兵變”的金元大戰,決定元軍滅掉金國20萬大軍的關鍵之戰就發生在1232年禹州境內的三峰山一帶。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這場戰役不僅對金國是致命打擊,對於生產力相對發達的中原名城鈞州,也產生了極大破壞。金軍南下滅掉北宋就造成了鈞州名門大戶及鈞瓷匠師四散逃離,元朝滅金,重要戰役又發生在鈞瓷故鄉,可見這場王朝更迭對鈞州城市發展及民間手工業造成極大重創。

從現存的元鈞與之前的宋鈞比較,元代鈞瓷做工粗糙,手藝笨重,顯然系在宋代窯系遭到重大破壞之後,政府有序組織或者是民間百姓為了討活路謀生計而重操舊業,而元代同時出現“至元七年”具體年代紀元的考古發現,還有至元七年的單體銅錢,由此推斷,至元七年之時,戰爭平息,社會趨於穩定,各種矛盾得到緩和,民間生產漸漸恢復,他們此時生產鈞瓷不是在製作藝術,而是大量地複製生活用品或者商品,以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需求。

發現的“鈞州西吳鎮至元七年周家造”款式的鈞瓷,相距下白峪劉莊200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北宋窯址僅僅不到一公里。由此可見,在神垕區域內,唐宋金元明清時期鈞瓷生產製作一直在延續更迭,沒有長時間中斷。


02

凝眸蹙眉的人在專著於一件精美瓷器的製作,他要完成拉坯、修胎、成型、烘乾、上漿、素燒、施釉、燒製、開窯等多個過程。在一個匠師的手中,能化腐朽為神奇,雕泥土為聖靈,在瓷器優美的弧線裡,一切世間的事情都不是大事情,在鈞瓷美妙的窯變裡,一切矜誇的詞語都不足以抵達它真實的擁有。


觀世音在蓮花盤上打坐,悽美的月亮即將在鳥的啼叫聲中隱去光澤。一切都不是你想象的樣子,即若你今天不來,那枚隱於樹梢的月暈定會將很多語言疏散在今宵。


孔子曰:“君子不器”。2000年,周松建在自家院落裡創建了周家鈞窯。它位於“中國鈞瓷之都”神垕鎮老街隔壁,循著幾十年前矗立的高大煙囪的身影走,即可走進這座古色古香的現代化鈞瓷廠家。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周家鈞窯的創建人周有老先生是禹州恢復發展鈞瓷時期的第一代創業者,他嫻熟於配釉、拉坯,甚至燒窯和鑑定都是少有的內行。

鈞瓷自唐宋創始至清代一直沒有斷燒,民國之後戰亂,時局不穩,鈞瓷在時斷時續中一些珍貴的配方和技術失傳,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國營瓷廠、鈞美一廠、二廠承擔了極為繁重的任務,一批有學識,年富力強的鈞瓷人開始了新的實踐與探索。眾多神鈞寶瓷在第一代鈞瓷人手中成為時代工藝美術行業的經典。

周家鈞窯創始人周有以創制經典的工匠精神留下了許多鈞瓷恢復創燒時期的精品力作,因此,在這座古色古香的窯口,塵封著鈞瓷典藏之作供我們學習品鑑。

今天的周家鈞窯掌門人周松建顯得格外謙虛,他會溫文爾雅地遞上一杯香茶,相互熟知溝通之後,帶你去看場院西邊的百年老窯。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這座具有四百年曆史的鈞瓷窯爐魁偉龐大,形似鄉村古老年代的磚瓦窯,底部周邊用紅石壘砌,往上用青磚表裡,再往上就是耐火材料構成的巨大窯身。

置身其中,感覺像走進保溫的地窖,窯口底下是長長的火膛,那支撐碳火的鐵架失去了往日的溫度,但依然讓人有種潛藏在巨大保溫茶瓶膽內的感覺,雖然此時窯體內部的溫度與自然環境有關,但那環壁被窯火燒得焦紅的土層,正滲透出窯火炙烤的灼熱,此時的火苗猛地從心間騰起,那美妙的窯變正在發生。

