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日本人为什么南下太平洋而不是夹击苏联?

最最讨厌夏天


二战的亚洲策源地是日本,而欧洲策源地则是德国;假如德国法西斯控制了欧洲并且日本法西斯控制了亚洲,日本和德国的战略就是联合起来夹击苏联,只要苏联被灭亡了,那么二战实际上也就结束了。英国再不甘心,美国再是工业强大也改变不了战争的最后走向和结局。但历史事实是,日本并没有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却反而南下突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为什么会做出背离与德国夹击苏联的战争决定呢?说到底还是为了日本自己的利益。日本与德国虽然同事轴心国集团的重要成员,但毕竟是两个国家,其面临的国际及国内形势和国家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两国的军事行动也不会完全一致。

下面我们详细的分解一下日本南下偷袭珍珠港而不是北上夹击苏联的原因。

首先,日本的国力并不足以支持北上战略和南下战略的同时实施。在二战开始之前,日本就逐渐的酝酿出北上战略和南下战略;但无论是北上打击苏联还是南下打击美国都是极其困难且极其消耗国力的。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也是工业化国家,但其工业化程度远低于美国和苏联。就算日本的工业化程度与美国相差无几,也不可能同时战胜美国和苏联;因为当时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而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日本想要同时打败世界工业第一的美国和世界工业第二的苏联是完全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实际上是比较纠结的。北上有北上的利益,南下有南下的好处。怎么办?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人进行了一次试探,那就是发动了诺门罕战役向北进攻苏联;其结果是,在朱可夫率领的苏军的打击下日本损失惨重,大败亏输。这就使得日本人认识到苏联的强大,认识到北上战略的不可实行。既然北上夹击联不行,那就只能南下偷袭美国。

其次,从东南亚获得资源已从苏联获得资源要容易些。大部分的战争是长期性的,要维持这种长期性的战争就必须有充足的石油和钢铁等战略性资源;而资源贫乏的日本却恰恰没有这些战略性资源。这就致使日本必须通过战争的方式掠夺这些资源,从哪里掠夺?两个方向,一是苏联,二是东南亚。相比较来说,日本南下东南亚获得资源比北上进攻苏联来获得资源要合算及容易一些。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东南亚离日本近而苏联资源区离日本远;二是因为东南亚气候温暖且自然资源容易开采,而苏联气候寒冷且自然不容易开采。所以从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来说,进攻美国的殖民地东南亚比进攻遥远而寒冷的苏联利益要大得多。于是日本更加倾向于南进战略。


再次,在日本人看来,虽然日本的陆军战胜不了苏联陆军,但日本的海军一定能战胜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诺门罕战役证明,装备及战术都落后的日本陆军的战斗力的确是弱于苏联陆军的战斗力的。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不仅有大和号和武藏号等战列舰,还拥有飞龙号、赤诚号以及凤翔号等6艘航母以及先进的零式战机,而美国虽然有多艘航母,但战斗机的战斗力比较弱,且其海战思想仍然停留在巨剑大炮的阶段。也就是说日本在海军装备的先进程度上以及海战思想上都领先于美国。陆军和海军与各自对手的战斗力的巨大差异,也使得南下战略更切合实际一些。

从次,日本政府为了平衡海军与陆军的力量且缓和海军与陆军的矛盾而选择了南下战略。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海军与陆军就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甚至使得日本陆军和海军在战争中不会互相支援。为了尽可能发展自身的力量,日本海军和陆军不仅进行权力上的争夺,还进行资源上的争夺以及战略战术上的争夺。也就是说,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对内部利益争夺竟然高于对国家利益的获取。这种矛盾在实际的军事战略中就表现为陆军想要执行以上战略,而海军则要执行南下战略;因为北上战略获得的资源是陆军的,即北上会增强陆军的力量;而南下战略获得资源则是海军的,即南下会增强海军的力量。最终海军和陆军斗争的结果是执行南下战略。

最后,中国坚韧而长期的抵抗打乱了日本的战略部署,中国抗战对日本军力的牵制使得日本只能执行南下战略。况且随着德国对苏联的进攻,美国的注意力被引向了欧洲,无暇顾及亚洲和日本。日本原本的战略计划是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然后以中国为基地征服全世界;但中国的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这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极大的消耗了日本的国力并把日本的陆军力量牢牢的控制在中国战场。据史料记载,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80%的军力。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不执行北上战略的原因,在没有打败中国的情况下日本是不敢大规模调动军队北上夹击苏联的。陆军的力量调动不了,那就只能调动没有欧洲和美国海军牵制的日本海军的力量来执行南下战略。

综合上述,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日本之所以南下太平洋攻击美国和东南亚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日本之所以不北上夹击苏联说明战争是有众多的不确定性的。毕竟日本和德国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发动了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严重伤害和重大损失的非正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势力是必然会失败的!正义必胜!


