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國力鼎盛時,為何要修建“哈德良長城”而不是直接統一不列顛島?

冬松雪竹


羅馬最早入侵不列顛是公元前55年(中國西漢宣帝時期),帶隊的元帥是愷撒。起先羅馬軍團勢如破竹,很快就打服了英格蘭南部的凱爾特人。但是由於遇到了風暴,再加上投降的凱爾特人反覆無常,為保守起見,最終愷撒主動撤回了法國。


第二年,愷撒在法國集中了25000人,再次遠征不列顛。這一次與前一次一樣,前期順風順水,後期遇到各種問題,最終愷撒在名義上迫使凱爾特人高層貴族臣服後,又主動撤回了法國。


愷撒回到法國後,他認為不列顛雖小,但卻是個無底洞,在沒有充足的兵力和物資補充的前提下再貿然出征,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佔領。於是愷撒也就自此打斷了繼續征服不列顛的念頭。

約100年後(中國東漢光武帝時期),羅馬帝國的國力空前強大,連地中海也變成了帝國的內海,此時此刻,羅馬具備了調集充足兵力和物資補充徹底征服不列顛的前提,於是在皇帝克勞狄一世的率領下,羅馬軍團第三次踏上了不列顛。

此次出征,羅馬大軍準備充分,帝國皇帝對征服不列顛的信念很足,不列顛島南部的凱爾特人在抵抗了大約二十年後,最終放棄抵抗,現今的英格蘭地區和威爾士地區被正式併入羅馬帝國的版圖內。而不願意臣服的凱爾特人則退到了現如今的蘇格蘭地區。



公元83年(還有一說是84年),羅馬軍團趁熱打鐵,在征服蘇格蘭低地後,繼續北上蘇格蘭高地,深入不列顛島最北部,並在蘇格蘭東北部地區發動格勞庇烏山戰役,以11000兵力將約30000凱爾特人擊潰。

自此,不列顛島的凱爾特人再也無法組織起有規模的抵抗了。



當然,對於格勞庇烏山戰役的戰果,歐洲史學界有異議。不過可以確定的事實是,公元84年那個時間點,蘇格蘭即便未被羅馬徹底征服,但也已是羅馬的囊中之物。只要羅馬帝國捨得掏老本繼續攻擊,凱爾特人必然成不了氣候。

不過這畢竟是理想狀態,一個國家打仗哪能不顧成本呢?蘇格蘭地區物產匱乏,尤其缺少鐵礦等羅馬人迫切需求的戰略物資。並且蘇格蘭地形破碎,可耕種的土地少,大部分地域不僅苦寒,而且還貧瘠(現如今的開發狀況也很一般)羅馬軍團要是不顧成本的出擊,凱爾特人可能沒被打垮,羅馬帝國的財政可能就要被拖垮了。

所以在格勞庇烏山戰役後的數十年間,羅馬軍團也就放棄了積極進攻的策略,放棄了蘇格蘭高地地區,退到了蘇格蘭低地,轉而以修築防禦性堡壘和兵站的策略與凱爾特人進行對峙。

(蘇格蘭高地與蘇格蘭低地示意圖)


對峙了大約三十年後,時間來到公元120年前後。由於帝國的政策進一步收縮,羅馬人對蘇格蘭低地的實際控制在皇帝哈德良登基之後,迎來了短暫的終結。

公元122年,隨著長達117公里的哈德良長城的建成,位於蘇格蘭低地的眾多堡壘和防禦工事被遺棄,羅馬不列顛省的北部疆域一度固定為哈德良長城一線。(幾乎相當於現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分界線)

哈德良死後,他的繼任者安敦尼終止了戰略收縮政策,轉而開始了新一輪北伐蘇格蘭蠻族的戰爭。

公元138年,厄比克斯被任命為新任不列顛總督,第二年,在他的率領下,數萬羅馬士兵越過長城,對蘇格蘭進行征討。(安東尼決定北伐是因為凱爾特人經常越過長城南下襲擾,羅馬人不勝其擾,安東尼遂決定一戰解決問題)

