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改變世界,不能錯過的《物聯網簡史》

物聯網是基於互聯網基礎上的新興事物,目前還很“年輕”,從起步至今不足30年,因此它的發展還處於“青年階段”,那它究竟緣何而起呢?你知道它的發展歷程嗎?這還得從一群懶人開始說起。

1 物聯網的起源

物聯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咖啡壺事件。小小的咖啡壺競然吸引了上百萬人的關注,實現這一壯舉的就是這隻名為“特洛伊”的咖啡壺。

1991年,劍橋大學特洛伊計算機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在工作時,要下兩層樓梯到樓下看咖啡煮好了沒有,但常常空手而歸,這讓工作人員覺得很煩惱。

為了解決這個麻煩,他們編寫了一套程序,並在咖啡壺旁邊安裝了一個便攜式攝像機,鏡頭對準咖啡壺,利用計算機圖像捕捉技術,以3幀/秒的速率傳遞到實驗室的計算機上,以方便工作人員隨時查看咖啡是否煮好,省去了上上下下的麻煩。

這樣,他們就可以隨時瞭解咖啡煮沸情況,咖啡煮好之後再下去拿。

“懶人”改變世界,不能錯過的《物聯網簡史》

1993年,這套簡單的物聯網本地“咖啡觀測”系統又經過其他同事的更新,更是以1幀/秒的速率通過實驗室網站連接到了因特網上。沒想到的是,僅僅為了窺探“咖啡煮好了沒有”,全世界因特網用戶蜂擁而至,近240萬人點擊過這個名噪一時的“咖啡壺”網站。

就網絡數字攝像機而言,確切地說:其市場開發、物聯網技術應用以及日後的種種網絡擴展都是源於這個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特洛伊咖啡壺”。

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電了郵件湧入劍橋大學旅遊辦公室,希望能有機會親眼看看這個神奇的物聯網咖啡壺。具有戲劇效果的是,這隻被全世界偷窺的咖啡壺因為網絡而聞名,最終也通過網絡找到了歸宿。

最後關於這隻物聯網咖啡壺的新聞是:數字世界最著名的咖啡壺日前在eBay拍賣網站以7300美元的價格賣出!時間大約在2001年8月。一個不經意的發明,居然在全世界引起了如此大的轟動。

高登是1991年參與建立這個系統的成員之一,他說:“沒有人確定到底是誰的主意。我們一致認為這是個好想法,於是就把它編到我們的內部系統裡去了。

這就是物聯網最早的雛形。

“懶人”改變世界,不能錯過的《物聯網簡史》

關於物聯網的起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1990年,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校園裡,有一群程序設計師,他們每次敲完代碼後都習慣到樓下的可樂販賣機買上一罐冰可樂,可很多時候只能看著空空的可樂機敗興而回,這令他們十分苦惱。於是他們就把樓下的販賣機連上網絡,寫了段代碼去監視可樂機還有多少可樂,當然還要看看是不是冰的。

雖然“咖啡壺事件”是大家公認的物聯網起源,而“可樂機事件”相對缺少考證。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一群懶人們的一時興起,徹徹底底改變了這個世界,物聯網由此而生。

2 物聯網概念發展

儘管物聯網已經得到實踐,但其概念則來得要晚些。

1995年,微軟帝國的締造者比爾蓋茨,撰寫了一本在當時轟動全球的書—《未來之路》,他在這本書中首次提到了“物聯網”的構想,意即因特網僅僅實現了計算機的聯網,而未實現與萬事萬物的聯網,但迫於當時網絡終端技術的侷限,這一構想無法真正落實。

蓋茨在書中寫道:“雖然現在看來這些預測不太可能實現,甚至有些荒謬,但是我保證這是本嚴肅的書,而決不是戲言。10年後我的觀點將會得到證實。”


“懶人”改變世界,不能錯過的《物聯網簡史》

截取書中的3個預言:

  • 您將會自行選擇收看自己喜歡的節目,而不是等著電視臺為您強制性選擇。
  • 如果您計劃購買一臺冰箱,您將不用再聽那些喋喋不休的推銷員嘮叨,因為電子論壇將會為您提供最為豐富的信息。
  • 您丟失或者失竊的物聯網攝像機將自動向您發送信息,告訴您它現在所處的具體位置,甚至當它已經不在您所在的城市也可以被輕鬆找到。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參與創立了麻省理工學院自動識別中心(Auto-ID Center),在研究RFID時首次提出“萬物皆可通過網絡互聯”,闡明瞭物聯網的基本含義。