历史纬度


日本人不是没有过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的想法。

北上还是南下,日本人骑虎难下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目的是要让蒋介石政府承认伪满洲国的独立。1938年底,日本攻陷了中国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又打赢了武汉会战。但是丢掉了半壁江山的蒋介石政府,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就是不妥协。

全面占领中国,凭借日本这点兵力并不现实,就这么被中国拖着,日本人也受不了,自己早晚被拖垮。这时候,在日本内部,就产生了北上派和南下派的争论。

所谓北上,就是与德国夹击苏联;所谓南下,就是拿下东南亚。以日本的国力,两个战略方向只能二选其一。

南北问题的争论,其实也是日本的陆军和海军争夺话语权的结果。如果北上,海军就拿不到资源了。如果南下,陆军就再也不是日本军队的主角了。吵架是吵不出结果的,两个战略方向如何选择,得在根据现实的试探结果而定夺。

诺门罕战役——日本人北上的试探

日本人的一贯做法是,先制造个冲突,你要选择忍让它就会得寸进尺。在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都是用的这个招数。

于是在1939年5月,日本人在苏联身上故技重施,在蒙古诺门罕地区与苏联红军来了次摩擦。诺门罕战役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4万余人。

斯大林知道日本人的企图,面对日本这样的饿狗,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一次将其打疼,让它知道自己的底线,彻底断了其贪婪的念想。

苏联红军不顾远超日军的超长补给线,几个月打下来,苏军一共损失了25655人,日本损失19000人,苏军比日本多。装备方面,也是苏联的损失更大,飞机是2:1, 坦克和装甲车是4:1。

虽然苏联为了胜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经此一役,日本人显然被打痛了。所以东京的北上派陆军说话顿时就软了几分,主张南下的海军占了上风。

南下,日本为了解决战略资源困局的赌博

日本是个岛国,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非常稀缺。既然北上的路行不通,就必须南下扩张,获取战略资源,以战养战。

1940年9月22日,日本与维琪印度支那政府签订协议,以建立军事基地及运输权益,但限制只可以有6,000名日军驻守印度支那,及在某一段时间内在整个殖民地最多可派驻25,000人,而且,协议的最后一份文件禁止日本陆、空及海军从印度支那发动军事进攻,除非得到双方一致协议。

不久,日军先派遣第五师团的一个大队,擅自从镇南关提前进入印度支那领土。法国维希政府强烈抵制日本的入侵,日本的高层假惺惺地处罚了肇事者,然后接着谈判,再次商量进驻时间。这边刚刚商量妥当,日本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两位参谋长,就擅自作主从陆海两路向印度支那进攻。

这个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一片哗然,日本的侵略行为直接威胁到了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地。于是,美英联手,开始对日本进行海上封锁。这下可把日本逼急了,以日本的石油储备计算,只能维持三个月的战争开销。如果没有石油,三个月后所有的飞机大炮都会变成废铁。

摆在日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乖乖的吐出侵略的他国领土,或者孤注一掷跟美国来场硬碰硬的较量。

疯狂的日本人,当然选择了后者。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

1941年12月7日清晨,山本五十六指挥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的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国力上悬殊的差距,使得美国在珍珠港后不久就恢复了海军编制,在中途岛战役一举歼灭了日本主力舰队。后来,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爆炸,彻底击溃了日本人的精神信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为自己的法西斯主义疯狂举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达文有话说


二战时期的军国日本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走出本岛走向大陆。以此为基础,日本高层策划了两条路:第一条是北上,也就是攻击苏联;第二条是南下,也就是去和美英法等老牌强国争夺地盘。题主所想要问的问题,应该是为何在1941年德国闪击苏联时,日本没有从东面夹击苏联。这个问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2年前,日本就意识到了北上战略不可能成功,因此在1941年时根本不敢出兵。

