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戰“疫”】為全民抗疫上一堂法治公開課

法律援助 在你身邊

【同心战“疫”】为全民抗疫上一堂法治公开课

“在疫情暴發後的幾個月裡,與疫情防控有關的信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段時間恰恰也是普法宣傳的良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支振鋒說。

從疫情暴發,到疫情防控,再到復工復產,每個階段都會出現一些平時少見的特殊問題。

封閉村莊、設卡勸返、斷路堵路……疫情防控期間採取的一些防疫措施,是否合法?

生產銷售問題口罩,一些確診或疑似患者故意隱瞞發熱咳嗽等症狀以及真實活動行程等信息……這些大發國難財、危害他人生命健康安全等違法犯罪行為,要受到怎樣的懲罰?

因疫情停產導致買賣合同違約、金融借款逾期被訴……隨著復工復產工作的逐步推進,一些法律糾紛也逐漸多了起來,企業應當如何應對?

為了讓普法工作起到“隨風潛入夜”的效果,進而給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相關部門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庭審直播、發佈典型案例、編輯法律法規文本等方式進行法治宣傳。

“針對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全國各地各部門通過以案釋法等方式進行普法,有利於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為科學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和制度環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莫紀宏說。

將枯燥法條轉化為生動案例

在舉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一些人卻幹起了“趁火打劫”的事情。

或是以暴力、威脅方式阻礙疫情防控工作,或是編造虛假新冠肺炎疫情在網上散佈,或是生產偽劣口罩並假冒他人商標進行銷售,或是在疫情期間哄抬物價……這些已經涉嫌違法犯罪的行為,都出現在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發布的案例中。

疫情暴發後,全國普法辦及時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治工作有關法律知識問答》,針對疫情防控中遇到的不如實報備、違規外出、哄抬物價、造謠傳謠等問題,在媒體上連續發佈多組典型案例,對相關法律知識進行宣傳解讀。

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第一批10個依法懲處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妨害傳染病防治,妨害防疫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甚至殺害防疫人員,冒充防疫人員實施搶劫,編造、故意傳播虛假疫情信息,利用疫情實施詐騙及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等犯罪。

莫紀宏指出,為確保疫情防控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進行,既要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也要加強疫情防控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以案釋法的普法方式,可以將枯燥的法條轉化為生動的案例,更容易被公眾接受,有利於實現司法審判、執法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最大化。

“對於社會公眾來說,要充分認識到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防控疫情的社會責任,應當盡個人最大努力依法參與疫情防控,以形成戰勝疫情的巨大社會力量。除了要緊密配合政府部門開展防控工作之外,還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自覺履行法律義務。”莫紀宏說。

及時發聲糾正粗暴防控措施

由於此次疫情突如其來,疫情防控的工作難以事先籌劃,一些地方採取了封閉村莊、設卡勸返、斷路堵路等粗暴的防疫措施,嚴重侵害了公民合法權益,給疫情防控帶來負面影響。

對於這一行為,相關部門及時表態,不宜採取一律勸返等“硬隔離”措施,必須依法實施疫情防控措施。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多次就疫情防控相關法律問題及時發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鐵偉曾針對各地採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指出,要根據當地疫情發展狀況因應施策、分類指導,不宜採取對外地人員“一律勸返”、對被隔離居民“鎖死家門”等“一刀切”的“硬隔離”措施。這些措施超出必要和限度,影響公民的合法權益和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也通過及時發佈通知、召開新聞發佈會等形式,明確禁止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

2月20日,湖北省孝感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關於文明規範嚴守法律制止妨害疫情防控行為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工作中,因方式簡單粗暴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嚴肅問責。

2月22日,在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陝西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秘書長黃超強調,省委政法委已下發通知,進一步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執法人員依授權、按程序開展工作,防止工作方式簡單粗暴,或違背法律規定濫用職權,嚴禁利用職務之便損害公民合法權益。

“一些地方採取的極端甚至違法的防控措施,事實上已經突破了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的授權範圍。相關部門和一些地方政府的及時表態,有利於儘快糾正這些不合法的行為,同時也增強了一些工作人員與社會公眾的法治觀念,從而做到依法科學有序防控,確保各項防控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進行。”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孫煜華說。

發揮典型案例教育警示作用

當前,我國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近日,最高法、最高檢、司法部等部門通過發佈典型案例的方式,積極進行法治宣傳,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3月18日,司法部律師工作局發佈第二批8個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律師公益法律服務指導案例,主要包括律師化解勞動爭議、房屋租賃、合同履行等。

3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首批10個全國法院服務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復產民商事典型案例,範圍涵蓋了企業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因疫情停產導致的買賣合同違約、金融借款逾期等糾紛類型。

3月2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佈依法嚴懲哄抬物價犯罪典型案例(全國檢察機關依法辦理涉新冠疫情典型案例第七批)。這批案例包括犯罪嫌疑人文某、饒某非法經營案;犯罪嫌疑人曹某非法經營案;被告單位上海市A公司、B公司、C公司,被告人黎某涉嫌非法經營案;被告單位上海市某公司、被告人謝某非法經營案四個案例。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相關部門充分發揮了典型案例的引領示範和教育警示作用,更好服務保障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最高法通過發佈典型案例,可以進一步發揮示範指導作用,統一各級法院辦案理念,引導法官及時解決辦案中的實際問題;最高檢、公安部聯合發佈依法嚴懲哄抬物價犯罪典型案例,傳遞出復工復產必須依法依規、對犯罪行為必須嚴懲的信號;司法部發布的案例,有利於引導廣大律師依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積極為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提供優質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劉俊海說。

給公眾奉獻精彩法治公開課

自疫情暴發以來,全國各地各部門積極創新法治宣傳方式、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助力依法防控疫情和企業復工復產。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與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現場》欄目緊密合作,聯合50多家門戶網站與新媒體平臺,從2月7日起連續舉行了7場“現在開庭”全媒體直播活動,製作了《抗“疫”前線法治報道》系列節目,取得了總觀看量超過1.1億人次的驚人紀錄。

隨著員工返崗、復工復產,生產生活逐漸恢復,因疫情防控而在很多方面被“中止”的社會關係還可能產生更多的法律糾紛,人民司法依然重任在肩。而通過精心編排製作的鮮活節目、全媒體直播的“現在開庭”,為全民抗疫奉獻的生動法治公開課,也將以質樸生動的司法正義,把中國司法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江西省普法辦融合線上線下疫情防控普法宣傳,大力運用普法QQ群、微信群、法治江西公眾號、法宣集錦等新媒體及時推送、轉發疫情防控知識。

雲南省司法廳、省普法辦與雲南廣播電視臺策劃製作了《防控疫情法治同行》《復工復產不放鬆》《法治同行》《防控疫情法治同行第二季》四個公益廣告,在雲南省電視臺及州市電視臺等媒體頻繁播放。

支振鋒說,在疫情防控期間,庭審直播等普法方式,給公眾奉獻了精彩的法治公開課。隨著員工返崗、復工復產,生產生活逐漸恢復,法治宣傳依然重任在肩,各地各部門應當繼續創新普法形式,增強普法效果,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同心战“疫”】为全民抗疫上一堂法治公开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