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的《等待》:只有认清自我,坚守底线才能避免不如意的等待

人生有太多等待,所以我们不得不学会等待,还要学会习惯于一个个不尽如人意的等待。

哈金的《等待》:只有认清自我,坚守底线才能避免不如意的等待

哈金原名金雪飞,一九五六年生于辽宁的一个偏远的小镇里,当过兵,念过大学,二十九岁时漂洋过海去了美国,后来为了获得美国大学的教职,他开始用英语创作小说,后来他的英文长篇小说《等待》,在一九九九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笔会曾这样赞誉哈金:“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

《等待》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故事,故事的开头用简约、精炼的语言介绍了故事的主人公和环境: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鹅庄同妻子淑玉离婚。他们一起跑了好多趟吴家镇法院,但是当法官问淑玉是否愿意离婚时,她总是在最后关头改了主意。年复一年,他们到吴家镇去离婚,每次都拿着同一张结婚证回來。”一直离了17年,这个婚也没离成。

孔林是一位军医,也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九六二年,孔林还是沈阳军医学院的学生时,父母给他定下了这么一门亲事,当时孔林不置可否,默认了,但当他回家成婚时,却发现未婚妻淑玉没文化,显老、还是小脚与他心目中妻子的形象相差甚远。但在当时的农村,他无法退婚只能将就,后来他们唯一的女儿出世了,他们夫妻开始了十七年分居。

哈金的《等待》:只有认清自我,坚守底线才能避免不如意的等待

在那个时代,很多农村人的婚姻都是如此,不咸不淡,平静如水地过着日子。孔林虽不爱淑玉,但淑玉勤劳善良,无怨无悔地照顾他的父母,挑不出毛病,这样的日子,也算平静。打破这一切的是一个叫吴曼娜的女人,吴曼娜是医院的护士,长得漂亮,身材苗条修长,也有文化,她是一个孤儿,从小在孤儿院长大,或许是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面对高大温和,比她年长的孔林,吴曼娜渐渐生出好感,虽然她明知孔林有家室,却自欺欺人,蒙蔽自己,让自己爱上了孔林。

有一段时间,吴曼娜唯一的愿望就是看看淑玉高贵的面孔,当她看到照片中的淑玉时,她噗嗤笑了出来,照片中的淑玉像个老太太,此时,吴曼娜的心理优势一下显现出来,心理的负疚感也减轻了很多。虽是如此,背负上了第三者名号的吴曼娜,却等了十八年,这也是错误选择的代价。

在淑玉和曼娜之间,孔林一直在徘徊,他每年都会乡下去跟淑玉离婚,但一遇到阻碍,他就打退堂鼓,就这样孔林的离婚拖了十七年, 终于在第十八年,根据规定,夫妻双方分居达到十八年可以自动离婚,孔林和淑玉终于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有名无实的婚姻。这时吴曼娜也从二十多岁变成了四十多岁。

孔林和吴曼娜终于结婚了,十八年的等待有了结果,然而这个迟到的婚姻一点也不幸福,原来现实就是这般平凡、庸常、司空见惯,竟不是想象的那样“浪漫”“温馨”“美妙”了。曼娜生下双胞胎,小家庭被繁琐、沉重的家务压得透不过气来,婚前的美好全都化为了泡影。在一次与吴曼娜大吵之后,孔林对自己所等待的爱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事实上,你等了十八年,只是为了等待而等待,你完全可以为了另外一个女人再等十八年。你等了十八年,究竟是为了什么等,我来告诉你真相吧,那个声音说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浑浑噩噩,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牵制。别人推一推,你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你就往后缩。驱动你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你的幻觉、是那些已经融化在你的血液中的官方的规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里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所追求的。

孔林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他这辈子从来没有全身心的爱过一个女人,他永远都是被爱的一方,已到天命之年的他,在感情上却像个孩子,他能够充满激情地爱一个人的本性和能力还没有发育就枯萎了。这时的孔林后悔万分,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面对他选择的这一切。

哈金的《等待》:只有认清自我,坚守底线才能避免不如意的等待

这个故事的结局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孔林去看望淑玉和女儿,看到她们温馨的生活,心生悔意,醉酒后承诺淑玉等吴曼娜死后,再来找她,而淑玉欣然接受。但当孔林清醒后,又反悔了,让淑玉不要再等。故事戛然而止。

孔林的爱情是一场悲剧,这貌似是一个人的悲剧,其实是一群人的悲剧,孔林的心态和选择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做法,是那个时代人性的缩影,

“等到的不是想要的,失去的却是想得到的”。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等待,小时候等待长大,离别等待团聚,失败了等待东山再起,等待不是消极地投向死亡,而是抓紧岁月的希望,让从容镇静的心态引领走向更好的远方。

哈金的《等待》:只有认清自我,坚守底线才能避免不如意的等待

读了这个故事,引发了很多思考,也给我们现代人很多启示:

第一、有花堪折直须折,做事要重在行动

想一万种方法都不如迈开一步效果好,孔林的离婚持续了十八年,他好像每年都去鹅庄跟淑玉离婚,但每次都离不成,回鹅庄后,十二天的假期,有十天他都在享受家庭生活,最后剩两天了才磨蹭说了要离婚的事,外人一反对,这婚肯定离不了。孔林懦弱怕事,但他心里似乎也并不是那么想离婚,这婚当然离不了,坚定的行动决定着事情的成败,我们平时做事的时候也会想的多,做的少,最后十有八九事情成不了。

第二、做人一定要有底线,有原则。

吴曼娜的结局不是她想要的,也许是我们想看到的,她是第三者,在我们眼中是不道德的,应该受到惩罚。她是护士,长得不差,原本可以选择更适合她的人,但她却一定要等孔林,一等十八年,蹉跎了岁月,本以为等来了幸福,却是美梦一场。生活的琐碎让她的丈夫开始厌恶她,甚至恨她。 生活本就是柴米油盐,哪有那么多阳春白雪,吴曼娜选择了一条没有底线、没有原则的道路,换来的可能是更坎坷的人生。

第三、认清自己,坚守初心,做好的自己的事情。

淑玉是一个勤劳善良贤淑的女子,她作为孔林的结发妻子,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小脚农村妇女,从未享受到丈夫的关爱,甚至每年都要承受离婚的折磨。她说不清什么是爱情,只知道孔林是他的男人,她为他的父母养老送终、抚养女儿,对丈夫的安排总是顺从和满足,从无怨言。当文章结尾处,孔林过年回家酒后吐真言,表达了在曼娜死后想带着俩儿子回家的愿望后,淑玉得到了真心的满足。在这段感情里,淑玉始终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孔林是他的天,什么都可以变,这一点永不变,她就是坚守着这个信念,勇敢而温暖地活着。

叔本华说过“人生,真如个摆钟”,我们总在现实和想象中摇摆,有时会认不清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只有不断充实自己,认清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才能勇敢追求,得到自己想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