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注:本文有劇透)


面對沒有盡頭的街道與城市,面對戰爭與虛無,面對人們在廢墟上重建家園,但一切暴力與毀滅還沒有終止的城市世界,1900似乎只想守著自己有盡頭的88個琴鍵,在他可以控制的海上世界,搖擺顛簸,流浪不歇。


遊輪似在滿足有一定經濟地位的人——也許是臉上塗滿鉛粉的貴婦人、逃票的燕尾服小哥、和一切來自於城市的旅行者和對大海、對美國有所渴望的人們。他們汲汲營營在郵輪上做一場夢,再在看到自由女神像時大喊“American”,但最後看到紐約滿目林立的灰色高樓時,卻又都緘默不語。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他們熙攘下船,投入煙靄與高樓,船上承載了他們對遠方的夢,但也只是在船上做的一場夢,美國與他們的來處並無不同,大海只是沿途匆匆而過的風景。


但我相信他們是幸福的,他們仍有溫暖與熱望。因瘧疾而死去五個孩子的父親,下船後依舊可以在城市的某個角落,等待小女兒回來。


可1900不同。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在世人眼裡,他根本就不存在。沒有一個城市、教區、醫院、監獄、或是棒球隊,曾出現過他的名字。他沒有國籍,連出生日期都沒有,也沒有家人。”


他天生孤獨,與這個世界沒有半分聯繫與羈絆,“媽媽”二字對於他而言,只是馬的名字。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幸而1900,有他的大海與音樂。在音樂裡的他,驕傲而自由得像個王子。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他也曾幻想過陸地上的世界——新奧爾良的三月,倫敦市中心、一座巨大火山的邊緣、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他也曾有對凡塵的慾望,為一個女人心動,願意為她嘗試新的生活,接觸“外面的世界”。


“你會上岸,娶妻生子,我會去看望你,你的屋子裡生著爐火,你的妻子為你生孩子,煮飯。”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可當他下定決心一步步走下船的時候,站在舷梯上,看到灰色的城市,再回望遊輪與大海,他在那一刻或許是想起了,那個失去五個孩子的爸爸。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那個爸爸一直以為他的地就是他的全部,直到他的太太離他而去,五個孩子都得了瘧疾死去,當他決定為了唯一存活的小女兒改變生活的時候,當他看到大海的時候,他告訴1900,大海的聲音是他這一生中聽到過的最美好的聲音,他說:“你一旦聽過,就會明白自己的生命該如何度過,人生是無限的,你明白嗎?”


但大海卻永遠不能屬於他,自由與海也不過是城市裡的人瀕臨崩潰時的一絲慰藉,他們以為的吶喊,都只是他們的哭聲而已。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海,而1900的大海是音樂,是鋼琴,他沒辦法離開他生而僅有的這一切。


1900便這樣,放棄了所謂的“遠大前程”。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阻止了我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


“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裡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之後,戰爭爆發了,人們在廢墟上營生,找尋著新的意義。但戰爭使經濟凋敝,再也無法湊齊一個遊輪的遊客了。於是,這艘承載了1900一生的船即將被炸燬。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在那個滿目瘡痍、戰火不斷的20世紀,城市之外,再無大海。


1900再一次選擇“不下船”,自此結束漂泊,沉入了他的海底,就像20世紀在城市中靜靜沉睡著的、壓抑著的所有赤子之心。


那燦爛的爆炸震人心魂。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1900或許代表著那個慌亂、虛無的20世紀僅存的純淨與希望,安靜沉入了海底。


爆炸聲巨大,卻又無人知曉;他本熠熠生輝,卻似沒有存在過,只留下一張破碎的、記載他在世間唯一的溫暖羈絆的唱片。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曲終人散,這個不可扭轉的結局,悲壯又充滿詩意,迴盪在光陰裡,令人久久無法平抑。


一直以來,如1900一般孤獨的人,可能並不在少數,生在此世,卻與世界脫節而疏離。


儘管如此,在那個時代,這樣的堅持或許依舊太不現實,人們更崇尚看似“腳踏實地”的生活,在人海中沉浮,在無限的世界裡掙扎。而放到現在,1900這樣的人更是被指“懦弱”,被形容為“心胸狹窄到只容得下一艘船”,而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這種“終極自由”呢?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王國維先生為中華文化日漸衰微、為他的精神家園破敗於世變,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沉於昆明湖,遺書只有十二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柏拉圖的《會飲》中,阿里斯托芬笑著講了一個悲壯的故事——人類是被切成兩半的,對愛與理想的追求是徒勞的,人類永遠靈魂搖晃、永遠孤獨。


多年後再刷《海上鋼琴師》,你能理解1900了嗎?


我們都是生活於城市中的眾生,我們雖不是鋼琴師,但我們是小號手,我們都曾是演奏者。


如果說,《海上鋼琴師》能夠帶給我感動之餘的什麼,那就是《1900’s theme》的悲壯曲調,會在我心中偶爾迴響,讓我在面對殘酷現實時,永遠不要賣掉自己的小號,讓我想起有一些最初的夢想在海底靜靜沉睡,讓我能在日常生活裡永遠有所堅持,在擁擠的城市裡,心中永存一片大海,在滔滔洪流中,不棄赤子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