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將列傳


五虎上將列傳

五虎上將指東漢末三國時期,跟隨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戰將。分別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陳壽最早作《三國志》時,將五人並列合為一傳,也並未提出五虎上將的概念,而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將,並在文學作品、歷史書籍、個人作品集都有不同程度的記錄,在民間更是以藝術的形式被廣為流傳,隨著時代的發展,五人的人物順序也出現各種版本的改變。清乾隆皇帝主持修訂的《四庫全書》也將五虎收錄。

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人,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劉備稱漢中王后,關羽率軍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一度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劉禪時期追諡關羽為壯繆侯。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崇為“武聖”。

五虎上將列傳

《三國志·費詩傳》:先主為漢中王,遣使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從這裡可以看出關羽對於黃忠受封“後將軍”的意見很明顯,可演義中的關羽戰長沙時對黃忠還是非常有義氣,現在怎麼這麼看不起黃忠了,還是明著看不起。

諸葛亮曾勸說劉備,黃忠名望不能跟關羽、張飛等人並列。黃忠在益州的戰功,馬超、張飛看見還能理解,但關羽卻是遠在荊州,恐怕會對此不滿。但最後劉備還是堅持封他為“後將軍”,黃忠與關張等人齊位並列,賜爵關內侯。最後經過開導,雲長大悟,乃垂淚而拜曰:“愚之不明,非足下見教,幾誤大事。”即時受印。

張飛(?-221)字益德,幽州涿郡人,早期和關羽一起追隨劉備左右。劉備長坂坡敗退,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據水斷橋,曹軍沒人敢逼近;與諸葛亮、趙雲掃蕩西川時,於江州義釋嚴顏;漢中之戰時又於宕渠擊敗張郃,對蜀漢貢獻極大,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後被範疆、張達刺殺。劉禪時代追諡為“桓侯”。

五虎上將列傳

據明代卓爾昌《畫髓元詮》記載,張飛不但喜歡畫美人,書法上更是擅長草書。《丹鉛總錄》中記載,涪陵有刁斗銘,上面的銘文就是張飛所寫。而張飛所佩戴的刀以及立馬銘上的字,也都是張飛所銘刻。元代畫家吳鎮曾作詩對張飛的書法進行了高度評價,說魏國的鐘繇、吳國的皇象在書法上的造詣恐怕都難及張飛。據傳,張飛還會作詩賦,他遊真多山時,有感而發,寫下了《真多山遊記》。

但是,《三國志》中提及蜀人善書畫者,僅諸葛瞻。之後明初之各類書畫著錄,其重要而見諸《四庫全書》者,如《採古來能書人名》、《書品》、《文字志》、《書斷》、《述書賦》、《法書要錄》、《歷代名畫記》、《墨藪》、《宣和書譜》、《書小史》、《圖繪寳鑑》、《書史會要》,凡此諸書中皆未見張飛。而傳世諸法帖亦罕及張飛作品。因此,蔡東洲指出諸種所謂張飛作品盡屬明人偽作,張飛儒雅化為明人的功勞,惟在辨偽上猶可申論。

此外,傳說為張飛所作的《真多山遊記》,詩中的“玉爐三澗雪”實為改編自《西江月》的詞牌名,始創於全真教始祖王重陽,帶有後起內丹思想,並非漢末魏晉之道教,應為後世偽作。

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人,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馬騰的兒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徵召馬超入京為官,但都被馬超拒絕。而後馬騰入京被封為衛尉,馬超就統領了馬騰的部隊。曹操治兵關中時,馬超聯合關中諸侯韓遂等抵抗曹操,但被曹操用離間計擊敗退走,而後聚攏部隊再次攻取隴上諸郡,失敗後依附漢中張魯。劉備攻打劉璋時,馬超投降劉備,與劉備軍合圍成都,漢中之戰後聯名上書尊劉備為漢中王。蜀漢建立後,馬超官至驃騎將軍、斄鄉侯。章武二年(222年)馬超病死,終年47歲,劉禪時期被追諡為威侯。

五虎上將列傳

三國演義裡的馬超被稱為“錦馬超”,羌人將其奉為“神威天將軍”。出場時十七歲,在長安連殺之前逐走呂布的董卓部將王方、李蒙。曹操誘殺馬騰,馬超為報父仇,聯合韓遂起兵反曹,在潼關連續擊敗曹營諸多將領,殺得曹操割須棄袍,渭水射得曹操奪船避箭,讓曹操兩次差點喪命。而後大戰虎痴許褚,被賈詡用離間計擊敗,敗走涼州。不久馬超捲土重來,佔領冀城,雖然非常勇猛,戰場上將楊阜七位兄弟擊殺,但仍被夏侯淵、楊阜等人聯合擊退。投奔漢中張魯,而後在葭萌關前大戰張飛,被勸降歸附劉備,隨即引兵迫降劉璋,並活躍於漢中之戰。蜀漢建立後馬超鎮守西平關,令伐蜀五路兵的羌兵不戰自退。