這一戰,斷斷續續打了數年,雖然戰爭的結果不明朗,沒有徹底解決凱爾特人,但羅馬又重新奪回了蘇格蘭低地,並且在該地區又重新駐紮了約16000多名士兵。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羅馬人在哈德良長城以北約一百多公里處又修建了安東尼邊牆。



公元196年(中國東漢獻帝時期),羅馬軍隊在多次嘗試北伐未果後,深感征服蘇格蘭高地的開銷太大,消耗大量軍費而得不到多少實際利益,是個無底洞。於是從這一年開始,羅馬便又逐步往南收縮。安東尼邊牆被廢棄,國境線又回到了哈德良長城。

公元208~210年,凱爾特人又三番四次的越過哈德良長城,襲擾不列顛南部,時任羅馬皇帝塞維魯震怒。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邊患問題,他再度親率大軍征討蘇格蘭,並且他還制定了一個非常誇張的計劃——對當地居民進行種族滅絕,以永絕後患。

眾所周知,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打仗只靠蠻力是不行的,還得動腦子。塞維魯的種族滅絕計劃一出,蘇格蘭的所有凱爾特人都拿起武器跟羅馬人開戰了,以至於羅馬軍團雖然在兵力上佔有優勢,但處處捱打,被凱爾特人的游擊戰打得苦不堪言。最後羅馬軍團損失了約五萬人(有水分),就連皇帝塞維魯在這次征戰中也病死,可謂是賠了士兵又折了皇帝。

此戰後,羅馬被打疼了,因而也就再未大規模向蘇格蘭用兵,而羅馬不列顛省的疆界也在近一百五十年的波動後,被永久固定在了哈德良長城一線,直至了200多年後,西羅馬帝國統治的崩潰。



從以上羅馬征討蘇格蘭的簡敘歷史中可以不難看出,羅馬帝國打不列顛北部的過程與同時期的漢朝打匈奴一樣,都是先以大軍一路平推,橫掃整個塞北,但後來由於經濟方面的問題,被迫收縮。最後又因為幾次不太成功的北伐,只得放棄擴張策略,轉而在蠻夷與文明的交界處修建長城。


Mer86


羅馬修建長城與秦朝修建長城的出發點相同!都是不堪遊牧民族的襲擾,而做出相對有效的防禦手段!



任何的擴張都是基於利益,如遊牧民族寧願冒險,以戰爭的手段,也要侵略富庶的中原,羅馬也如此,全力征服希臘和中東富庶區域!

相對而言,羅馬越海打擊英國,蘇格蘭既沒有財富,又頑強抵禦,在羅馬帝國領土擴張到極限的情況下,羅馬的元老院是不會為此買單!

將有限的軍力,派遣到更富庶的東方,以少量駐軍,扶持本地駐軍維繫穩定,並逐漸達到整合英國的控制!這是羅馬最好的成本控制!



羅馬能夠從一個村落,擴張到整合地中海的帝國,依靠的便是對文化和民族的征服,而非絕對的武力控制!

所以,羅馬會潛移默化推進統治,而不會與蘇格蘭硬拼,基於此種治理理念,羅馬帝國才能延續千年之久!


