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正确吗?

社会角度



放歌声野老梁


尼采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他首先武断地说,人跟树是一样的。人为什么跟树是一样的?不可能一样!

人有大脑,是有思维的,树呢?沒有。人是可以自主运动的,树不能。人能言,树不会。这就是植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人和树的新陈代谢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人与樹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人不需要象树一样,用根往地下去探索水源。也不用去寻求阳光通过樹叶合成养料,供自已生长。

尼采不懂树,也不懂人。只是一个语言上的饒舌者。


相忘fjCh


《生命体在两个方向上的成长》

尼采是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他受到西方世界广泛的追捧。就其所谈的内容而论,形象地用树木的生长和成材描募了人的个体成长与成才,在我们中华文化的许多领域里都有类似的说法,但没有尼采概括得这样简练,这样直接了当。

中国早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是说树木乃至植物的成长与人的成长有类似的规律,只是人的成长更为复杂一些。树木的成长需要根植于土地之上,根充分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营养,滿足植物生长需要,才能保证植株高大挺拔,枝叶插入云霄,茎干粗壮。反过来,处在阳光下的枝叶进行气体交換和结合从根得到的无机盐制造营养物质,从另一个方面促进着植物的生长。土垠和植株上部伸展空间并非同样的事物,不可将它们进行混合归类。土层中的黑暗并不代表植株伸展空间的黑暗,土层的黑暗是一种自然状态,关键是那里需要存储丰富的营养物质,按需要及时提供给树木生长的基础物质。作为人的个体,他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在成长阶段,他必须根植于家庭,享受来自父母的爱的呵护,成长身心;他必须根植于学校,夯实知识基础;他必须根植于简单的社会生活,学会忍耐、处人和做事。在工作阶段,他应当以完成某种社会工作为己任,把成长阶段积累的认知转化为动力,树立工作中的目标追求和创新完善,累积知识、经验和创新成果。学习将是个体生活的永恒内容,但需放到第二位,必须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完善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处理好本职和兼职,眼前和长远的知识技能储备和人事变迁安排。在暮年阶段,要做好生物钟的调整和过渡,排除颓废和自行消亡的观念,用对某些技能的学习和参与建立新的生话平衡,要努力去做对人生、社会和后人有益的事情。

人和树木的成长规律不尽相同,但成长的顺序方向却是一致的,都是从幼年走向成年,再到老年;都是按积累以壮大自身的方式成长起来的。对于树木,用年轮记录当年吸取的营养构筑机体成长的历程;对于人,则用毕业证和文凭记录知识积累的表征性结果。用毛主席当年作的一付对联最能表明树木的成长与人的成长的类似关系:"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在树木的生长中,扎根沃土,充分发挥根系的收集和运输营养的作用,经过多少个跨越四季的积累,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于人的个体,学习和实践,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又有名师指点,挚友倾心帮扶,才能积累知识和技能,最终成长为人才,成就了大业。有的树木始终发不粗、长不大,不能枝叶繁茂,源于根系不发达,没有沃土,扎根不深或根系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有的人难以成材,难成大事,在于他不能深深扎根于知识的海洋和倾心于事业的征程,不能刻苦学习和实践,在国内没有起色,跑到国外去镀金,结果一事无成,最后成了头重脚轻、嘴尖皮厚的模样。

尼采以哲学家的眼光看准了人的成才与树的成材具有某些相似的规律。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兴国志的青年才俊,特别是他们的父母寄望子女成龙成凤,难道不应当从树木成长为入云参天之伟状和历程中吸取某些启示吗?

咸阳人


郑秦云


地底虽然一片漆黑,但它却拥有光明给予不了的养分。要想触摸到光明,要先在黑暗中汲取养分,所以黑暗也不是一无是处。黑暗作为接触光明的过渡条件,也是必要的,存在就有合理性。

尼采站在理性的对立面批判理性。他认为理性之所以受到人们推崇,是因为人们期待它带来幸福与自由,然而实际上,结果却大相径庭。但是理性之所以存在,且被人们接受,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尼采说树和人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就如同他对理性的批判,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幸福所阻,而这种阻力可以认为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磨难。这些磨难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高处的阳光,是因为黑暗本身就如同光明,同样是具有力量的,而力量的源泉来源于我们本身,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根深入黑暗的地底。自身的意志带给我们力量,使我们在黑暗中汲取养分,有能力去寻找光明。尼采反复强调了生命意志的重要性,将这种意志立于理性之上,把重心放在了人本身。

我认为人在追求幸福的途中遭受磨难是正常的事,而这些磨难最终会被个人意志所打败,所以我认同这句话。


念一水



1fafa88


哲学家尼采肯定根据天体宇宙的对称平衡发现讲的呗。


匹夫之责


感觉很有道理,但是又不符合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方向!


社会角度


对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