黃忠(?-220年)字漢升,南陽人,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降劉備,隨劉備入川作戰。漢中之戰時,黃忠於定軍山一舉將曹魏名將夏侯淵斬殺。在《關張馬黃趙傳》中記載:“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劉禪時代追諡為“剛侯”。

五虎上將列傳

“老當益壯”形容黃忠再合適不過。從黃忠急提起馬蹄,飛身上馬,奔入城中。玄驚問之。忠曰:“此馬久不上陣,故有此失。”玄曰:“汝箭百發百中,何不射之?”忠曰:“來日再戰,必然詐敗,誘到吊橋邊射之。”玄以自己所乘一匹青馬與黃忠。

歷史上的黃忠其實是在73歲的時候就病死,《三國演義》中黃忠的死就增添了一抹悲劇色彩,誤入馬忠的埋伏,被冷箭射中,不治而亡,享年75歲,也算是一代老將得以魂歸戰場的結局。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是繼關羽張飛之後最早追隨劉備的將領。早期跟隨公孫瓚,後在鄴城加入當時還依附在袁紹處的劉備。曾兩次救出劉備的兒子劉禪,稱“單騎救主”。漢水之戰時擊退曹軍,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中將士呼其為“虎威將軍”。蜀漢政權,趙雲是五虎將裡唯一的一位兩朝元老。死於建興七年(229年),劉禪時代追諡為“順平侯”。

五虎上將列傳

平話裡“趙雲使一條槍名曰涯角槍,海角天涯無對。《三國志》除張飛,第一條槍。”

趙雲在《三國志平話》中登場時為袁紹之將,當時劉備失了徐州,與關張相失,欲向袁譚借兵以討曹操,袁譚久不能決,後來趙雲便以劉備為仁德之人,舍了袁紹跟隨劉備。之後劉備、趙雲聽說古城有一“無姓大王”,使一條槍丈八神矛,萬人難敵。劉備懷疑是張飛,趙雲便出戰“無姓大王”,硬戰六十合,趙雲氣力不加,敗回馬本陣裡來。劉備乃認出“無姓大王”果然就是張飛,兄弟相認。

當陽長坂一役,趙雲單馬入曹軍中,欲尋劉備家族,遇見甘夫人時,她右腹已受箭傷,深可見腸,在把阿斗託附給趙雲之後,於牆下身死。趙雲乃推倒牆,蓋其屍。之後趙雲懷抱阿斗南走,撞入曹軍軍陣,曰:“我於百萬軍中與主公救阿斗!”

趙雲血戰之後抱著阿斗終於見到劉備。劉備接過阿斗,擲於地上曰:“為辱子,幾乎折了吾之良將趙雲!”

關羽在後世的影響可以說是五虎上將裡最高的,從北宋開始,歷朝歷代就開始了對關羽的追封,逐漸成為武聖,在民間以各種方式對其進行祭拜,被尊為“三界伏魔大帝”;張飛的廟宇僅在閬中享有祭祀;馬超廟祠於成都、漢中等地都建載錄,正統道藏中馬超被封為“馬超元帥護羌神”。黃忠祠已於文化大革命時被毀。趙雲廟在四川、河南、河北等地都有,道教尊其為“南宮輔佐真君”,中國臺灣尊其為“趙聖帝君”。

五虎上將列傳

在早期的《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中五虎上將的順序,都是關張馬黃趙。例如:黃正甫:本前為關張黃馬趙,後文關張馬黃趙:嘉靖本和周本:前關張馬黃趙,後關張馬趙黃;朱鼎臣前關張馬黃趙,後關馬張黃趙;葉逢春本和鄭以楨本,前後都是關馬張黃趙;湯賓尹本,關馬張黃趙,後關張馬趙黃;餘像鬥本,前關馬張黃趙,後關張馬趙黃。

清朝年間,毛綸與毛宗崗父子的《三國志演義》建立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和《三國志傳》的基礎上,修編成現在的通行版《三國演義》,將趙雲的位置放在了第三位,成為了現在的“關張趙馬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