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人,一般來說,野釣時啥情況下應該釣離底?

三木垂釣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這個題應該是加一個附加條件——釣底層魚,對於一些全水層魚,釣離底是常態,沒什麼說道。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很複雜的問題。野釣底層魚,基本上80%以上的釣友都是老老實實釣底,只有一小部分人會去釣離底或釣浮。魚在水裡,除了一些忠實的貼底魚,多數都是呈立位分佈的,即便是鯽魚、鯉魚,其正常的活動時,也不是緊貼底部的,而是與底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有覓食時才能貼底,而且不是身體(肚皮)貼底,而是低頭翹尾的姿態。

那為什麼釣鯽魚或鯉魚絕大多數是釣底呢,這裡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誘魚環節,釣魚人所佈下的窩料,多數都是落在河底。既然窩料是在底部,魚進窩後必然就是在底面上撿食(這也是野生底層魚的主要進食方式),餌料自然是落在底較好。

所以,釣底是常規之法,無特殊情況,基本都是可行的。而且對於釣魚人來說,尤其是傳統釣,找到底就可實施,方便宜行。那釣離底行不行?當然可以!事實證明,必要的時候,釣離底效果可能比釣底效果更好。但用離底的方式釣底層魚,屬非常規策略,需要一定的經驗與技術加持,有點藝高人膽大的意味。不知其所以然,貿然實施,有可能一條魚都釣不到。具體什麼時候可以釣離底,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魚情使然

1. 魚不在底 

底層魚離底較多,一般都是有原因的,比如春天在水草區嬉戲找食,比如冬季晴天趨表層的高溫,比如人為打離底,比如低氣壓缺氧。至於最後一項,我認為是不可為魚情,是釣不了的,雖然有人提出魚缺氧上浮可進行浮釣,但實釣中我試過,行不通。

  • 春天鯽魚在水草區嬉戲,有時不止是離底,甚至會在水面,傳統釣的戳拱釣就是充分利用這一特性,找魚釣。有時在河底有暗草的釣點,一些傳統釣高手,會提著竿子讓活餌離底,處於草尖的高度,魚口要比釣底好得多。

  • 冬季的水溫較低,每當天氣晴朗,表層水溫上升較快,如果水域有條件適宜的淺水區,魚會遊向淺水區,如果沒有,河底的鯽魚會在趨溫的作用下上浮,這時釣離底要比釣底效果好得多。

  • 人為打浮在野外環境較少,一般需要較高的魚密度,在高頻的臺釣操作之下,魚會追餌上浮,如果釣魚人慢慢向上調整高度,魚層會被牽得越來越高。當然,這純屬找下新鮮感,這種魚情釣底是沒有問題的。

2. 形成搶食

在魚資源較好的地區,會出現這種情況,窩點裡有大量的鯽魚,形成搶食之態,導致漂相混亂,錨魚或脫鉤現象頻繁,其實這種現象在黑坑或者競技池更多。這種時候可以採到兩個極端,要麼釣大鈍甚至小跑鉛,要麼釣離底。釣大鈍的目的是為了讓餌老實落底,子線彎曲,過濾掉那些魚蹭線及快速涮餌的動作,而釣離底是為了第一時間抓魚吃餌的信號,當然作釣上更多的是要抓行程,因為餌料可能沒到位就有魚上來索餌,對釣者的抓口操作較高。從釣樂的角度來講,我覺得後者為上選,而且明顯的後者相對前者更主動。

二、水情使然

1. 雨後渾水

一般是初夏雨水較多的季節,河水嚴重變渾,使得底層魚也呈全水層分佈,經常能看到鯽魚到水面冒個頭後又下去。一方面可能是岸上的微生物被衝到水裡,水錶食物充足,魚呈活躍狀態,另一方面可能是水體渾濁的原因。這種水情下,魚的覓食積極性是不低的,魚的遠距視頻發揮受限,側線的感知可能更佔主導。見過彈釣鯉魚的,在非常渾濁的江水裡,基本上都是魚鉤(鉤上有小泡沫)抖動的過程中咬鉤,有經驗的釣手上魚比打窩釣底的好得多。

2. 走水

針對走水的釣法有很多種,常規的思路是利用跑鉛讓餌料固定,其實,流水中的魚活性較高,是完全可以釣離底的,應該有一個名詞叫“淌水釣”。釣離底,每次都是拋到上游的一定位置,然後讓線組在水流的作用下順水漂下,漂到線崩直提起重新掛餌,傳統釣則是提起再放到上游的位置。這麼做的好處是能讓餌形成動態,與老實的跑鉛釣底,應該說各有千秋,如果兼顧釣鯿魚或翹嘴這類魚,那比跑鉛的效果會明顯好。

