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帝陵---大夏睿陵明玉珍墓

明玉珍墓。在重庆市江北区(原江北县城)北宝盖山腰洗布塘。明玉珍(1331~1366),是重庆历史上唯一一位皇帝 [1] ,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

明玉珍,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元至正十一年(1353),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参加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克重庆,被授为陇蜀右丞。二十二年三月,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天统纪年。二十六年夏,病故,子升继位,改元开熙。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

重庆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帝陵---大夏睿陵明玉珍墓

明玉珍陵

明玉珍皇帝陵

明玉珍墓史称睿陵,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原江北县城)北宝盖山腰洗布塘。陵背靠宝盖,东近扬子江(长江),南濒嘉陵,视野开阔,颇为壮观。墓为长方形式竖穴石坑。坑之上部为泥沙石层,下部为原生砂岩层,岩质坚硬,因山势倾斜,墓坑呈前浅后深状,前壁高2米,后壁高3.2米。未发现墓道。葬具完好,椁用香榧木制成,耐腐蚀,出土时有香气。随葬器物除多杯一只,银锭二枚外,其余全是衣物等丝织品,有明器9件、袍服衣裙7件、袍料14段,出土的玄宫之碑具有重要价值。碑首作八角形,额刻“玄宫之碑”四字,篆书。碑文正书24行,正文每行47字,全碑共1004字。记述了明玉珍元末起兵和建立大夏政权的经过,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

在椁前有一长方形石坑,用以竖“玄宫之碑”。“玄宫之碑”系砂质,色青,用独石制成。通高145厘米,宽57厘米,厚23.5厘米,其下榫长21厘米,宽39厘米,厚23.5厘米。碑首作八角形,额有“玄宫之碑”四字篆书。其左右两侧各刻一阴线盘龙,但不完全对称。碑文二十四行,正文每行四十七字,全碑共一千零四字。此碑的出土为探讨四川地方史和元末农民战争史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料。为研究明玉珍的出生及其入川前后的活动等问题提供了详实的历史材料。它的出土澄清旧籍中一些纷纭的记载,弥补了史籍记载之缺漏。

重庆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帝陵---大夏睿陵明玉珍墓

玄宫之碑

玄宫之碑

出土文物中还有铭旌、画幡、棺帷、金银器和丝织品。其中金银器有金杯一只、银锭两枚。丝织品包括有明被、明褥、袍服、衣料等,这些文物对研究四川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纺织工艺的发展和比较,对探讨元代纺织中心的生产技术状况具有珍贵的价值,补充了我国在这一时期出土纺织品比较稀少的薄弱环节。

重庆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帝陵---大夏睿陵明玉珍墓

出土龙袍

总之,这次发现的明玉珍墓,型制简朴,规模不大,出土文物较之我国已发掘之其他陵墓,亦显见简约。但是,此墓的发现与清理就农民起义领导人的墓葬来说,是我国考古工作上罕见的,此墓是我市建立农民政权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唯一陵墓

人物介绍

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元末大夏政权的创建者。22岁时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统军元帅。他作战勇猛,右眼因负伤失明。后奉命领兵西征,由巫峡入蜀,占领重庆,摧毁了元朝在四川及周边地区的残暴统治。1363年,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随后,建立各项统治制度,赋税以十分取一,并开科取士。在其管辖范围内较早的实现了社会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当时动荡的局面下,他所采用的政策是具有积极作用的。1366年,明玉珍病故。后大夏被明军所灭。

重庆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帝陵---大夏睿陵明玉珍墓

明玉珍像

1982年3月底,湮没数百年的明墓“睿陵”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的施工现场中被发现,墓中出土了玄宫之碑及大批丝织品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四川地方史和元末战争史提供了宝贵资料。1983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