有人禁不住內心升騰的靈感在無限發散,在鈞窯內部幻化成五彩斑斕的圖騰。此時看見一道靈光從最上部濃縮的口沿閃現,窯火的絕妙之處在於,一旦窯體內部發生氧化反應,窯內的氣氛即刻催生出奇異的鈞瓷窯變,所有的神奇妙絕都會在奇思妙想的思維空間裡爆發。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屏住呼吸才能與它真實的內心融會貫通,你可以不聽,不想,不問,不看,你可以閉目傾聽,也可以胡思亂想,遠古走來的窯火帶著各種潛意識的能量磁場,催生你潛意識裡的第六感官去自我蒸騰、沉澱、浸泡、提煉、流動、奔跑、呼吸、吶喊,甚至無意識地停頓。

每個人的臉龐都沾染上一層淺淺的紅暈,那外表呈現的玫瑰紅、雞血紅、胭脂紅,繼而演變的鶯歌綠、茄皮紫、孔雀藍,都在無限變幻、延伸、遞進,任由思維的韁繩縱馳,由點到面,由橫到豎,由平面到線條,由凹陷到凸起,一切虛無的幻覺都難以抵達此時的聖境。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而用手去觸摸一下冰冷的窯體,今天是小雪的日子,天空僅僅飄蕩了幾絲白絮,人們面部的豐富變化一定是置身窯體之後,心靈的自我關照,相由心生的感覺。

沉寂之後的一陣釋然。走出百年老窯站在外面看,碩大的窯體酷似沉睡的大型磚瓦窯,它培育了整個鈞瓷,也濃縮了整個神垕,當窯體的溫度冷卻,人們有足夠的虔誠把神靈恭維在那裡。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神垕大劉山和乾鳴山陶土、煤炭資源豐富,自古以來,窯業興旺,經濟發達,取名神垕意為“皇天后土,神靈保佑之意”。

鈞瓷屬於北方青瓷序列,天青月白構成了她基本的色彩格調,唐代在點斑施釉之後呈現窯變效果,出現了紫色斑紋,或者藍白相間的效果,被後人稱為“唐鈞”或者“唐花釉瓷”。

至於宋代,工藝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銅紅釉的注入,讓鈞瓷呈現五彩斑斕的美妙窯變,宋徽宗年間鈞瓷被定為皇宮御用珍品,位居宋代五大名瓷“鈞、汝、官、哥、定”之首。

鈞瓷造型來自於古代祭天禮器青銅器,端莊厚重,古樸典雅,胎質細膩,堅實緻密,而她的奇妙之處在於以釉色瑩潤,富麗清新,窯變美妙,色彩紛呈而著稱。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瑰麗多姿的民族文化,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美譽。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與此窯相毗鄰的,還有一座恢復鈞瓷最早的窯爐。該窯爐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鈞瓷二廠恢復鈞瓷最早的窯爐,由鈞瓷藝人劉振海設計建造,為共和國鈞瓷事業的發展創建做出了突出貢獻,是建國初期最早的鈞瓷燒製窯爐之一。

1983年著名鈞瓷大師周有退休後在該窯恢復生產,早期作品“雙龍大花瓶”“金魚戲水”“金龜望月”等著名鈞瓷作品均出自該窯爐。

光與影集聚在古老而神奇的神垕鎮。置身鈞瓷意境之中,沒有人不為之震驚稱奇。徜徉在瓷都,恍若置身於藝術殿堂,進入古老的歷史時空。一場入冬的小雨雪把神垕這個山中小鎮沐浴得清新美麗,古鎮處在大劉山與乾鳴山的幽谷之中,繁華的商鋪街市,林立的煙囪廠房,悠長的老街古宅,神聖的廟宇殿堂,現代化的名品名店,富麗堂皇的名家名窯,在不同人的眼中都成了幻化的風景。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從周家鈞窯看到孔家鈞窯、神州鈞窯、大宋官窯、金堂鈞窯、晉家鈞窯等,再到騶虞橋、古鎮老街、伯靈翁廟、神垕書院、靈泉寺、白果樹,所到之處,講神垕歷史,說老宅故事,憶大廟秩事,談鈞瓷藝術。

