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起因,張角雖然失敗,但是漢朝從此走向沒落

今日看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起因,張角雖然失敗,但是漢朝從此走向沒落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古俠今史,今天給大家聊一聊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安帝以後,隨著朝廷政治的腐敗和地方門閥的興起,大量平民因官府和豪強的壓榨而破產,成為失去土地和家園的流民。這些流民遊蕩於鄉間田野,四處躲避官府的追捕。而山林池澤因為便於隱藏,往往成為流民的聚集地。當流民聚集到一定數量,便會形成對抗官府的強大力量,一旦時機成熟,立刻會演變為武裝集團,走上暴力反抗官府的道路。安帝即位後,接連發生水災、旱災、蝗災,波及範圍廣大,引發了更大規模的流民潮,流民武裝反叛隨之出現。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起因,張角雖然失敗,但是漢朝從此走向沒落

漢朝農耕

永初三年(109),張伯路率領三千流民反抗漢朝,轉戰山東沿海,引發九郡流民聯合反叛的連鎖反應。朝廷派御史中丞王宗調集數萬大軍,歷時三年才將叛亂平定。此後江淮地區成為流民武裝叛亂的“重災區”,會稽郡、九江郡、廬江郡先後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流民起義。順帝建康元年(144),九江郡的徐風、馬勉起義,自稱“黃帝”,建年號,置百官,與東漢王朝分庭抗禮。到了桓帝時期,朝廷政治更為黑暗,社會矛盾加重,流民武裝反叛愈演愈烈,出現了以泰山、荊州為中心的兩大流民暴亂區域,而在西北、西南地區,還出現了流民暴亂與羌族、蠻族叛亂聯動的趨勢。這些叛亂大多被東漢王朝武力鎮壓,但暴亂此起彼伏的態勢已讓官府應接不暇。到了靈帝熹平年間,全國各地的流民暴亂趨於減少,這讓東漢王朝誤以為鎮壓收到了成效,其實一場遍及全國的大規模流民反叛——黃巾起義,正在醞釀之中。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起因,張角雖然失敗,但是漢朝從此走向沒落

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能夠波及全國,道教的傳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道教來源於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道家學說原本在西漢初年很有影響,為多數上層貴族所尊奉。但是從武帝時期開始,儒家學說逐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道家從國家上層學術圈中被剔除,不得不轉向民間發展。為了能夠吸引下層民眾,道家融合了民間流行的符咒神訣、鬼魂邪怪、求神成仙等方術,演變為一種包羅萬象的民間宗教。到了順帝時期,有道教徒集合民間流傳的道教文獻,編成《太平經》作為經典。曾有人試圖將《太平經》獻入宮廷,重新謀取學官的地位。但朝廷認為《太平經》經義過於怪誕,而拒絕接納,《太平經》只能繼續在民間傳播,形成各種流派,其中尤以“太平道”最為流行。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起因,張角雖然失敗,但是漢朝從此走向沒落

道家陰陽魚

太平道的創始人是鉅鹿郡人張角。張角早年得到《太平經》,立刻被教義折服,此後致力推廣《太平經》。張角活動於關東,自稱“大賢良師”,以行醫治病的方式傳播教義,廣收弟子,還讓弟子外出傳授《太平經》,進一步擴大道教的影響。張角的弟子遍佈八州,僅僅十餘年間就發展信徒十餘萬人,甚至洛陽宮廷中的宦官和宿衛也有人入教。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起因,張角雖然失敗,但是漢朝從此走向沒落

道教

太平道的迅速流傳和信徒的高度組織化很快引起朝廷的注意。熹平六年(177),太尉楊賜上書靈帝,請求解散太平道信徒組織,將信徒遣返原籍,將渠帥抓捕。楊賜的建議隨即遭到朝廷中信奉太平道官員的反對,沒有被靈帝採納。太平道創始人張角深知,隨著太平道影響日益擴大,遲早會引發朝廷的鎮壓,決定搶先下手,以武裝反抗的形式推翻東漢王朝,建立新政權。張角做了兩方面的準備,一是調動信徒,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部署。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起因,張角雖然失敗,但是漢朝從此走向沒落

東漢一角

中平元年,張角派人與宮廷裡的太平道信徒宦官封諝、徐奉聯絡,雙方約定在該年三月五日共同起事。計劃商定後,張角通知全國三十六方的渠帥於三月五日起兵,同時派信徒在各地官府書寫“甲子”二字,作為起事後攻打的目標。就在張角部署起兵事宜之時,太平道內部出現了叛徒。二月,張角弟子唐周向政府告密,將起兵計劃全盤托出,還提供了一份各地太平道教徒首領的名單。東漢皇帝聞訊大驚,立刻命令各地官員抓捕太平道首領,並查禁太平道。太平道重要首領馬元義被捕,送到洛陽處以車裂之刑,宮廷和洛陽城中的太平道信徒一千餘人被殺。張角獲知計劃洩露,星夜派人奔赴全國各地,通知各地首領提前起兵。各地信徒在得到消息後,按照事先約定,頭裹黃巾作為標誌,起兵攻打官府,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就此爆發。

太平道信徒之前已經做了周密的準備,雖然起兵倉促,由於教徒眾多,再加上短時間內全國聯動,立刻引發了朝廷震動。黃巾軍攻城奪邑,焚燒官府,斬殺官吏,以推翻政府為目標,其中以冀州、南陽、潁川三地的黃巾軍聲勢最為浩大。張角率領黃巾軍,很快攻佔河北地區的許多郡縣,還活捉了安平王劉續、甘陵王劉忠。四月,冀州黃巾軍北上,與當地黃巾軍聯合攻取了廣陽郡,斬殺了幽州刺史和廣陽太守,使冀州、幽州兩地的黃巾軍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全國最大的黃巾軍勢力。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起因,張角雖然失敗,但是漢朝從此走向沒落

