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博:沒有核電廠因疫情影響而暫時停堆或關閉

全文1943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南方能源觀察

[email protected]

eo記者 劉文慧

2020年4月15日,生態環境部舉行3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郭承站、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博、輻射源安全監管司司長江光出席發佈會,向媒體介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理性、協調、並進核安全觀,推進核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關情況。

發佈會上,湯博回應了疫情對於核電行業相關影響問題。據介紹,在運核電廠未出現因疫情影響而導致暫時停堆或關閉的問題,在建核電廠部分施工工人返回有所延遲,但目前基本恢復了正常的建設。

而疫情中應急使用的醫療X射線診斷裝置等也屬於核安全監管範疇,江光介紹了疫情期間輻射安全監管所採取的措施,郭承站則介紹了核安全監管系統信息化在疫情期間所發揮的作用。

核電廠在運在建換料均未受明顯影響

“我們沒有核電廠因為疫情影響而導致暫時的停堆或者關閉。”湯博說。據介紹,在運核電廠本身擔負著春節期間保障電力供應的重要任務,春節前各核電廠已制定了發電保障計劃。“現在來看,發電保障計劃為疫情期間保證運行核電廠的安全穩定運行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疫情給在運核電廠帶來一些新問題,主要是疫情防控要求對人員的交接班、日常起居、交通等方面產生了一定影響。

“疫情期間,確保安全最重要的是確保核電廠運行、維護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人員以及相應的需求,以保證核電廠的安全穩定運行並保持處理突發異常狀況的能力。這些人員的數量、能力,在疫情期間一定要得到有效的保證。這是我們在疫情期間對核電廠安全特別關注的方面。”

“在建核電廠,春節期間部分施工人員返鄉探親,返回施工地點時,受到疫情影響,返回有所延遲。從我們目前瞭解情況,現在基本恢復了正常的建設。”湯博表示。

核電產業上下游涉及核電廠、施工建設單位、設備供貨商和其他的服務商。其中,核電設備供貨商和全國其他企業一樣,在疫情期間接受了相應的管理措施。目前,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正採取各種措施推動企業有序復工復產。

“實際上,我們知道核電項目的建設週期是非常長的,從獲得國家核安全局的建造許可證到正式併網發電,作為成熟核電設計來說一般要五六年時間,新型堆所需的時間更長。前期施工準備、長線設備的採購通常也要五六年時間。所以核電項目建設的總體週期大概在10年左右。”湯博說:“我們預計短期的疫情影響,應該說對整體核電建設進度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

湯博也對比了疫情期間國際上其他國家核安全監管方面新的管理要求,他指出,國內各級政府的防控措施在很多方面都比國外的特殊要求嚴格。另外,各地核電企業除了嚴格遵守各級政府要求以外,還採取了一些額外的疫情應對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工作需要,核電廠日常就備有大量的防護用品,比如口罩、防護衣,所以在應對疫情方面有優勢。這次疫情期間日常的儲備為防護疫情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各核電企業也在積極地向湖北、所在地政府和衛生機構、國際同行捐獻防護用品,提供幫助。”

輻射安全監管的特別工作

在疫情期間,生態環境部豁免使用肺炎診斷的影像設備的輻射安全許可,同時減輕醫療機構的負擔,對醫療機構每年按照規定要交的年報,作出緩交處理。

“我們國家射線裝置按照風險分為三類,即I類、II類、III類,在環評和許可上實行分級管理,醫用CT、車載CT等都屬於III類射線裝置,相對來講風險比較小,安全性、可靠性比較高,對這些應急使用的設備在疫情期間可以實行豁免管理。”江光介紹。

以安徽省為例,到3月中旬已經豁免了44臺X射線設備,500多家醫療機構緩交年度報告,全國超過1000多臺設備在疫情期間予以許可豁免。

疫情期間,《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輻照滅菌應急規範(臨時)》發佈,各地可按應急規範要求,採用輻照(鈷60或電子加速器)方式對醫用防護服進行滅菌,達到《應急規範》第4章放行條件的,判定為合格的醫用一次性防護服。

江光表示:“所有輻照裝置使用的都是I類源,由我們部直接進行監管,我們非常熟悉,接到相關請求以後的兩個小時之內,就把全國100多家輻照設施詳細信息包括輻照能力、聯繫方式和地址等詳細報給相關單位,後續有很多單位在物資的生產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由於核行業的特殊性,信息化基礎相對高於其他行業。

“在長期的監管能力建設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部已經基本建成了輻射環境質量的監測、核與輻射事故應急、核安全許可管理、核電廠的經驗反饋、核技術利用管理等信息系統。”郭承站介紹。

以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為例,目前中國已建立了一套自動的檢測網絡,覆蓋了全國地級市以上。同時,重要核設施周邊也建立了一套監督性監測體系。另外,還有相關應急監測體系。“全國1600個監測點,包括水、氣、土和生物的監測,這些監測數據都通過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網站及時發佈。”

據介紹,生態環保部將按照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核安全監管的信息化建設和智能化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