2年前发生了什么呢?诺门坎战役。这场战役的结果是苏联惨胜日军溃败,但是战役的影响要比一场简单的胜利更深远。首先,这场战役直接打消了日本的昭和参谋们北上的念头,苏联用略逊于日军的兵力成功战胜了日军精锐关东军,用血的教训让日本人意识到日苏之间的巨大差距。其次,战役迫使日本转向,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了固守东三省和南下战略中去,在1941年时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用于呼应德国夹击苏联。

还有就是,诺门坎战役的发起是一场二战军国日本典型的“下克上”行动,是日本下层军官擅自行动迫使日本上层追认行动合法性的一场战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都是如此,下层军官一度从“下克上”之中尝到了极大的甜头。而诺门坎战役不啻于当头一棒,让后发国家日本看清了自己与先发的老牌强国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日本上层对下层的管控能力。因此,在1941年德国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后,日本上层不敢轻易进攻苏联,下层也不像过去一般可以肆意妄为,不能够制造摩擦令日苏再度开战。


区域拒止


1937年德意日三国共同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代表了法西斯轴心国军事集团的成立,也使得人们相信在未来的战争中,三国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进行联合侵略,然而在二战非常重要的苏联战场上,日军却没有理会德国的“照会”北上夹击苏联,而是选择掉头南下,这又为何?

南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进入近代的日本,虽然在军事,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政治体制上依旧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本质上充满侵略性,而向外扩张则是帝国存在的根本;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法西斯上台后即通过了“基本国策纲要”即“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深陷中国战场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在中国的军事行动进展迅速,甚至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是随着各型会战的开打,日军推进的速度越来越慢,最终进入相持阶段,而要解脱这种状态就必须切断中国的外援通道,也就是完全控制南中国海和滇缅国际公路,要这样做,就必须进行南下战略,而且即便是要进行北上战略,那也要从关内抽调兵力,于是日军不但意识到中日之间的战争会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也意识到尽快结束中国战事的重要性。

北上的隐患

“七七事变”之后,以陆军为代表的“北上”派一度占据上风,1938年8月日苏在张鼓峰地区爆发冲突,日军伤亡3000余人;1939年5月,日苏又在诺门坎地区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此役日军伤亡达5万余人,两次失败使得日军高层不得不谨慎起来,特别是诺门坎战役,其被看作是窥探苏军军事实力的敲门砖。

有了前面的两次试探,日本军部也作出了一些推断,正常情况下,日军师团与苏联师级作战单位的战斗力相当,苏德战争爆发后,远东苏军整体实力下降,如果苏联抽调一半的师团,那么对于剩下的15个师,日军只需动员11个师团便可以一战,但是若要保证胜利,那么就要动员22个师团,这个时候就需要从关内抽调大量兵力,显然有点困难;然而即使到了41年8月份,苏军在远东依旧保持着20-25个师的兵力,这使得日军不得不放弃“北进”计划,因为日军国内燃油储备已经不足以支撑战争机器一年的运转,皇室需要尽快定调“北上”还是“南下”。

南下可以以战养战

日本作为岛国,资源贫乏,原料基本靠进口维持,战争发动后,便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维持战争机器,美国禁止向日本输出石油后,日军战略资源发生严重危机,加上在中国境内没有勘探出石油,日本军部必须找到下一个能源来源地,而此时已经被英美荷等国开发好的东南亚就非常符合日本军部的胃口,其还正好是南下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北上困难重重,海军又坚持南下,最后南下也就顺理成章。

西方环境剧变,南下有机可乘

二战全面爆发后,希特勒将欧洲不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打趴,法国、荷兰等殖民国家相继灭亡,英国更是无暇东顾,美国也将战略重心放到了欧洲,于是日本政府利用这个大好形势,积极调整对外战略,南下的时机变的非常有利。

南下是苏日相互妥协的结果

苏德战争还未爆发前,苏联就预感到了苏德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但面对德国的虎视眈眈,苏联却不能将远东的主力调回防守,因为日本在东边也是虎视眈眈,这就使得苏联需要迫切改变与日本之间的关系;而日本也是如此,中国战事迟迟无法扩大,诺门坎战役又使得日军对广袤的西伯利亚没有什么兴趣,日军需要尽快调兵南下,但几十万关东军又不得不防备苏联的偷袭 ,这使得日本也需要尽快脱离这种状态,于是两国在1940年就开始了接触,41年日军决心南下的时候, 两国便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