多臻貴


非不想也,實不能也。如果羅馬能夠踏踏實實的統一不列顛島,它又有什麼理由動用如此巨大的人力(三個正式軍團及部分輔助軍團)和物力(據推測用了約130萬立方米的磚石)去建造一道哈德良長城呢?那是因為有幾個原因導致羅馬不得不如此做,導致羅馬寧願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去建一道牆也要把不列顛島一分為二。


一、哈德良長城以北,被羅馬人稱為野蠻人的北方蘇格蘭部落難以被征服,平而復叛,羅馬人無法徹底征服索性放棄


哈德良長城東起泰恩河口,西至索爾維灣,逶迤於英格蘭北部的綿綿山脈間,將不列顛島攔腰分為兩部分——低地地帶和高地地帶。高地地帶位於不列顛島的北部和西部,是蘇格蘭部落的領地,羅馬人的征服在此處處碰壁,受到了當地人的頑強抵抗,以至於羅馬人哀嘆:北不列顛的異邦人是不可能被制服的。而且高地地帶的土地十分貧瘠,不利於耕種,對於以農業為經濟主體的羅馬人來說就是塊雞肋,與其在這樣一塊苦寒之地上與野蠻人進行拉鋸式廝殺還不如果斷放棄。

二、基於當時羅馬帝國和不列顛的內外形勢,當局者不得不將進攻性戰略調整為防禦型戰略,而城牆是冷兵器時代最好的防禦工事


哈德良即位之際正是羅馬帝國的轉型期,帝國境內危機四伏。在東方,猶太人的起義剛被鎮壓下去,而巴勒斯坦、埃及、昔蘭尼卡的局勢又趨緊張;同時不列顛、毛里塔尼亞、多瑙河下游的戰事不斷;另外,在意大利,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人民都在沉重的稅務和貪官的壓迫下醞釀著反抗。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哈德良果斷調整國家軍事戰略,將進攻性戰略調整為防禦型戰略。

就不列顛來說,修築長城,將羅馬人與野蠻人分隔開來是當下羅馬政府的最優選擇,這是結合當地和當時形勢慎重考慮的結果。建造了哈德良城牆,羅馬人完全可以據城而守,既可以為南方的已佔區創造和平穩定的環境,通過發展當地經濟以彌補戰爭損失和支付大量駐軍的開支;又能在羅馬帝國沒有多餘後備軍團的情況下不增加兵力,以避免因增加不列顛的駐軍而影響羅馬帝國的整體軍事部署和整體利益。因此,加強防禦工事,建造一道進可攻退可守的城牆是當時羅馬人的不二選擇。


三、不列顛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所致


不列顛本就是個島國,其本身存在的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決定了羅馬人的統治不能照搬“大陸模式”,而是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根據不列顛島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統治策略。


就地形地理來看,不列顛島的南部和東部大部分為平原地區,是低地地帶,土地肥沃,氣候溫和,交通便利,文明開化較早;而西部和北部地區則大部分為山地和高原,是高地地帶,土地相對貧瘠,氣候潮溼,交通十分閉塞,是一片文明未開化的野蠻地區。

就人文因素來看,不列顛島南部與東部因為與歐洲大陸距離較近,所以來往比較頻繁,對於羅馬人的統治也能較快適應,低地的上層人士甚至紛紛主動學習羅馬人滔滔不絕的辭令,以穿著羅馬人的衣服為榮;而高地地帶的蘇格蘭部落對於羅馬人則是堅決抵制和反抗。鑑於南北如此迥異的地理和人文差距,在中間建立一座城牆以分隔和區分,也是便於羅馬人的統治。


柚子愛歷史


事實上不論公元122年修築的哈德良長城Vallum Aelium,還是公元154年落成的安多寧長城Vallum Antonini,都不具備邊界的性質,羅馬駐軍和行政當局經常深入長城以北索取賦稅,討伐不馴服的部落,這個和中國古代雖然修了長城,但同樣在關外用兵、屯田和設置郡縣是同樣的道理。