孔家鈞窯的《四海昇平》到聯合國了,苗家鈞窯的《奧運長城鼎》入選第29屆奧運會國禮,金堂鈞窯的《和樽》飄洋過海到了日本,神州鈞窯的《龍騰盛世》走上了北京全球華商峰會高端論壇,大宋官窯的鈞瓷精品連續多年榮膺博鰲論壇高端禮品。這些名窯名品悉數進入了攝影家的鏡頭和記者的筆端。

周家鈞窯開窯,從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周松建滿臉的喜悅裡,可以品味出他剛剛從窯中取出的一件件熱得有點燙手的瓷器的體溫,這些發光的瓷器都有一個榮光的名字,虎頭尊、將軍瓶、如意瓶、觀音瓶、盛世鼎,窯變意境中,有子牙釣魚,有卓君出塞,有寒鴉歸林、有月夜鳥啼。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周松建一邊繪聲繪色地指點著窯變的藝術效果,一邊轉動著瓷器的腰身給大家看。他周邊的人鎂光燈閃現,照相機的快門聲與鈞瓷開片聲匯成音樂的河流,人們興奮的面容與神奇窯變意境相映成趣,還有人把手機鏡頭一直對著窯口和新鮮出爐的瓷器,他們生怕從琳琅滿目的出窯精品中漏掉任何一個精彩鏡頭,因為任何一處精彩,都可以讓你留戀一輩子。

一朝相遇,銘記終生的是君子,更是鈞瓷。


03

“做鈞瓷,更要做君子。”這是周有臨終對兒子周松建說的一句話。

1929年出生的周有為人耿直,勤奮簡樸。他對鈞瓷的摯愛深植於骨髓,1955年他就在神垕第一陶瓷生產合作社從師於鈞瓷老藝人盧廣東,1972年出席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座談會,並任禹縣鈞瓷公司第一任鈞瓷研究所所長。他與老一代鈞瓷人盧廣東、劉福安、苗才娃、唐保才、楊志等一起孜孜以求,把老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瑰寶不斷傳承發展下來。

周松建出生於鈞瓷世家,每天看到場院裡的瓶瓶罐罐發出五彩斑斕的色彩,開始感覺稀奇,繼而引發很多疑問。比如:為什麼紅色的窯變裡有藍紫相間的光暈?為什麼瓷器剛出窯時發出如絲竹一樣的開片聲?當他聽到父親如數家珍般地講述評價鈞瓷的品相和窯變時,也禁不住鈞瓷的吸引力,悄悄地將這些常人聽不到接觸不了的專業術語爛熟於心。從父親周有手中學到了精煉的手拉坯技術和配釉方法,周松建用駕輕就熟的技藝燒製出了精美的鈞瓷作品。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然而,鈞窯系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遠不是靠會手拉坯、燒窯就能夠支撐起一個窯口。隨著周家鈞窯名氣逐漸擴大,周松建感覺到了自身知識的缺乏和責任的重大。他拜訪與父輩同齡的苗錫錦,以求解決自己多年實踐探索中積累的疑問。

苗錫錦老師翻看《鈞瓷志》,給他講鈞瓷起源到興盛的歷史,苗錫錦對神垕及鈞瓷歷史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他說,神垕的陶瓷匠師,在唐代花瓷的基礎上,石破天驚,創燒出窯變銅紅釉,震撼了神州大地,為中國陶瓷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科學文化內涵。金、元時期,鈞窯技術傳播全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金朝末年,蒙金壬辰之戰,使鈞窯遭受毀滅性的破壞,藝人或逃或亡,禹州鈞窯,從此一蹶不振。至明代,神垕瓷業再度復興,日用粗瓷,得到長足的發展和繁盛。“遠方之人兢來興販,車載驢馱恆無虛日,散之四方者不可勝計”。