结论

总之,日军的战略的确定改变了整个二战的格局,拉美国下水,更使得二战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但这也加速了法西斯阵营的灭亡,不论“北上”还是“南下”,法西斯最终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兵器世界


很多人都认为二战时期日本如果不发动偷袭珍珠港的军事行动,转而北上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就可以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腹背受敌的苏联必然会被彻底打败,轴心国集团将有机会占据整个亚欧大陆,事实当真如此吗?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日本南下太平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夹击苏联对于日本来说又有什么好处?日本是一个严重缺乏资源的岛国,虽然经过一系列扩张,占领了包括我国东北在内的远东大片地区,但是石油、橡胶等核心战略资源的短板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90%以上的石油橡胶资源,以及大部分的钢材、铜、工业设备都是依赖从美国的进口。美国一方面隔岸观火大发战争财,另一方面也非常关注日本下一步的扩张动向。尤其是日本侵略野心日益膨胀意图独占中方,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威胁到了美国在远东的既得利益。所以从1940年开始美国逐步收紧了对日本的战略物资出口,并以全面贸易制裁相要挟,迫使日本从中方关内地区撤军,恢复到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这个条件当然是日本无法接受的。

在此期间日本虽然也跟苏联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冲突(比如1938年的张鼓峰之战和1939年的诺门罕之战),但是总体而言对苏联方向始终是采取守势。因为日本的主要资源用于发展海军,毕竟对于岛国而言,制海权和海上运输才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日本陆军不仅装备落后(相对于欧美列强),后勤保障更是最大短板(工业化程度低+缺乏物质资源)。在中方东北边境凭借坚固的筑垒工事实施防御作战还勉强凑合,离开防御阵地主动向苏联纵深发起进攻纯属送菜的份儿。

日本进攻苏联的唯一时间窗口就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实施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日军从东北出兵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与德国形成两线夹击的态势。但是很可惜的是,美国已经于1941年3月开始实施租借法案,相继向英国、中国、苏联提供各种贷款和物资支援。也就是说就算此时日本配合德国夹击苏联,也不会对苏联构成致命威胁,因为苏联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美国援助,而日本在美国的全面制裁下无法再继续获得紧缺的战略资源了,尤其是石油储备仅有不到一年。

苏联即便在苏德战争最紧张的时候,远东地区依然保有超过70万的兵力,甚至超过日本在东北的兵力,飞机、坦克、火炮等技术装备的优势更大。试问日本在没有资源补充的情况下以劣势陆军装备进攻苏联的意义何在?胜算几何?就为了在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啃冷渣子?相反凭借自身的海军优势,趁着美国还没有进入战争状态,先发制人南下太平洋,攻占东南亚和澳洲,获得梦寐以求的石油橡胶资源,并得到足够的防御纵深,尚且还有一搏之力。日本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北上的方案,选择了南下与美英开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场豪赌。


晨曦谈兵


当时日本陆军哪来的兵力夹击苏联!中国拖住了他们六成以上的兵力,说中国二战有功劳不是虚的,丘吉尔也感叹如果没有中国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中国虽然没有体面的胜利但仍然能够参与苏美英组成四大巨头的原因。

在中国的北面和西面,都牢牢挡住了日本扩张的路线,并把他们的绝大部分军队拖住在境内,这才迫使日本只能南下海洋。美国贯彻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先欧後亚,顶住国内在太平洋跟日本对战的强烈要求,先解决欧洲,所以日本在南太平洋的迅速扩张是暂时的,到欧洲解决,全力对日,日本的失败之所以如此快速,原因就在这里,它张开太大了,实际上各处均虚。


TonyDeng


其实日本北上打苏联和希特勒并没有太大的关系,1939年9月日本在诺门坎地区找苏联挑事的时候,德国才刚开始在西欧闹事,而德意日三国同盟也是到1940年之后的事,所以这时候德国和日本还没勾搭上,找苏联干架纯属是日本自己的事,虽说德日是同盟,但它们基本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战略合作和交流,因为此前也不熟,甚至都没有中国和德国的关系熟。那最后日本为什么不选择北上而是选择南下呢?很多人都说陆军主张北上入侵苏联,海军主张南下入侵东南亚掠夺资源,但这是个错误的说法。