幽州

經過最初的慌亂,東漢朝廷逐漸鎮定下來,開始組織防守,而保證京師安全則是當務之急。靈帝任命外戚何進為大將軍,統領京師附近的軍隊,整修戰具,積極備戰。同時設置八關都尉,率領重兵駐守洛陽周邊的八個關隘,嚴密控制人員出入,阻止黃巾軍滲透進京畿地區。洛陽周圍的防衛佈置妥當後,靈帝與外戚、宦官、朝臣開始商議向黃巾軍反撲。靈帝一方面下詔解除禁令,一方面動員地方門閥組織私人武裝參與平叛。

除了動員地方勢力,靈帝還把朝廷能夠調動的軍隊集結起來,任命皇甫嵩、朱儁、盧植為左、右、北中郎將,組成中央直屬的平叛大軍。經過分析,朝臣一致認為應當率先剿滅距離洛陽最近的潁川郡黃巾軍,解除京師的軍事威脅。四月,皇甫嵩、朱儁率四萬大軍進入潁川郡,與波才統領的黃巾軍直接遭遇。黃巾軍士氣正旺,很快擊潰朱儁部,並把皇甫嵩部團團圍困於長社。黃巾軍首戰獲勝,出現輕敵驕傲的思想,放鬆了對官軍的防備。富有作戰經驗的皇甫嵩抓住時機,採取夜襲火攻的辦法,突然反擊。黃巾軍猝不及防,又趕上朱儁、曹操率官軍馳援,大敗而逃,數萬黃巾軍戰死。長社之戰改變了戰局,官軍乘勝追擊,最後在陽翟消滅了黃巾軍波才部,潁川郡的黃巾軍也在短時間內被朝廷剿滅。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起因,張角雖然失敗,但是漢朝從此走向沒落

曹操

皇甫嵩等人在消滅潁川郡黃巾軍後乘勝攻入汝南郡,彭脫、卜已先後戰敗被殺,汝南郡局勢平定。朝廷隨後下令,命中央平叛軍兵分兩路,皇甫嵩率領一部北上,支援董卓平定冀州黃巾軍;朱儁率領一部南下,平定南陽郡黃巾軍。六月,朱儁率部進入南陽郡,把宛城團團圍住,殘酷的宛城圍困戰拉開了帷幕。東漢官軍對宛城展開猛攻,但宛城城池異常堅固,官軍圍攻了兩個月也未能攻下。朝廷急於剿滅南陽郡黃巾軍,不斷派人督促朱儁。

中平元年四月,盧植進入河北地區後,在當地官軍的配合下,接連擊敗黃巾軍。張角決定採取固守戰術,拖垮官軍。張角親自防守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境),張寶固守下曲陽(今河北省晉縣境),互成掎角之勢。盧植決定擒賊先擒王,集中兵力攻打廣宗,一連圍困了三個月也未攻下。靈帝以為盧植作戰不力,將其撤換,派董卓指揮作戰。董卓又繼續攻打了兩個月,也未攻下。

八月,朝廷調皇甫嵩率軍北上支援董卓。這時張角已經病逝,張梁率領黃巾軍繼續固守廣宗。皇甫嵩又圍困廣宗兩個月,直到十月才最終攻陷廣宗。官軍入城後,展開屠殺,張梁及三萬黃巾軍被殺,另有五萬人投河自盡。皇甫嵩對張角刨棺戮屍,將首級傳送洛陽。十一月,皇甫嵩又率軍攻破下曲陽,張寶及十萬黃巾軍陣亡,廣宗、下曲陽的陷落,標誌著冀州黃巾軍已被剿滅。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起因,張角雖然失敗,但是漢朝從此走向沒落

刺殺董卓

黃巾軍主力自二月起兵到十一月被剿滅,其反抗漢朝的武裝鬥爭持續了十個月。在消滅冀州黃巾軍後,朝廷大臣誤以為黃巾之亂已經平定,放鬆了對地方的控制,又將精力轉回到對宮廷權力的爭奪。其實黃巾軍並未完全消失,他們只是暫時轉入地下,特別是太平道仍在頑強地傳播。五月,益州的太平道信徒也組成黃巾軍攻打官府,連克三郡,一度兵臨成都城下,益州的板楯蠻也起兵響應。此後,豫州、青州、徐州、揚州地區出現多支黃巾軍。中平五年的黃巾起義雖然只是零星發生於各地,沒有像中平元年那樣形成遍及全國的大規模反叛,但是各支黃巾軍持續的時間都很長,一些殘餘甚至延續到東漢滅亡。

總結

雖然黃巾軍最終失敗,但是諸多平民武裝應運而生,他們效仿黃巾軍以武力反抗的形式堅持與官府的鬥爭。東漢王朝為了鎮壓黃巾起義,給予地方官吏實權,允許地方官員和門閥豪強組織武裝、編練軍隊,參與圍剿黃巾軍,這直接導致了地方軍閥的興起。從此以後,地方官員實力越來越雄厚,他們自行徵收賦稅,役使百姓,朝廷的影響力嚴重削弱。最終造成地方割據勢力各自為政,朝廷無力掌控的局面。現在的史學家們普遍認為黃巾起義的爆發將東漢王朝推向滅亡,這樣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