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鹹平:銀行股市盈率低因擔憂系統性風險。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中國的商業銀行具有幾個特點:一是吸金能力超強,國內最賺錢的企業中,工行、建行、農行、中行穩居前四,一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年利潤要是達不到400億元那就是嚴重失常;二是職工收入高,根據最新公佈的上市公司年報,我們可以發現銀行業人均薪酬達30萬元,更有浙商、招商、平安三家銀行的人均薪酬超過50萬元,遠超其他行業;三是銀行股市盈率非常低,主流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很少超過6,甚至還有幾家上銀行的市盈率低於5,相當於不需要5年,銀行的淨利潤累積就可以覆蓋市值,就算按銀行30%的平均分配利潤計算,購買的股票可以在16年左右靠分紅回本。


郎鹹平:銀行股市盈率低因擔憂系統性風險。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我們來看看截至2020年4月17日主要上市銀行股價及市盈率數據:

郎鹹平:銀行股市盈率低因擔憂系統性風險。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工商銀行的市值最高,達到了18355億元,光大銀行的市值最低,為1895億元,從市盈率指標來看,招商銀行、郵儲銀行的市盈率最高,分別達到了8.92、7.51,巧合的是這兩家銀行的零售業務都非常強,民生銀行和交通銀行的市盈率最低,分別只有4.71、4.99,這兩家銀行的零售業務也恰巧比較弱。

對於銀行股票的低市盈率,很多人都在想各種辦法來解釋,畢竟銀行的盈利能力實在太強了,此外還能年年保持利潤增長,在A股上市公司中,銀行的業績是獨一份的存在,郎鹹平曾經在一檔節目中直接將我國上市銀行的市盈率較低問題直接歸咎於市場擔憂系統性風險。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郎鹹平:銀行股市盈率低因擔憂系統性風險。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說到系統性風險,無疑是說我國經濟突然失速,導致銀行出現大量壞賬,要解釋是否因擔憂系統性風險的原因促使銀行股保持低市盈率的問題,就要對比發達國家的銀行股市盈率,我們看看中美主要銀行市盈率對比:


郎鹹平:銀行股市盈率低因擔憂系統性風險。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從美國的四大行和中國的四大行對比,我們發現美國的四大行市盈率比中國四大行的市盈率高出1倍有餘,但是很顯然美國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遠遠大於中國,不管是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前景,經濟指標顯示中國的發展空間遠遠高於美國,要論風險承受能力,中國經濟也要強於美國,所以說系統性風險的擔憂並不是上市銀行市盈率低的原因。


郎鹹平:銀行股市盈率低因擔憂系統性風險。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中國的上市銀行股市盈率普遍偏低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銀行股的盤子太大,中國12家國有銀行和全國股份制銀行的總市值接近9萬元,如此大的市值,很難炒高股價,銀行股的市值無疑佔據A股各行業的總市值的最大比例,美國的銀行股票市值也很高,但是相對於科技股而言市值不算高,類似谷歌、蘋果、微軟的市值均超過1萬億美元,相對而言,我國上市銀行股很難得到充足的資金來刺激股票上漲。


郎鹹平:銀行股市盈率低因擔憂系統性風險。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第二、我國百姓資產配置集中在房地產,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家庭的房產價值佔總資產的比重超過77%,儘管我國擁有近2億股票投資者,其中的大部分並不持股,百姓的資產大多被房產擠壓,沒有太多的閒餘資金炒股,缺乏資金的推動,難以推高股價,這也是上證指數近十年漲幅遠遠落後歐美國家的主要原因。

第三、個人股票投資者佔比太高,在我國近2億股票投資者中,其中99.7%為個人投資者,他們資金量較小,偏向於市值小、波動大的小盤股,不願意購買銀行藍籌股,這也使得銀行股價格難以上漲。


郎鹹平:銀行股市盈率低因擔憂系統性風險。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第四、上市銀行的利潤增速非常低,沒有利潤增長點,這一點是銀行股市盈率普遍較低的核心原因,我國的銀行盈利模式很單一,主要集中在存款息差,投資者已經習慣了銀行的高利潤、低增長,市場對於銀行股很難有較大的期盼,以工商銀行為例,近五年的淨利潤增速分別是7.6%、0.5%、3%、5.11%、4.89%,可以看到近五年的淨利增速都保持在個位數,甚至很難超過5%,銀行利潤的穩定既是優點又是缺點,投資者炒股看的是預期,可是對銀行股的預期就是年年保持小幅利潤增長,不像科技企業,有可能因為突然的技術突破實現瘋狂逆襲。

其實,有特色的銀行,其股票市盈率還是表現較好的,比如招商銀行、郵儲銀行,穩居大型銀行市盈率前二名,靠的就是零售銀行方面的優勢,投資者對銀行的普遍看法的零售板塊才是未來各銀行的主要戰場和利潤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