其实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都是日本陆军为首的内阁在主导,特别是南下政策日本海军是强烈反对的,因为海军一直主张不要和欧美开战,这东南亚就是欧美的地盘,如果海军主张南下的话不是和自己的意图相反了吗?其实和陆军那一帮莽夫相比日本海军还相对比较理性,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海军从华北事变前(后中国称卢沟桥事变)就一直反对对华扩大战事,但是陆军不听,被利益熏心的日本陆军渴求开疆扩土,所以不断的对华扩大战事,最后深陷中国战场不得自拔。



从1937年7月开始到1939年9月,日本已经在中国耗了两年了,但中国国民政府却没有一点屈服的样子,虽然中日双方一直在接触谈判,但中方要求恢复到1937年的原状,这是日本不能接受的所以谈判一直没成功。但欧美国家不可能眼看日本独吞中国这块蛋糕,所以从1937年开始用限制资源出口日本、派出志愿队出战、战争贷款、援助等形式帮助中国限制日本,所以家当本来就不富有的日本只能是以战养战,不断扩大战事企图压垮中国,一旦中国坚持不住一投降,那么欧美国家就没有办法了。



而面对日本的极限施压,中国方面顽强抗战,用血肉之躯抵抗日本的军事政治压力,国家间的较量就看谁能咽住最后一口气,而最后日本政治上看打不垮国民政府,所以在1940年另立汪精卫傀儡政府,但这样反倒是让中日间的矛盾更加激化,日本这样的做法就是直接断了和国民政府和谈的最后通道。而面对资源的匮乏,日本只能去寻求新的资源地,先是北上抢夺外蒙古的油田,但外蒙古是苏联的势力,所以抢不过。而让日本决心要抢夺东南亚的是美国在1940年9月制裁日本石油出口,而为了生存,日本不得不再疯狂一次,以陆军主导的内阁决定南下夺取东南亚的油田。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战时期,日本南下太平洋,没有夹击苏联,原因主要有三个:战力短板、打破封锁、呼应德国。

先说战力短板。日本陆军和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比有极大的优势,甚至说是“代差”。但是,即使是日本的精锐——关东军,机械化程度也不高,坦克、装甲车、大炮的编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和当时的苏联军队相提并论。1939年,日苏在当时伪满洲国和蒙古交界的诺门坎发生激战,双方人数大体相当,各有2.5万人左右,但日军仅有1个师是装甲部队,而苏军有2个装甲师、3个坦克师,远东地区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大规模装甲机动,两军对垒时,日军基本上处于被苏军装甲集团追剿的局面。二战时日军坦克,就是一块铁皮包门炮和机枪,也就是在中国军队面前耍耍威风罢了。日军有此一败,北上计划受挫。它的战力短板,在于对付不了大规模装甲集团冲锋。


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地形

再说打破封锁。日本是个岛国,二战时期对外侵略,很多资源,尤其是铁矿、原油等战争资源,要运回本土进行加工,转换成坦克、火炮、飞机、石油,然后投送到战场。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来说就是战争“生命线”。日本偷袭珍珠港前,虽然美国没有宣布参战,但太平洋上很多地方被英国控制,印度、新加坡、马来岛、几内亚岛等,都是英属殖民地,再加上美国的菲律宾,对日本形成珍珠链式的封锁。纵然英国忙于应付德国,但日本的海上交通线,时时处于高度危险之中。日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打破以英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封锁。


二战时期英国殖民地

三说呼应德国。德国三翻五次要求日本从远东夹击苏联,而日本因为吃过苏联机械化部队的亏,迟迟不能决定是否出手。日本综合比对认为,虽然日本在平坦地带斗不过苏联,但在山地、丘陵和岛屿,日本陆军的战斗力还是强于英军、美军和其他亚洲各国(结果也的确是);只要打掉美国太平洋舰队,英国远洋舰队就不足为虑,日本海军就能控制太平洋(结果接近是)。这样,日本开辟在太平洋战场,从战略上呼应德国进攻苏联,形成德国负责欧洲、日本负责亚太的局面。然而,正如诺门坎之战对苏军机械化程度认识不足一样,日本对美国工业化水平估计不足,也没有想到最后决胜太平洋的,恰恰是它算计时看轻的空军。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局势图

战争极其复杂,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日本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都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等着它。我们唯一庆幸的是,在世界发法西斯阵营的艰苦卓绝斗争下,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战败了!


