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演員降薪了?全員片酬不超過160萬,人民日報公開支持!

這幾天,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發布的《關於厲行節約,共克時艱,規範行業秩序的倡議書》火了。

這份文件直指影視行業粗製濫造、攀比奢靡的風氣,同時對演員們進行了敲打,堅決杜絕過度排場、過度炫耀的浪費行為,樹立影視工作者良好的社會形象。

與此同時,官方列舉了詳細劣行,諸如濫用槍手、執行導演和演員替身、掛虛名等行為,同時規範了字幕署名制度,維護版權意識。

最重要的是,協會終於以文件的形式對演員片酬和製作費用劃定了界限。


影視演員降薪了?全員片酬不超過160萬,人民日報公開支持!

《倡議書》談到,目前購片訂製價格已下降30%—40%,建議我國電視劇製作成本應控制在每集400萬元人民幣以內,同時調整薪酬過高的問題,編劇、導演和男女主演的酬勞,各自最高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的10%,全體演員酬金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的40%。

這也就意味著,男女主演各自的酬勞,最高片酬為40萬/集,遠遠低於當下大花小花、流量小生的商務費用。

雖然文件只是建議內容,並沒有要求強制執行。但官方媒體轉載支持,無疑是對藝人酬勞過高的認定。

或許,我們苦流量已久的日子,就要終結了。


影視演員降薪了?全員片酬不超過160萬,人民日報公開支持!

不可否認,因為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都受到了衝擊,演員們也受到了影響。

曾經熙熙攘攘的影院門可羅雀,沒什麼生意,原本春節上映的電影延遲積壓,早期的宣發費用通通打了水漂。

去年的影視寒冬,削減了大批作品的拍攝計劃,也對演員產生了極大地衝擊。哪怕小有名氣的藝人,也出現了空窗期。

熒幕上活躍的,幾乎都是大眾能混個臉熟的。

孫儷憑藉《安家》稱霸小熒屏,維持“電視劇女王”的稱號;靳東作為中年婦女的最愛,作品上星保持名氣。


影視演員降薪了?全員片酬不超過160萬,人民日報公開支持!

但演員只是作品宣發的助推,真正經受得住考驗的,還得是影視劇的品質。

妄圖把電視劇的收視好壞全部綁定在演員身上,根本不現實。

但總有人看不清這一點,希望藉助演員的名氣提升劇集的價格,獲取更多的利益。

但現實殘酷,製作成本就這麼多,其中70%都成了主演的片酬,剩下的資金根本無法保證劇本、服化道。

粗製濫造、劇情奇葩、剪輯混亂,也就沒什麼好意外的了。


影視演員降薪了?全員片酬不超過160萬,人民日報公開支持!

前幾年,資本下場加持影視行業,推動了一大批流量明星的誕生,同時將演員的薪酬再次拔高。

如果說影視劇片酬水漲船高,那麼真人秀綜藝則直接搶人。

收視最狂熱時,鄧超跑男一集的費用,抵得上韓版劉在石一季的酬勞。即便如此,電視臺也拼命拉人。


影視演員降薪了?全員片酬不超過160萬,人民日報公開支持!

畢竟,明星話題有保障,引進韓國版權,冠名費、大電影、周邊活動,總能賺的盆滿缽滿。

但完全照搬最初會帶來新鮮感,長久便是水土不服。隨著跑男系日漸式微,網綜平臺崛起,真人秀已經不再吸引大眾關注。

於是,一大批內涵、剪輯、撕逼的節目憑空出現,只為了獲得觀眾的注意力,完成指定的KPI。


影視演員降薪了?全員片酬不超過160萬,人民日報公開支持!

節目越來越多,類型越來越豐富,但觀眾卻感到無聊了。

流量明星在熒幕上吵吵嚷嚷,碾壓的是優質演員的生存空間。長久來看,摧毀的是影視行業的生態環境。

面對質疑,粉絲常常辯解偶像初涉熒屏,演技青澀可以理解。但她們似乎忘了,技不如人的背後,是選秀明星佔據著專業人員的生存空間。

觀眾累了一天打開電視機,發現觀看的作品劇情爛,演員口型和臺詞都對不上,整個人面無表情。

那麼跳轉到其他節目,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影視演員降薪了?全員片酬不超過160萬,人民日報公開支持!


好笑的是,從去年開始,流量明星似乎不靈了。

一方面,社交媒體的便捷性增大了明星的曝光度,與此同時讓這些人的缺點更易暴露。微博成了打假現場,道德上的瑕疵一旦被揪出來,就很難隱藏。

另一方面,觀眾對粗製濫造的劇集和流量明星浮誇的演技,終於達到了忍耐的邊界。粉絲聲勢浩大的宣傳,根本左右不了路人的觀感。


影視演員降薪了?全員片酬不超過160萬,人民日報公開支持!

《上海堡壘》的全面敗北,無疑是流量明星跌落的最佳預兆。反之,姚晨、朱珠、倪大紅、郭京飛等演員的飄紅,終於讓製作者看到了好演員才會讓作品出圈。

喊著行業高危卻還賴著不走的演員,終於迎來了迎頭一擊。

名利場見人性,江湖中見人心。疫情之中的逆行者,遠比炒作營銷無下限的藝人,值得尊敬。

希望影視行業浮躁的風氣早日退散,還普通觀眾一片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