英倫三島雖然不大,但因為地理、洋流等關係,民族構成和由來十分複雜,幾千年的歷史幾乎就是一個外來航海民族不斷登陸、定居和鳩佔鵲巢的歷史。儘管在羅馬人看來,英倫三島上的居民都是“蠻族”,但相對而言,南方的盎格魯-薩克遜人顯然更樂意、更容易被“羅馬化”,而北方蘇格蘭地區的部落,大多是從日德蘭半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航海而來的北歐“蠻族”,和羅馬人格格不入,且酷愛南下劫掠(尤其是喜歡偷牛),在這種情況下,以擴張和顯示羅馬“四至”為使命的哈德良皇帝希望建立一道醒目的邊牆,用於防範北方“不馴服蠻族”南下“小偷小摸”,同時藉此彰顯“文明”和“野蠻”的界限,突出羅馬帝國的“高大形象”,就成為一種需要。

此外,英倫南部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在農耕民族羅馬人看來是“善地”,北部人煙稀少,地形複雜,是羅馬人心目中的“窮山惡水”,千做萬做,賠本買賣羅馬人可不會做。

正因如此,哈德良長城並不高大(設計高5-6米,寬三米,但實際上大多數地方只有3米來高),也不像中國長城那樣專門選擇險要之處修建各種關卡城寨,而是近乎一線拉開,並且將朝北的外牆刷得銀光閃閃,目的正是“炫耀國威”。值得一提的是,哈德良是個酷愛到處修牆的羅馬皇帝,但他在其它地方(如日耳曼地區)修的邊牆,是一個個軍事要塞,以及連接這些要塞的木柵欄,這種工事看上去更寒磣簡陋,但作為軍事設施反倒是更合格、更實用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凸顯了哈德良長城的“形象工程”、“文化工程”特質——不是別處不需要如此,一來,在日耳曼等地區,軍事需要大於文化需要,邊牆要更適合打仗,而在英倫其實並沒有太大軍事需要(並沒有什麼戰役發生在兩長城附近),主要功能就是“防賊”兼“炫耀文明”,二來,日耳曼等地區防線漫長,即便搞粉刷工程也實在太浩繁,而英國是個島,遠看英倫黑呼呼,上邊尖來下邊粗,有朝一日倒過來——不不,我是說在英倫北部修個牆,長度是有限的,這樣的面子工程,“我堂堂大羅馬”還是弄得起的。


李厚何


從緯度來看,英國位於北緯50°-58°之間,哈德良長城位於英國中北部,大致在北緯54°-55°。這一緯度放在我國是在哪呢?

漠河,沒錯就是我國現在的最北端漠河,北緯53.5°。

西歐有北大西洋暖流,溫度比我國東北要高得多,但如此高的緯度在古代顯然是不適合農耕文明生存的,日照太少。

也就是說,在古代農耕文明的發展是有界限的,並非可以無限擴張。

羅馬帝國在北方的防禦體系不僅僅是哈德良長城,還有安敦尼長城、日耳曼長城(德國長城),三者共同組成了古羅馬的長城體系。

這一點,與秦漢時期的中國修築長城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防禦遊牧民族,並將農耕文明與遊牧世界隔離開來。

我國秦漢時期的北方是匈奴、鮮卑、烏桓,而羅馬帝國的北方則是三大蠻族——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

日耳曼長城防禦的就是日耳曼人,而哈德良長城和安敦尼長城防禦的就是凱爾特人。

英國的凱爾特人便是後來的蘇格蘭人,而哈德良長城以南後來在羅馬衰落之後被屬於日耳曼人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佔領,這便是英格蘭人,於是便有了英格蘭和蘇格蘭之爭,直至今日。


心向青山


說起長城,可能很多小夥伴們第一反應就是咱們中國的萬里長城了,但是長城可不僅僅只有中國才有,在地球另一邊的英國也同樣擁有著長城,這個長城就是修建於古羅馬哈德良皇帝統治時期的哈德良長城。哈德良長城修建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禦來自不列顛北方的凱爾特蠻族。不過在那個時候不僅僅只是不列顛島上有長城,同時在歐洲大陸上也有長達數千公里的長城,主要分佈在英國、德國至黑海、紅海,經北非至大西洋的廣闊邊界上。