最後的總結

釣魚的樂趣在於折騰,水草區戳拱釣、釣草尖、釣因趨溫上浮的魚,採取釣離底效果會好很多。後面介紹的,釣離底與釣底都可為,有時效果上可能只會好一點點,甚至沒有區別,但垂釣的體驗感不一樣,樂趣就不一樣。不過再次提醒,用離底的方式釣底層魚,需要經驗與技術的加持,不知其所以然,不要盲目實施。


江釣人狂龍,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寫內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釣心得與實踐經驗,覺得回答對你有用可以關注一下狂龍,個人主頁下有更多精彩內容。


江釣人狂龍


無論是野釣還是黑坑,釣離底都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技能,甚至更可以認為,是否準確的釣離底是釣技水平的分水嶺。為什麼這麼說呢?想釣好離底,必須要精確瞭解“底”、找好“底”,否則根本無從談離底,一些認為野釣不需要精細的釣友在釣離底時根本無法精確的釣離底。那麼什麼時候應該釣離底呢?我們先來看以下2個重點:

  • 為什麼要釣離底?

  • 如何才能精確的釣離底?

總體來說,當目標魚輕微離底、釣底魚口較差的時候,可以考慮釣離底。但實際上並不是說釣底沒口就盲目的釣離底,而是要結合實際魚情來具體分析。但這裡需要說明一個誤區,如果單純的認為魚缺氧起浮而採取釣離底,效果通常不好,魚缺氧後攝食的慾望非常差,通常會成片的浮在水面上,因此這時候釣離底,甚至釣浮都沒有什麼意義。

什麼情況下才能釣離底?1、水底有大量濃密青苔、障礙物時。2、一些中下層魚種。3、臭底的影響。

這3種情況比較常見需要釣離底的時候,自然水域的水下非常不規則,尤其當水質較肥時,水下會長滿細如髮絲,成片成片的青苔,如果堅持釣底,餌料通常會落入青苔裡面,魚尋找餌料會比較困難;還有一些地區水下有鋒利的石頭或者莊稼地被水淹沒,魚為了避免受傷也會離底;臭底現象一般在野釣較少出現,多出現在黑坑釣中,大量的餌料堆積在水下會造成臭底,魚不適應這種情況就會產生離底現象。

在南方採取釣離底的時候相比北方要多,因為南方有很多中下層魚種,例如鯿魚、翹嘴、草魚等,這類魚種經常會離底遊動、覓食,所以在這樣的魚情時,通常釣離底的效果要好過釣底,當你在垂釣時發現多次出現截口現象,就應該果斷從釣底改為釣離底。

如何才能精確的釣離底?

文章開頭我談到一個問題,想釣好離底必須要清晰的認識底,如果找底都找不好是沒辦法釣離底的,例如很多釣友重鉛找底,認為這就是“底”,其實並不精確,因為過重的鉛皮會造成線組彎曲,那麼按照這個“底”來進行釣離底,就會出現誤差。

為了避免這種誤差,我更傾向使用全水層調漂法來進行調漂,因為剛到水邊垂釣時,我們是無法知道魚是否離底的,所以都是從釣底開始,只有在釣魚的過程中發現了截口、蹭線等信號時,馬上進行離底釣,那麼全水層調漂法就非常方便了,要比還需要修剪鉛皮更容易。

下圖是我以前繪製的一張全水層調漂方法,大家可以結合圖片來理解。全水層調漂法的精髓就是2點,調高目;利用餌重差。也就是要求你對自己餌料的重量要非常瞭解,具體調漂方法如下:

一、將浮漂調整到10目及以上目數(在空鉤離底的前提下),然後雙鉤掛餌稱餌重,這點很重要,你必須要了解自己的餌重是多少目。例如掛餌後浮漂變成4目,那就說明餌重6目,此時甚至都不需要刻意去找底了,掛餌後上推浮漂到露出5目,這必然是到底狀態。

二、當在釣底時發現魚離底,需要離底釣時,只需要下拉浮漂到你需要的距離即可,例如30釐米,這時候空鉤離底的狀態下,浮漂肯定還是露出10目,那麼掛餌後,釣1-4目都是離底的狀態。這種全水層調漂法就非常方便了,不需要修剪鉛皮即可任意更換水層。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綜上所述,詳細介紹了什麼情況下釣離底和如何方便的進行釣底和釣離底轉換。在釣離底時同時要注意一些問題,如走水嚴重時,離底釣就不太適宜;可以通過控制餌重來決定浮漂露出的目數;離底釣要靠拋竿頻率聚窩,霧化程度要高;可以通過配合飛鉛的方式來增加線組擺幅的時間,來增加截口的幾率。

所以,離底釣是一個釣魚人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功,希望本文能夠幫助到您,如果覺得不錯歡迎點贊和關注,隨時分享有趣的釣魚小技巧,我是釣魚人烏蘭,一個純粹的釣魚人!


