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纳博科夫小说世界

1

  纳博科夫在他的第一部小说《玛申卡》中就初步显示了他的独特风格与主题,记忆与时间,意识与现实,虚构与真实。《玛申卡》的情节很简单。在柏林流亡的俄国军官加宁、从邻居的一张照片中发现邻居正在等待的妻子玛申卡,原来是他中学时代的初恋情人,而后的几天里,加宁不断的追忆自己的往昔与连接人度过的美好时光于是将邻居的闹钟拨慢,代替他去接玛申卡,并期望着与玛申卡重叙旧情,但是在等车的时间里,加宁顿悟到,今日的玛申卡已经是别人的妻子,无论过去多么让人怀恋,毕竟一去不返。最后,加宁踏上了另一列火车,离开了柏林,去法国开始新的生活,小说的女主人公“玛申卡”一直都只是在加宁的记忆汇总出现,尽管他的记忆很美好,只国挺拔高傲的白桦,广袤无垠的原野,波光粼粼的河水,秋日的阳光,寒冬的飞雪与玛申卡都鲜明无比。但这毕竟都一去不返。没有出场的玛申卡其实是故土与往昔时光的双重隐喻,远离故园,流离失所的的加宁即使等到玛申卡也只能是“现在”,而不是“过去”,时间永不停息,流亡并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跟个主要的是时间,主人公加宁最后认识到他与“玛申卡”的无法逾越的距离,告别过去,奔向未来的新生活。


存在与时间——纳博科夫小说世界

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在以后的长篇小说里,继续和扩展了他在《玛申卡》中的主题,有的评论家曾经指出纳博科夫在“重复自己”,但是这只是对他的小说的主题:记忆与时间,虚构与真实的反复追问与思考。作为人的存在的基本体验的过去与现在,文学创作中的虚构与真实等主题,可以说是永远写不尽的,纳博科夫以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叙事技巧,描写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将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一以贯之的坚持他自己独有风格与特色。

  2

  在《玛申卡》之后写作的长篇小说中,纳博科夫运用了多种形式和技巧,开始了他成为“美国实验小说的最有影响的先驱”的创作道路,在纳博科夫的俄文创作时期,“戏仿”得到了普遍的运用,《王、后、杰克》对《包法利夫人》进行了“亲昵模仿”,《眼睛》构思奇特,通过对19世纪爱情故事的模仿以一种奇特方式对主人公所处的世界进行观照。《黑暗中的笑声》写了一个悲惨的恋爱故事,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表现了“不是意识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的存在状态。

  《防守》通过对象棋大师卢金一生的描写,体现了在异化的世界里,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已经模糊,人生只不过是令人无奈的重复,《光荣》再一次深化了时间的主题,主人公是一个叫马丁的的俄国流亡者,他自从童年听到母亲给他讲的童话,一个孩子走进墙上一幅画的小径里,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便形成了强烈的“情结”,在他倍感空虚时,受到潜意识之中的“情结”的召唤,让他决定像童话中走进画里的孩子一样,去返回祖国,再也没有回来。对故国的感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使马丁最后冲破时间与空间的巨大距离去进行“光荣”的冒险,在童话与现实,虚构与现实中,流亡者的心理冲动得到释放与展现。


存在与时间——纳博科夫小说世界

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俄语时期的创作高峰是《礼物》,文本由五个章节松散的组成在一起,其中穿插有回忆录、诗歌评论、散文等文体,主人公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文本中出现了俄国白银时代的大作家普希金、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的评论,并借此传达了作者的美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理念。主人公在结尾满怀信心写出一本叫《礼物》的伟大作品,可以理解为文本即为主人公创作的小说,《礼物》暗示了作者的这部作品是送给俄罗斯文学的一份礼物。

  《礼物》是纳博科夫自己最为满意的俄语小说,而《斩首的邀请》则是他最为看中的小说。这部小说是作者唯一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有些研究者认为这是部“卡夫卡式”的作品,但是只在表面上有相似之处,实则表现的是诺斯替教的思想。这是一部对精神与灵魂的赞歌,体现了作者对世俗存在的超越意识和对终极关怀的思索。

  3

  纳博科夫在1940后,在美国大学执教,并开始用英语写作,这一时期他写出了颇受读者关注和好评的《蒲宁》和《塞"奈特的真实生活》,前者继续了身份认同,时间与记忆的主题,只不过与前期不同的是记忆在时间中开始变得无能为力,真实难以企及。《蒲宁》的主人公已经不前期作品中流亡的青年,而是俄裔的老教授,由于他性情古怪而无法融入美国的学院生活,又时常受到前妻的戏弄和欺骗。无奈之余,在回忆与对俄罗斯的文化研究中寻求慰籍。最后,他终于被人顶替了教职,不得不离开学校。小说结尾,叙述者的谜底被揭开。原来,对蒲宁充满同情的讲述者,恰恰是他的情敌和教职顶替者。这就使文本中故事真实性受到质疑,真实与虚构被消解于后现代的词语游戏之中。因此,与其他后现代小说“解构”倾向不同,在蒲宁身上,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玛申卡》与《光荣》中的希望,但却多了一层人性的爱和怜悯。


存在与时间——纳博科夫小说世界

纳博科夫


  这是纳博科夫后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博科夫因《洛丽塔》的畅销而获得丰富稿酬,从而辞去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职位。于纳博科夫1959年移居瑞士,开始了专业作家的生活,先后写出了《微暗的火》、《阿达》和《瞧这些小丑》等长篇小说。将创作推向又一个高峰。

  其中,《微暗的火》被认为是20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后现代小说的顶尖之作。《微暗的火》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在小说里,作者一贯的主题记忆与永恒,真实与虚构被运用的炉火纯青。全文仿照标准诗歌笺注的样式,由“序言”、“诗篇”、“注释”、“索引”四部分组成,戏仿文学研究和批评,诗人谢德的长诗《微暗的火》工有999行,首尾相接,循环往复,题目“微暗的火”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太阳是一个窃贼,运用他巨大的魅力/掠夺着澎湃的大海,/月亮是一个流浪的贼/从太阳那里自己微暗的火。”隐喻谢德及其诗歌的原创性与金波特及其注释从原诗中穿凿附会,曲解作者的原义,如同月亮从太阳窃取微暗的火光。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一隐喻暗示着后现代文本与创作的特性,如拼贴、差异性、暧昧性、复调性等。揶揄了小说本身的风格。看似片段化的叙述中有其有序的内在逻辑。既有元小说的维度。又解构了元小说。文本中的镜子、游戏、迷宫、象棋等诸多意象,互文了很多部以前的作品,而且出现了“洛丽塔旋风”和“蒲宁”,魔术般的叙事游戏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扑朔迷离的时空迷宫之中,这部作品,即属于罗兰"巴特所说的“作者之死”后的可写性文本,无需从中解读出一个中心意义。有的只是意义的不断分延与增补,读者可在文本的愉悦中体验到“审美狂欢”与“爱和怜悯”。这部作品被麦卡锡称为:“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这是一部完美匀称,富有独特性的奇作,通篇洋溢着道德寓意,是岁月流逝,却无法掩盖它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