挤不出牛奶的老牛


~~一.日本人为什么没有和德国一起前后进攻苏联,而是先南下太平洋最后一美金决战,根本因在于日本成和苏联有过一场战争1938年7、8月间,苏联和日本在张鼓峰(中俄朝三国交界处)附近因为领土争端而爆发一场战斗。这次战斗虽然苏联只动用两万多人,而日本人只出动了不到一万人,交战过程也远不如诺门坎激烈,战后据不完全统计,苏联军队损失约为700多人,而日军伤亡一千多人,最终以日军退出张鼓峰地区结束。1939年,日本和苏联在我国东北和蒙古边界地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就是著名的“诺门坎事件”,也叫诺门罕战役、哈拉哈河战役。诺门坎战役是日本关东军蓄意挑起的一场军事冲突,日本人对这场战役蓄谋已久。所以当冲突爆发后,兴奋的日本关东军迅速向边境开进,和苏联军队在诺门坎地区大打出手。苏联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战争和日军集结最精锐的部队也,惨败而归最终导致日军不敢和苏联正面对抗,而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是海军,所以陆军根本不敢和德国夹击苏联。

~~二.日本为什么南下太平洋与美军开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对日本实行了海上禁运,导致日本以及日本控制的地区石油短缺日本是不得不打美国了,日本的战略物质基本靠海运,美国对日本的封锁和制裁对日本是致命的,而且美国在后期扩大了范美安全区,实际上美国早就站到同盟国一边,日本也清楚认识到美国早晚会参战,如果不先下手,日本海军是无法对抗强大的美国海军的,所以才有了三本56偷袭珍珠港,为什么只能偷袭?是因为正面根本无法与美军对抗,德国是不希望美国参战的,德国在进行海上封锁的时候希特勒曾经下过命令,无论如何也不要击沉美国的舰船,如果美国参战对德国是极其不利的.可以说美国的参战让胜利的天平向同盟国一方倾斜了.日本当时打算的就是通过袭击珍珠港让美国失去在太平洋的海上优势,最起码是暂时。好让美国在日本全力进攻中国和东南亚的时候不插手,另外通过美国这段恢复的时间内巩固已经占领的中国地区,掠夺中国的资源,以战养战。没想到美国反应迅速,而且工业体系完善,能承受得了战损。





华华品历史


二战时期,日本为什么南下太平洋而不是配合德国盟国北上夹击苏联呢?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日本是个地域狭窄、资源贫乏的岛国,只靠日落而耕的农民是很难养活一大堆人口的 )

日本作为一个地域狭窄、资源贫乏的岛国,从明治维新后就把对外扩张作为国策。要保持高效的对外扩张不停步,以战养战就是日本绕不过,忽视不了的问题。日本侵吞了朝鲜,占领了中国东三省和其他一些地方后,粮食、铁矿、煤炭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但日本如何保障战时急需的石油和橡胶供应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如果当时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大庆找到石油,就没必要去南下找美国的美国的麻烦,历史就很可能改写。

截止1939年,日本80%的进口石油来源于美国,另外一部分来源于和属东印度群岛。此外,日本需要的废钢铁、铜、车床等等很多东西都受制于美国,可以说美国、英国、荷兰一勒紧日本石油进口的绳子,日本别说打,用不了多久就会瘫痪。

事实上,1939年,日本拟定了两个作战取向,分别为“北上”“南下”两个作战计划。

而这两个作战计划要实施依赖的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南下的主体只能是以海军为主,陆军为辅。因为你要南下,只能依赖海军先取得制海权和制空权,然后才能运输陆军执行后续的战役计划。北上主要是夹击苏联,这主要靠日本陆军的关东军。

以日本的资源贫乏,蛋糕就那一小块,海军的建设又特别烧钱,娇贵的海军待遇不知道要比日本陆军好多少,为争夺资源分配海陆势同水火,有一个小故事可以折射出这点。

(这是大和号战败前夕的海兵午饭,居然还有牛排。注意海军不吃纯白米饭,里面掺麦子,防止生脚气病)

一天跟海军斗的关东军的参谋辻政信,一次因为有事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到海军。到了吃饭时间,海军再怎么厌恶这家伙饭还是要给人家吃的。山本五十六特别交代,接待按最低档次就行,但就这最低档次的接待却让辻政信感动的要哭,因为他在陆军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

日本的陆军的逾越又是根深蒂固的,骄横跋扈导致的以下犯上时有发生,但偏偏这些以下犯上的不但不受到处罚,还经常得到奖赏升职,因此不断刺激着一些狂妄自大的冒险之徒。

日本的关东军就是这些对外侵略的急先锋,9.18关东军以不到两万人就敢对驻扎在东北的16.5万东北军发动冒然进攻,一举侵占了中国东三省。

(苏军展示在诺门坎战役中缴获的日军装备)