古羅馬長城和中國長城的區別就是時斷時續,但是在長城的構造上、軍事功能上都是可媲美的。其中最著名的、今天還能看到遺址的就是位於蘇格蘭與英格蘭交界的“哈德良長城”。 隨著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大陸的龐大勢力,以羅馬步兵方陣軍團為作戰核心的羅馬軍隊越來越難以應付層出不窮的蠻族入侵,畢競蠻族入侵的時間、路線都不固定,羅馬軍隊機動力不足難以防禦,因此開始修築大規模防禦工事。在羅馬人看來,長城以內是受羅馬帝國教化的“文明人”,長城以外是血腥殘暴的“野蠻人”

公元122年,羅馬帝國一代雄主、五賢帝之- -的普布利烏斯.埃利烏斯.哈德良巡視不列顛島,為了保衛羅馬帝國控制下的英格蘭領土,防禦北方皮克特人的攻擊,決定修築一條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禦工事,以皇帝哈德良的名字命名。 “哈德良長城”修築時間耗時6年,全長117公里,西起愛爾蘭海,東到北海,把英格蘭和蘇格蘭分隔開來;“哈德良長城”的城牆高約4.5米,底部寬約2.5-3米,頂部寬約2.1米,在城牆上還設有木柵;在城牆南北兩側還有壕溝,北側壕溝寬8米,深4米,南側壕溝寬2米,深3米。另外羅馬帝國還圍繞“哈德良長城”建造了龐大的防禦體系。

在“哈德良長城”北面每隔約1500米修建有一座能容納60人的裡堡,在兩座裡堡之間修築兩座塔樓作為哨所使用,-.旦發現敵情就以火光為信號,軍隊就會集結待命準備作戰。在“哈德良長城”城牆南面每隔8000米就建有一座要塞或堡壘,一共16座,裡面有指揮部、營房、糧倉、醫院、甚至廟宇等功能性建築,是“哈德良長城"防禦的核心節點。. 在“哈德良長城”上長期駐紮著一萬多軍隊, 這些人徵召於帝國各地,獨立編制屬於常備野戰部隊,戰鬥力強悍;在“哈德良長城”南部還有3個羅馬軍團幾萬兵力存在,可以說是完美的保護了羅馬帝國的領土。

但是再宏偉的防禦工事、再強大的軍隊也抵擋不住羅馬帝國內部的崩潰。隨著羅馬帝國內部的腐敗、內鬥不休,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無力支撐不列顛島的防禦,於383年 主動棄守“哈德良長城”,放棄英格蘭的領土。曾經雄偉的“哈德良長城”只能在風雨中慢慢損毀,就如步入死亡的羅馬帝國一-樣。


饕餮貼


不列顛的北部也就是後來的蘇格蘭地區基本都是山地了。那個地方並不方便發展農業,這導致蘇格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非常尷尬。沒有先進的農業蘇格蘭土地能承載的人口比較有限,同時對定居也不是那麼必需。所以後世一般蘇格蘭都叫英格蘭吊打,但能夠征服卻很難有效統治。羅馬帝國時期的蘇格蘭更是如此。雖然能打過但軍隊開進了山地也找不到人去統治。還要無休止的面對山地部族的騷擾偷襲。屬於沒有統治收益但需要高昂統治成本的地方。


跬步求索


那為什麼要修長城不直接把匈奴佔領了呢?為什麼美國不把墨西哥佔了還要修牆呢?因為這些地方相比於自己的地盤差多了,窮山惡水刁民多,花錢費力沒好處,所以佔了不僅沒好處還是負擔,只能無奈修牆了。


過河卒7900


歷史上任何帝國的擴張都是有頂點和上限的,領土有時候也並非越多越好,穩固的統治好現領土再繼續擴張才是明智之舉。哈德良被稱為五賢帝之一,他繼位後就停止了向東擴張的戰爭。在他統治期間防守策略是重點,這也有利於帝國統治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