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外交部吗?

针对外交事务妙语频出,代表国家对外慷慨激昂,纵横捭阖、挥斥方遒,频频曝光在国人面前,随着新中国的日益强大,外交官这一职业也逐渐为众人所知,成为人人都敬仰的一个职业。

弱国无外交,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外交部吗?

2000年血泪史,中国的兴衰与之息息相关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

外交部发言人是外交部设立的新闻发言人,是以外交部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人员,隶属于外交部新闻司。

大多数人对“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印象深刻,这句话出自民国时期的翻译官兼外交官陆征祥,1945年曾有中国记者至比国采访陆征祥,据报导陆征祥曾对未来国情提出简短而著名之警语:“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外交,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外交部吗?

2000年血泪史,中国的兴衰与之息息相关

陆征祥,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和总理

陆征祥,曾当过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和总理,在袁世凯的逼迫下,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由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在当时特定的中国处于积贫积弱,面对帝国主义欺压情况下对于“弱国无外交”有更深的体会,才会以此警示国人。

中国最早设立准确的现代外交概念的部门,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才正式设立的,名字由以往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弱国无外交,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外交部吗?

2000年血泪史,中国的兴衰与之息息相关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

理藩院: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于中国鸦片战争前恢弘的历史发展与富足的经济,周边国家均属于较为落后国家,无论经济、文化还是军事等均远远落后于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故给外国起名为“番邦”这一颇具蔑视的名字。

在西方国家未用坚炮利舰打开我国门的情况下,腐败的清王朝还在“泱泱大国”的美梦之中,对于国际事务也仅仅是处理周边国家的关系而已,故而理藩院在当时情况下可勉强维持。

弱国无外交,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外交部吗?

2000年血泪史,中国的兴衰与之息息相关

乾隆帝接见英国使臣

鸦片战争后,世界列强纷纷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逐渐频繁,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但西方列强为控制清政府,不愿意以“蛮夷”的身份同带有封建社会衙门习气的清政府的外交机构“理藩院”打交道,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

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奕訢再上《统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有效地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1861年1月20日得到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更名外务部,自此中国才有了现代外交概念的部门。

弱国无外交,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外交部吗?

2000年血泪史,中国的兴衰与之息息相关

外务部文件

万万没想到,现代意义的外交部是在西方列强的炮火蹂躏下成立的。

虽然外交部的概念直到清朝末年才出现,但中国历朝历代均有处理外国事务的官员或部门的存在,最早可追述至秦朝时期。

典客和典属国:秦置,为九卿之一,汉初沿设。掌管王朝对属国之交往等事务。

大鸿胪,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大鸿胪。成帝时,将典属国所辖职务并入。属官有行人、译官及郡邸长丞等。因所辖诸王入朝、郡国上计、封拜诸侯及属国首领等,多与礼仪有关,后遂变为赞襄礼乐之官,王莽改为典乐。东汉官名称大鸿胪卿。

清代前期,既保留了传统的鸿胪寺建制,又设立理藩院、会同四译馆管理外交事务

清代后期,先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具体负责外交事务,鸿胪寺与理藩院的外交职能相应转向国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