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不打曹魏,而打昔日盟友東吳

東漢末年天下分為三個國家——魏蜀吳,而之所以天下三分,正是因為蜀吳聯盟合力對抗曹魏,南北勢力均衡,誰都無法消滅誰。但是奇怪的是,本來蜀吳聯盟是他們對抗曹魏的根本,但是東吳率先攻打荊州,並殺死了蜀漢的的第一大將關羽;隨後劉備舉全國之力伐吳,但可惜兵敗夷陵。劉備稱帝后,為什麼放著篡漢的魏國不打,而偏偏要進攻東吳呢?劉備究竟是為了給關羽報仇?是要為了奪取戰略要地荊州,還是要沉底消滅吳國呢?

強大曹魏

劉備為何不打曹魏,而打昔日盟友東吳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操雖然在漢中之戰中戰敗,但是他在徐州,冀州,荊州等地尚有幾十萬的駐軍,反觀劉備雖然迅速佔領了益州和漢中等地,但是家底太薄,和曹魏還有一定差距,此時劉備最精銳的荊州兵已經沒有了,光靠益州的部隊不足以消滅曹魏。更何況此時曹丕已經篡漢為帝,並且遍佈了九品中正制,深得中原士人的支持,此時不具備伐魏的條件和機會。

“軟弱”的盟友

劉備為何不打曹魏,而打昔日盟友東吳

東吳在世人眼中,是一個文人錦繡之鄉,但軍事方面要弱很多。民間說起三國時期的武將,總是說“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馬五關六張飛”,可見排名靠前的武將沒有一個出自東吳,而東吳的軍隊在孫策在世的時候確實一舉平定江東諸地,但是孫權繼位後,東吳政權的戰略規劃就從進攻改為防守,事實上當時東吳的軍隊實力確實是自保有餘而進攻乏力。所以在劉備眼中,相比強大的曹魏來說,“軟弱”的東吳卻是可以先行消滅的政權,挑柿子要撿軟地捏。

國仇家恨

劉備為何不打曹魏,而打昔日盟友東吳

劉備的兩個兄弟都因東吳而死。關羽進攻樊城的時候,孫權趁荊州空虛,搶機奪取,還殺死了關羽,這對劉備來說更是國仇家恨!關羽是劉備的手足,從劉備起兵開始,關羽就跟隨,一輩子都貢獻給劉備。在徐州戰敗的時候,關羽保護了劉備的家眷;在當陽戰敗的時候,關羽率水軍及時救援了劉備。可以說劉備數次危機的時候都是關羽及時出現,才化險為夷。而隨後張飛的部下又將張飛殺害後投奔了東吳,可以說出於私情,給關羽、張飛報仇,劉備必須要伐吳!

劉備為何不打曹魏,而打昔日盟友東吳

而荊州之地更是諸葛亮在隆中,給劉備規劃的戰略要地,是萬萬不能捨棄的。荊州交通方便、四通發達,而這正是益州欠缺的,在後來諸葛亮在數次北伐的時候,總是說起如果荊州在手中該有多好,可見荊州對劉備集團是否可以北伐成功起著決定作用。所以說不管是為了私情給兄弟報仇,還是為了國恨保證自己國家的領土完整,劉備都必須伐吳。

劉備的心結

劉備為何不打曹魏,而打昔日盟友東吳

劉備的蜀漢政權是由三股勢力組成:自己從中原帶的嫡系部隊,如關羽、張飛等;佔領荊州時期投靠的部隊,如諸葛亮、黃忠、魏延等;佔領益州後得到的人才,如法正、李嚴等。而劉備真正站立起來,成為一方諸侯,就是從荊州開始,所以荊州對劉備不僅僅有戰略要地的作用,還是一個發源地,是劉備的福地。

劉備為何不打曹魏,而打昔日盟友東吳

所以說劉備不管是為了給關羽、張飛報仇,還是為了國家的發展,都把最先進攻目標定為東吳,這個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可以劉備在進攻的時候,過於輕視東吳,小看了陸遜,導致夷陵一把大火把統一天下的機會全部燒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