釣魚人烏蘭


釣魚人,一般來說,野釣時啥情況下應該釣離底?

閱文之前,溫馨提示:快樂出釣,安全第一;文明作釣,愛惜環境;為娛而釣,幼魚放流!


提到野釣,除了作釣鰱鱅類中上層魚以外,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以底釣為主!但是也有很多時候,因為外界自然因素的影響,原本處於水底的底層魚類,出現了離底上浮現象,甚至浮在水面出現“浮頭”現象!這時我們再去底釣,因釣層偏離了目標魚的泳層,便會出現魚口不多,甚至無口、停口現象!面對這種魚情,我們便不能再死守底釣,而是適時的改變釣法,改釣離底或釣浮。

什麼情況下,需要釣離底或釣浮呢?本文就從五個方面,與釣友們探討一下!

水底漿層嚴重時,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在一些肥水的陳年老塘,或者長期投餵雞鴨糞便的肥水塘,水底因長期的沉澱,容易出現漿層。這種漿層不同於稀淤泥,它在水底程稀薄的糊狀,承受重力較小,容易使鉛墜或餌料陷入其中,從而影響到我們作釣!在水底有漿層的水域作釣,除了使用小比重的餌料,添加雪花粉、狀態粉類比重小的添加劑外,改變調釣方法也很重要!通常情況下,在這種有漿層的水域作釣,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水底淤泥、腐爛物過多水溫較高時,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除了有漿層的水底,很多水域的水底淤泥或腐爛物較多,比如:靠居住區很近的水域,因生活垃圾等原因,導致水底淤泥、腐爛物較多;四周多樹木、雜草的水域,因樹葉、雜草的沉落,導致水域淤泥、腐爛物較多。在這些水域中作釣,當水溫較高時,受溫度影響,水底會產生大量沼氣,並且會散發出臭味等有味道的氣體!這時水底的底層魚類,受沼氣和氣味影響,也會出現離底上浮現象

。我們在作釣時,底釣效果就會變得很差,如果想要有一個好的漁獲,就需要改變釣法,改釣底為釣離底或釣浮!

水溶氧量不足導致魚類上浮時,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晚春以後,仲秋秋以前,氣溫較高、氣壓偏低的時候。水的溫度直接影響到水溶氧量的高低,水溫越高水溶氧量越低!同時這段時間,受氣溫及南風影響,氣壓偏低。氣壓的高低同樣也影響水溶氧量的高低,氣壓越低水溶氧量越低!而水深和水溶氧量也有直接關係,在水溶氧量整體偏低時,水位越淺水溶氧量相對越高!當水域的水溶氧量整體偏低時,底層魚類為了適應生存,在“趨氧性”的作用下,便會出現離底上浮現象,同時伴隨活躍度下降覓食不積極的現象!這是我們作釣底層魚,就要根據魚上浮的泳層,改釣離底或釣浮!



水層溫差較大導致魚類離底上浮時,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水層溫差較大,導致魚類離底上浮的現象,主要出現的深秋至初冬,早春至晚春這兩段時間!在這兩段時間,因一天中的溫差變化較大,早晚溫度偏低,中午氣溫較高,並且水底溫度偏低。在早晚因氣溫、水溫較低,底層魚類會在水底活動覓食,但是中午氣溫上升較快,導致水面水溫上升過快,與水底形成一個鮮明的水溫差!並且水域各水層間溫差明顯,水越深溫度越低。由於水面溫度較高,更適宜魚類活動覓食,魚類在“趨溫性”作用下,別會出現離底上浮現象。這時作釣底層魚,也要根據魚上浮後的泳層,改釣離底或釣浮!



水底青苔、水草等障礙物較多時,需要釣離底或釣浮

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春季!當春天到來,萬物開始生長。受光照和水溫影響,水域中的青苔或水草開始迅速生長。這些青苔或水草,依附或生長在近岸淺水區的水底,而近岸淺水區,也是我們作釣時的首選釣點。在這些釣點作釣時,底釣容易導致餌料陷入青苔或水草,讓魚無法尋找到餌料,從而影響魚找餌、覓食!所以在這種水底作釣,我們一般採用釣離底或釣浮的方式。



本文總結

以上五個情況,就是需要釣離底或釣浮,主要原因分析!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需要釣離底或釣浮的情況有很多!我們在作釣時,只有根據實際的作釣情況,選擇正確的釣離底或釣浮方法,才能保證魚的吃餌頻率,讓我們有一個好的作釣漁獲

最後,在此呼籲釣友們:魚類正在繁衍後代,小魚、母魚、籽魚請放流!如需帶走,僅取一餐便足矣!為以後有魚可釣,切不可多貪




我是大王的釣魚日記,原創手寫不易!如果您看完覺得有點意思,煩請加個關注。更多更好的釣魚問題及視頻,期待與您探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