早期的物聯網是依託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物流網絡,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的內涵也在變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第一個官方組織對物聯網進行了定義。

報告深入探討了物聯網的技術細節及其對全球商業和個人生活的影響。主要分七個章節,分別介紹瞭如下內容:

  1. 物聯網簡介,探索了物聯網下的關鍵技術遠景,如全域網絡、下一代網絡(NGN)和全域計算。
  2. 可用技術,檢視了那些能夠引導未來物聯網發展的技術,包括無線射頻識別(RFID)、傳感網技術、智能器件、納米技術和小型化技術。
  3. 市場機會,探索了這些技術的市場潛力和抑制市場增長的因素。文章選取了部分行業的新商業模型作為範例,描繪了物聯網如何做到改變產業基石。
  4. 潛在挑戰,思考了阻礙物聯網標準化和廣泛部署的障礙,如日益增長的隱私關注。
  5. 發展中國家的機遇,提出了一些物聯網技術能夠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益處,這些益處將能使這些國家成為先鋒用戶和市場催化劑。
  6. 美好前景,將上述內容融合到一起,總結了在未來十年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會被如何改變。
  7. 新生態系統,總結了物聯網帶來的影響社會發展、人類生活和電信行業的全新生態系統。

此時物聯網的定義和範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範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提出任何時刻、任何地點、任何物體之間的互聯,無所不在的網絡和無所不在計算的發展願景。

3 各國競相佈局物聯網

從1999年 Kevin Ashton的那句“萬物皆可通過網絡互聯”開始,物聯網不斷汲取著各方面的技術來促使自己快速成長。

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懶人”改變世界,不能錯過的《物聯網簡史》

日本

2004年日本總務省(MIC)提出U-Japan計劃,此時的“物聯網”,已經上升為國家信息化戰略,側重的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建立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和應用服務,但也包含了物的網絡建設。

該戰略力求實現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連接,希望將日本建設成一個隨時、隨地、任何物體、任何人均可連接的泛在網絡社會。

韓國

無獨有偶,2004年韓國也推出了目標非常相似的國家信息化戰略U-Korea。以無線傳感網絡為基礎,把韓國的所有資源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智能化,以此促進韓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國家戰略。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到了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華爾街到全世界,從金融界到實體經濟,各國政府都在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

為了促進科技發展,尋找經濟新的增長點,各國政府開始重視下一代的技術規劃,將目光放在了物聯網上。

美國

2009年1月28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當年,美國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重點。

“懶人”改變世界,不能錯過的《物聯網簡史》

2009年2月24日,2009IBM論壇上,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公佈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並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

IBM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並且被普遍連接,形成物聯網。

發佈會上,IBM還提出,如果在基礎建設的執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僅僅能夠在短期內有力的刺激經濟、促進就業,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為中國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基礎設施平臺。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聯網”浪潮之後的又一次科技產業革命。

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計算模式每隔15年發生一次變革。這一判斷像摩爾定律一樣準確,人們把它稱為“十五年週期定律”。1965年前後發生的變革以大型機為標誌,1980年前後以個人計算機的普及為標誌,而1995年前後則發生了互聯網革命。每一次這樣的技術變革都引起企業間、產業間甚至國家間競爭格局的重大動盪和變化。

互聯網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戰略所催熟。20世紀90年代,美國克林頓政府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億-4000億美元,建設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而今天,“智慧地球”戰略被不少美國人認為與當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被他們認為是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

歐盟

2009 年6 月18 日,歐盟委員會向歐盟議會、理事會、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和地區委員會遞交了《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提出要採取措施確保歐洲在建構物聯網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中國

其實,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和開發,只是當時不叫“物聯網”而叫傳感網罷了。

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視察中科院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所時,對於物聯網應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自溫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他各國不可比擬的。


“懶人”改變世界,不能錯過的《物聯網簡史》


隨著各國紛紛出臺物聯網相關政策進行戰略佈局,全球物聯網產業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並且還在加速。如今物聯網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細心觀察你就可以發現它已經無處不在。上至大型控制系統,小到一張門禁卡,都用到了物聯網技術。

得益於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未來幾年內,物聯網設備連接數量將會達數百億。以前曾將一切東西電氣化,現將一切東西感知化,萬物互聯,萬物感知,我們處在一個萬物互聯的好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