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靖康之難,亡了北宋 歷史證明江山不是談出來的!

鮮為人知的靖康之難,亡了北宋 歷史證明江山不是談出來的!

俘虜的宋徽宗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 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經歷了短短100年時間。而亡國的原因很久以來,都由王安石一個人揹負著。直到近代,對王安石的評價才有了轉變。

1127年1月9日,因為郭京作祟,完顏宗望、完顏宗翰與諸將破城。在攻下開封外城後,金軍將帥並未立即攻城,只是佔領外城四壁,並假惺惺地宣佈議和退兵。宋欽宗居然信以為真,命何慄和齊王趙栩到金營求和。宗翰說:"自古就有南北之分,今之所議,在割地而已。"又"請求"太上皇到金營談判。宋徽宗不敢去,宋欽宗不得已,以太上皇受驚過度、痼疾纏身為由,由自己代為前往。

閏十一月三十日黎明,宋欽宗率大臣多人前往金營,這恰恰中了金人的圈套。宋欽宗到金營後,金軍統帥卻不與他相見,只是派人索要降表。宋欽宗不敢違背,慌忙令人寫降表獻上。而金人卻不滿意,並命令須用四六對偶句寫降表。宋欽宗迫於無奈,說事已至此,其他就不必計較了。大臣孫覿反覆斟酌,改易四遍,方才令金人滿意。降表大意不過就是向金俯首稱臣,乞求寬恕,極盡奴顏婢膝之態。呈上降表後,金人又提出要太上皇前來,宋欽宗苦苦懇求,金人方才不再堅持。接著,金人在齋宮裡向北設香案,令宋朝君臣面北而拜,以盡臣禮,宣讀降表。當時風雪交加,宋欽宗君臣受此凌辱,皆暗自垂淚。投降儀式進行完畢,金人心滿意足,便放宋欽宗返回。

鮮為人知的靖康之難,亡了北宋 歷史證明江山不是談出來的!

靖康之難

南宋以後人們對靖康之難進行了深刻的總結,並且基本認定其禍首就是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

明朝內閣首輔大學士葉向高的《宋論》指出:人臣爭勝是最大的禍害,會擾亂正常的綱紀,製造不和諧因素。而小人和君子是自然存在的正常現象,善政的關鍵不在於消滅小人,而在於避免小人當權,不給小人爭權奪利的空間。然而熙寧變法造就的新舊黨爭卻為"君子"和"小人"的爭奪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尤其可怕的是新舊兩黨輪流執政。

由於王安石的變法,使得北宋的朝政內訌不斷,小人和君子爭鬥實在太激烈,把朝政混亂到了極點,產生了極大的內耗,將原有的良好行政風氣滌盪一空,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貫等人沆瀣一氣的決策層。正是這個近乎於弱智的決策層做出了滅遼這個完全弱智的決策,導致了靖康之難。

靖康年間,金軍背盟入侵時宋人就已經認識到了熙寧變法的危害,削除了給王安石的很多稱號,把他從孔廟中請出來(注:自己把自己奉入孔廟,王安石也算是古往今來第一人)。南宋更是掀起了一股聲討王安石的大潮,南宋文人羅大經,寫了一本著名的文學史料著作,叫《鶴林玉露》。評價王安石變法說"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明朝人也經常總結宋朝敗亡的經驗,絕大多數把王安石定為罪魁禍首。 明末王夫之認為:王安石是北宋亡國的第一罪人,靖康之恥的肇始者正是王安石。

鮮為人知的靖康之難,亡了北宋 歷史證明江山不是談出來的!

岳飛(劇照)

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怒髮衝冠》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鮮為人知的靖康之難,亡了北宋 歷史證明江山不是談出來的!

著名作家陸亦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