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各个版本的历史传承

《红楼本》的版本历来是个专业的问题,一般人看不懂,在此只简述各版本的传承。

1. 简单点说,在作者手中,《红楼梦》的书名经历了《石头记》---《红楼梦》---《石头记》的过程。

自曹雪芹五次批阅增删之后,《红楼梦》版本分为两条路线:

第一条是手抄本脂本路线:郑藏本《石头记》——梦稿本《红楼梦》(初评)——甲辰本《红楼梦》(二评)——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三评)——庚辰本/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四评)——蒙府本/戚序本《石头记》(五评)。

(注:这里面有些是后期过录本,此不以抄成时间而仅以内容先后排序。作者在作新本时,少量内容也并非完全承袭母本,而是来自于祖本。)

第二条是印刷本程本路线:甲辰本《红楼梦》——程甲本《红楼梦》;

梦稿本《红楼梦》+程甲本《红楼梦》——程乙本《红楼梦》。

2. 具体点说

1)郑藏本《石头记》是所有版本中最古老的,其他版本都共同具有的很多内容,它没有,是原生态版本。那时晴雯的名字都不叫晴雯,而叫檀云。易名为《红楼梦》以及脂砚斋开始初评应该都是在这个版本之后。

2)自1754甲戌年脂砚斋重评,将书名从《红楼梦》改回到《石头记》之后,他一直都用《石头记》之名来修改和抄评,从此与《红楼梦》无涉。

可以这样说,以《石头记》命名的多数为后期版本,而以《红楼梦》命名的则全为早期版本,特点是异文比较多。

3)在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之后,脂砚斋甲戌重评之前,曹雪芹仍然在对《红楼梦》做修改甚至是较大的修改,主要体现在梦稿本上,尤其是梦稿本的后四十回。

但在脂砚斋1754年甲戌重评之后,曹雪芹对《红楼梦》已不闻不问,只剩下脂砚斋一个人在战斗了。如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蔡义江先生所言:”曹雪芹最后十年没有在写,也没有在改《红楼梦》。“

4)梦稿本是目前多数存世版本的祖本。

如,《红楼梦稿》第二十回,李嬷嬷骂袭人一段:

《红楼梦》各个版本的历史传承


梦稿本《红楼梦》:故还说道:我低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原文)
梦稿本《红楼梦》:少不得分辨说:病了,才出汗,蒙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修改文)
甲辰本《红楼梦》:少不得分辨说:病了,才出汗,蒙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
程甲本《红楼梦》:少不得分辨说:病了,才出汗,蒙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
庚辰本《石头记》:少不得分辨说:病了,才出汗,蒙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等语。
戚序本《石头记》:少不得分辨说:病了,才出汗,蒙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等语。
蒙府本《石头记》:少不得分辨说:病了,才出汗,蒙着头,原没看见你老人家等语。

由原文到改文,这种先后顺序是不可逆的。

梦稿本本身是稿本,只带有少量的批语,用括号标出,它的母本应是脂砚斋的初评本。如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

梦稿本: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批:小家气象,不免东张西望),忽见堂屋中柱子上…..
甲辰本: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
程甲本: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
甲戌本: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
庚辰本: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
戚序本: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
蒙府本: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

梦稿本中的“批”字和括号都是原文所带。很明显,该本中的批语转变成了后代版本中的正文。

4. 为何程伟元在1791年印书时选用了较早的版本甲辰本呢?一是,该版本在所有手抄本中最完整。二是,该版本的名字叫《红楼梦》,《红楼梦》比《石头记》有名。明义在1758年诗中提到的是《红楼梦》,永忠提到的是《红楼梦》,袁枚提到的是《红楼梦》,高鹗在1791年的程甲本《红楼梦》序中写道:“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

脂砚斋自1754年”甲戌重评“至1774年”甲午泪笔“,又评了20年《石头记》,这20年算是白忙乎,坊间都不认,坊间认的是早期传抄出去的《红楼梦》。明义还说了一句:”惜其书未传, 世鲜知者“,”惜“字说明,《红楼梦》在1758年的不少年前就传出去了,因为当时没传开而遗憾。

这些早期流传的版本包括舒序本《红楼梦》、卞藏本《红楼梦》、梦稿本的母本《红楼梦》、甲辰本《红楼梦》等等。这些版本都早于1754年的甲戌本。

脂砚斋真是可悲之至,他的批语不但在程伟元高鹗印程甲本时都被全部删除,而且还选用了一个早期的版本。读者也跟着可悲,读了个较早的版本。更可悲的是,胡适先生看重程乙本,因而在1982年以前通行出版的《红楼梦》版本校订都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程乙本的底本更早,回看上文,他的底本是程甲本+梦稿本。

1982年,在冯其庸先生主导之下,《红楼梦》的底本由程乙本改成了庚辰本,这是红学家们的一大贡献,他们看出了哪个版本更好。不过庚辰本并不是作者的最终版本, 最终版本是鲁迅先生所看重和使用的戚序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