《神後真武廟碑》也有記載,“明成化年間(1465年)耕讀陶冶者千有餘家”。清代,官府在神後設督瓷貢委官,負責陶瓷專管,外地商人來神後建廠經營陶瓷,特別是晉商不斷增加,如仁和義、豫興公、義泰長、東合成、西合成等較大的商號,均在神後享有盛譽,為神後陶瓷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進入神後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日進斗金錢”的民謠已成為神後鎮陶瓷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聽到這段歷史,周松建如獲至寶,茅塞頓開。他常常感恩地說:“只有學到了真本領,心中就不膽怯了。”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他的膽識來自於父輩親手傳承,更來自於虛心好學。開始裝窯了,他就會自然聯繫起:匣缽、龍盔、支釘、龍窯、雞窩窯、饅頭窯、倒煙窯等與窯址有關的事情,點火後,就要關注窯內氣氛、流汗、還原、氧化、窯變、吃煙、住火等燒窯有關的知識。在濃厚的陶瓷氛圍耳濡目染薰陶之下,瓷區長大的周松建感到無盡的快樂和欣慰。

周家鈞窯也在商品經濟大潮中異軍突起,成為聲名顯赫的鈞瓷窯口。父親去世後,很多外地朋友來到神垕,打探購買周有老先生的拉坯作品,周松建好朋好友,一頓推杯換盞之後,用近乎贈送的方法將父親的手工拉坯作品送給好友。

直到到有一天,從省城來的客商委託當地熟人高價購買周有老先生遺存的梅瓶,周松建才第一次細緻地盤點家底,發現父親的遺作已經不多,而自己能夠叫得響,打得開市場的作品又少至又少。他痛定思痛,決定用父親傳襲的手藝,融入自己多年的探索實踐,推出新作,重振周家鈞窯雄風。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他再次凝眉蹙目,緊緊盯住輪盤上轉動的泥胎,用手細心地掬、拉、收、放,又捏、搓、伸、提,如此反覆,收放自如,然後修胎、打磨。末了,周松建在自己心愛的手拉坯作品底款上,提上“周家造”的款識。他把作品在手中反覆把玩,直到一件件作品達到自己滿意,方才施釉、烘乾、入窯。期待而難熬的一個夜晚,他不住地往爐膛內添火,看到窯門的火孔裡噴出的火舌由暗紅到火紅再變為紫色,他的心由興奮到收緊再變為焦灼。

春日的陽光下,剛剛出窯的瓷器如剛出鍋的饅頭,一排排擺放在紅地毯上,鮮活可愛,笑容可掬,散發著嫩嫩的清香;老街上,每一個四合院店鋪的門扉都在次第展開,一波波遊客從四面八方魚貫而入。好一陣沁人心脾的春風,讓整個神垕都蘸滿了陽光的味道。

在北京一次展會上,當知名文化學者于丹看到精美的鈞瓷時不禁狂喜,問周松建鈞瓷好在哪裡?周松建脫口而出:“鈞瓷貴在窯變,美在走心。”

一位外賓更禁不住誘惑地問:“走心,我們還是第一次聽到。”

周松建拿起他的作品《懷柔天下》說:“這件鈞瓷的外觀整體呈現駝紅,有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感覺,而引人入勝的,是間或點綴其中的鶯歌綠和茄皮紫與駝紅構成的美妙意境,在一件器物上窯變出豐富多彩的效果,不僅不會讓人感到雜亂無章,相反則會讓人根據色彩的層次演變推理出不同的意象和圖案。”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周松建講時,眾人將目不轉睛地盯著他手中的瓷器。他指著那流動的線條和顏色深淺不一變幻出的意境說:“這一筆流動的紅暈像不像一位身著紅袍行走的高僧正走在松月之下?”

