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最不该忘记一个人

谷雨,最不该忘记一个人

谷雨,最不该忘记一个人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


  意思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在数千年农耕桑织社会,清明、谷雨期间,正是庄稼人最繁忙的时节。


  谷雨,最不该忘记一个人


  “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


  但很多人不知道,谷雨还是一个祭日。并且,谷雨所祭之人,每一位华人都应该铭记。


  “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陕西白水县,历来有谷雨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


  仓颉是谁?为何要祭他?这还得从仓颉造字的故事说起。


  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痛苦日子。当时,人们交流只能用手语,记事只能用绳结记录数字,或在骨片上刻些奇形怪状的“鬼画符”。


  所有关于愤怒、喜悦、爱慕的情绪,只能用手势比划。所以,经常会出现几个人在一起张牙舞爪,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


  遇到理解能力差的人,还要反复做手势比划。原始人本来性情急躁易怒,所以经常比着比着就打起来了。

谷雨,最不该忘记一个人

谷雨,最不该忘记一个人

  你一木棍,他一石锥,暴力死亡事件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生育率低,死亡率高,部落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这让部落首领们头疼不已。


  就这样,到黄帝时代,出了一个叫仓颉的人。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陕西省白水县人,相传为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


  他胸怀大志,从小就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文字的苦难。当然,当时的他还不知道“文字”是何物,也不知道他后来创造的这种由线条组成的图案被称为“文字”。


  他只是想创造一种简单易行的表现形式,来记录表达生活中的事物、情感。


  为实现这一梦想,他辞官外出,遍访九州,最后回到家乡白水县,独自住在史官乡一个偏僻的山沟,整日冥思苦想。


  过了很久,他终于从“兽蹄鸟迹”之中,捉摸出一套方便适用的交流手段,从而发明了文字。


  自从文字发明后,人类的技术可以传承了,交流更顺畅了,社会上的暴力事件急剧下降,社会也更和谐了,社会由此进入文明时代。


  天下太平,玉帝大受感动,决定重奖发明文字的仓颉。奖啥呢?


  一天晚上,仓颉正在甜睡,忽听有人喊:“仓颉,快来领奖。”仓颉迷迷糊糊地挣开眼睛,却见满屋子熠熠生辉。


  他急忙坐起来四下张望,就见地上立着一个金人。哪儿来的金人?


  正想着,东邻西舍的公鸡呜呜啼叫,不一会天就亮了,金人仍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


  他想起梦中听见的喊声,明白了这金人是天上神仙给自己的奖品。但老实人仓颉又一想,自己只做了应该做的事,不配受这样的奖励。


  于是,他朝空三拜,算是对神灵的感谢。第二天,他叫来部落的年轻小伙,连抬带推地把金人送到黄帝宫中。


  黄帝问起金人来历,他只说偶然捡的,并说这是天下之物,理应为天下人共用,自己偶然捡得,不敢占为私有,特来晋献。


  黄帝深知他人格高尚,推辞一番,就笑着收受了。

谷雨,最不该忘记一个人

谷雨,最不该忘记一个人

  这事马上被玉帝知道了。一天晚上,仓颉正在酣睡,梦中又听到有人说:“仓颉,玉帝给你奖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


  仓颉在梦中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那人又说:“好,我去报告玉帝让他把金人收回去,给你送些谷子。”


  第二天,天上就哗哗地下起谷粒来。后来,黄帝便把下谷子雨这天做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


  没过几天,正当黄帝和群臣观赏金人时,突然飞来一道霞光,金人也不见了。黄帝心里非常难受,却弄不清金人哪儿去了,便派人去给仓颉报讯。仓颉听到消息,当然啥也没说。


  这就是有关谷雨来历的传说。


  仓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劳动者的创造者的象征。


  谷雨祭祀仓颉起于何时无人考证,但祭祀历经数千年,已约定成俗。在陕西白水史官乡每年谷雨都要举办仓颉庙会,并于谷雨这天公祭或民祭仓颉。


  民国九年谷雨节,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佑任,在参加仓颉祭祀活动时,曾挥毫题下了“文化之祖”的牌匾。


  民国二十二年,国民党将军朱庆澜在参加谷雨祭祀并视察黄龙山垦荒后,捐资修缮了仓颉墓,并亲书“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的名联。


  现在每年的谷雨节,当地依然会举行相关的祭祀活动。


  但是,“谷雨祭仓颉”,不应只局限于一省一地,而是应该让更多的人去知晓、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