一次次的冒险总是得到甜头,纵容了关东军骄横和贪欲。但1939年5月到9月的诺门坎战役把蠢蠢欲动加狂妄的关东军打蔫了,这迎头一棒把日本一些头脑过度膨胀的人打醒了,苏联是硬茬,而不是软柿子。想在苏联身上讨便宜,有可能”吃不到葡萄还惹得一身骚”。

再加上美国对日本在亚洲的不断扩张日发不满:比如日军进攻中国的上海、跟德国签订了盟约,这让已经事实上站到扶英抗德的美国十分不满、1941年美日还在谈判中,日本趁法国的沦陷,开始了抢夺法国的亚洲殖民地印度支那。

这些美国眼中的日本恶行,导致了美国对日本扩张的危害性有了新的认识,强烈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并停止扩张,并以限制废钢铁和石油出口对日本进行要挟,迫使日本就范。

1941年7月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迅速做出反应,冻结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包括石油在内禁止向日出口,英国和荷属印尼也跟进宣布了类似措施。同时设立了美国陆军远东司令部,加大对菲律宾防卫建设,以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了军事顾问。这样就迅速形成了与日本相抗衡的美国、英国、中国、荷兰的联合阵线。

对日本这个极度贪婪,只进不出的国家,让它从中国撤军从肚子里吐出中国这块已经下咽的肥肉,当然是可忍孰不可忍。

何况到1941年8月为止,日本石油储备只能维持日本陆军12个月、海军18个月,这一切都倒逼日本要在南下和北上之间尽快做出决策。

(开战之初德国在苏联长驱直入)

1941年6月德国悍然对苏联发动了进攻,一开始,德国打的顺风顺水,这时的日本正谋划趁美英法无暇顾及东南亚时展开南下。因此,这时的希特勒邀请日本北上出兵夹击苏联,对日本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日军北上只耗费却解决不了自已急需的石油和橡胶。

(西柏利亚的恶劣气候和地理环境让任何人都头痛)

日本如果要北上配合德国夹击苏联,还要克服西伯利亚地广人稀,天寒地冻的自然环境。而日本军队机械化程度低,物资保障程度差的这些难题,不是日本一时能解决的。何况苏联一直对日本不敢有丝毫松懈,百万苏联红军在西伯利亚整戈待战,这些因素决定了北上对日本吸引力很小。

(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海军装备精良的代表)

日本海军又一直有在大洋上跟美英海军一决雌雄的念头。如果北上,自认为可堪一战的海军只能在军港里睡大觉,这无疑是对跟陆军一样具备武士道精神,满怀报效天皇之心的海军人员的最大侮辱和难堪。

南下夺取物产丰富的东南亚,在日本已经是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事。狂妄的日本人认为他们是驱离白种殖民主义者,还可笑的认为自己是亚洲人民的解放者,是在做着好事。“大东亚共荣圈”一词,是由时任外相的松冈洋右在1940年8月1日发表的“皇道外交宣言”首次提到。缺少了东南亚这一环,“大东亚共荣圈”这块大饼就去了一大块。由此可见,日本的南下早已经纳入日本的战略走向。

日本海军的高层人员比起哪些只剩下武士道精神的土包子陆军人员,稍微有点远见的人多一些。像山本五十六这样的人,不大认同日本主动去招惹美国。因为他们明白,具备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美国一旦被“刺激”所”唤醒”,不是日本可以承受的。

禁运,这些因素决定了日本不可能坐以待毙。只有先着手谋划打垮美军太平洋舰队,掌握制海权,才能顺利占领东南亚,这之后才能谈保证自己战时油料、橡胶的供给。

(御前会议日本天皇最终拍板南下)

194年11月5日召开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促使犹豫不决的日本天皇最终拍板南下对美宣战,除非在谈判最后一分钟取得外交解决的途径。山本五十六为此制定了突袭美国珍珠港计划,妄想一举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在一年半内完全掌握太平洋的制海权、制空权,逼迫美国坐下来跟日本谈判。

(二战日军突袭珍珠港)

但这只不过是日本的幻想,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对珍珠港的突击变“偷袭”。

这一耻辱唤醒了沉睡中的巨人,美国一旦开动其强大的战争机器,日本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就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