他的這句點撥 ,讓大家醍醐灌頂,禁不住發出唏噓讚歎聲。身邊的人如獲至寶地補充道:“看那邊,好像隱隱有座寺廟和山峰。”

“在做瓷人面前,我們不得不掏出自己的真誠心和謙卑心。”在釣魚臺舉辦的一場創意文化大會上,一位當代極富盛名的文化學者如是說。

“細心做瓷,誠心做人,是每一個鈞瓷人的初衷和追求。我們做瓷的時候,默不作聲,潛心鑽研,這叫紮根;我們做人的時候,虛懷若谷,不恥下問,這叫虔誠。”紮根於大地,懷著虔誠心,周松建帶著他親手製作的鈞瓷多次走上北京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院、榮寶齋等高端藝術殿堂,併到清華大學、中央美院等高等學府拜師學藝,做學術交流。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他以鈞瓷人的儒雅和虔誠博得了同行的讚賞,也交往到一大批懂瓷、愛瓷的學者和富商。他說:“只有把骨子裡的高大和自滿掏空,才能把鈞瓷的博大和精深融進去。”

“懷柔天下。”周松建給自己心儀的作品起了個響噹噹的名字,只有心懷天下,行走四方,才能與皇天后土的高貴相搭配,同樣,只有懷柔天下,才能與神垕知行合一、德藝雙馨的稟賦相統一。

周家造,從神垕下白峪唐宋窯遺址群裡瀰漫出文化的基因,並以民間百姓的智慧創造滿足了封建君王獨有的奢侈心和佔有慾,同時,它又以能工巧匠的執著沉澱了勞動的結晶,推動了社會發展進步。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周家造如行雲流水,在寬廣的藝術道路上一路行吟,以獨步天下的膽識和氣魄詮釋了皇天后土的大愛之心,又默不作聲,低調隱忍,以謙謙君子的情懷填補了歷史的空白和空泛的爭論。在這個善於抒情和懷舊的年代,周家造以工匠的粗糲之手磨礪出絢麗的藝術火花,又以雙手捧出的心形,構築起人類心靈的大廈。


(此文發表於2019年12期《時代報告》)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張金貴(黃河風)雋聞齋主人,漢族,1962年出生於封丘,下過鄉、當過兵、從事攝影和影視工作20餘年。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藝術攝影學會會員、現任中國華夏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國際攝影學會副主席、新鄉大華書畫院院長、新鄉市藝術攝影學會副主席、黃河風影視藝術總監、《中國時代名牌》雜誌記者。2006年創辦《黃河風攝影網站》。2005年攝影作品獲“亞洲風采”佳作獎、同年獲第九屆河南省攝影藝術大展一等獎,2008年攝影作品入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2010年獲得“七彩新鄉全國攝影大賽”一等獎。第十九屆河南省攝影藝術展一等獎,第十二屆新鄉市攝影藝術展一等獎,新鄉市2009—2010年度攝影創作獎,2015年度攝影貢獻獎。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新鄉大華書畫院”張海先生題寫


【新鄉大華書畫院簡介】新鄉大華書畫院成立於2010年4月1日位於新鄉市向陽路527號。書畫院組織機構健全,是市民政局、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審核批准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擁有各級書畫家、攝影家40餘名,深得同行的推崇和擁戴。並開設了“黃河風攝影網頭條號”、“大華藝術苑”微信公眾平臺和“黃河風藝術沙龍”為廣大書畫、攝影愛好者打造交流的窗口,並專業提供歷代書畫名家作品複製及製作裝裱服務。


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

“黃河風藝術沙龍”周俊傑先生題寫


地址:新鄉市向陽路527號與勞動路交匯處(臧營橋)東100米路北

“黃河風藝術沙龍”為你提供專業複製歷代名家書畫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