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1994年,一部被無數人寄予厚望的片子——《The Sting》,在《阿甘正傳》和《低俗小說》這樣強勁對手的夾擊下,最終在奧斯卡鎩羽而歸。

但神奇的是,這部沒能得到官方認可的電影,卻常年獨霸各大排行網站首位,它就是《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斯蒂芬·金何許人也,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恐怖小說家,許多作品都被搬上大銀幕,比方說《閃靈》、《寵物墳場》等等,在懸疑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過,《肖申克的救贖》並沒有延續他一貫的寫作風格,是他極少數沒有涉及靈異元素的小說。講述了含冤入獄的銀行家安迪,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歷經重重阻難周密計劃最終逃出生天的故事。

它對“希望”和“自由”的探討無疑是它被認可的主要原因,不過這些也已被無數人闡述過,本篇不做贅述。

其實,它之所以在中國影迷心目中舉足輕重,更多原因是隱藏在上面兩大主題下,有許多並未察覺的“中式元素”在裡面:

比如老子處事哲學、中式復仇文化,以及在這個故事中看到的“被制度化”的我們自己......而這些也是它能夠跨越山海,在中國引起無數人共鳴的深層原因所在!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肖申克的救贖》與“老子處世哲學”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崇拜個人英雄主義的國家,其文學影視主角都是擁有超常力量、一路升級打怪的形象,比如“超人”、“蝙蝠俠”等,他們嫉惡如仇,行事準則都是一個“勇”字當先。

相較之下《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處處隱忍的處世之道,則更像是一個有著東方老子思想的中國人!

老子以“道”解釋萬物之演變,主張“順應天道,無為而治”。並在《道德經》中講: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貴柔”與“處弱”正是老子順道無為思想的集中體現,他認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剛”才是大道作用於萬物的方式。

而這種思想在逆境中的體現形式則是順應時勢隱忍蓄力,正如安迪在獄中20年的堅持!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面對不公的裁決,他自知所有證據都對自己不利,翻案几乎無望,因此他面色平靜的接受現實,並做好入獄的心理準備;在典獄長一手遮天的監獄裡,典獄長就是那裡的“道”,因此他沒有做“螳臂擋車式”的匹夫之勇,而是選擇“順道無為”幫助典獄長洗錢,以此來贏得更多機會......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天下之至柔”的韌性決定了它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在“肖申克監獄”這個包含了人性至暗和社會腐敗的地方,安迪以“水”的姿態變通順應,也使他得到了自己所要的:

幾瓶可以慰藉獄友心靈的啤酒、一座讓許多人燃起微弱希望之光的圖書館、一間單獨的囚室,並最終因此得以在無人監督的前提下,用鶴嘴錘鑿出囚室中那條通往自由的密道。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用木心先生在《文學回憶錄》中評價老子的詞語來看安迪的行為,也未嘗不可:

老子是阿波羅式的,冷靜觀照,內斂剋制,以少勝多,以柔克剛。

在某種意義上說“柔弱”實質上才是生命力的表現,

這也正是老子所說“無為而無不為”的精妙所在:

不妄為,當你順應內在規律去做時,所有的事情都會自然成就。“無為”是“因”,“無不為”是“果”,“以少勝多,以柔克剛”中的“勝”和“克”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澎湃在安迪心中的一直是對“逃出這裡”這個目標的堅定信念,為了這個目的,他可以壓制自己的意願,忍受黑暗、接受不公,一切的“順應”與“無為”,均為這個“無不為”的目標在燃燒,而安迪也用他的行為驗證了老子的無為之道。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復仇文化”

“復仇”是由生物本能與理智共同加工出來的一種以暴制暴的行為,是生物體在面臨外界侵襲及保護同類時的一種生存本能。

在此基礎上還誕生了一種文學中的“復仇文化”,總體的方向是以暴力的形式來呼籲正義和懲惡揚善,具有一種振奮主體去完成摧毀罪惡的正義使命的力量,在中西方文學中都有著數不清的相關作品。

但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學中的復仇有著明顯的區別:

西方強調的個體,他們的復仇被限制在法規之內,並且會在復仇過程中反思復仇行為本身的“非正義性”評判以及個人價值的自我確認,因此他們的復仇過程往往充滿了猶豫與掙扎

培根曾說:“銜怨深而喜報復的人所過的生活是妖巫一般的生活,這種人或者的時候於人不利,死了也是於己不幸。”

以及在希臘傳說中的維護世界基本秩序神鞭的復仇三女神,她們懲罰一切破壞秩序的行為,即使是正義的復仇也會被追殺......

因此在西方文學中的復仇結果大多以悲劇收場,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成為世仇犧牲品的那對戀人、《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按契約殺人的復仇之舉,最終讓他人財兩空。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中式的復仇大多存在於倫理層面,而且出於倫理孝義懲惡揚善的復仇,可以免除法律制裁與約束。

柳宗元在《駁復仇議》中言:“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畏死,義也。元慶能不越於禮,服死孝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

復仇這種本來與法規相違背的行為,在忠孝道義中也變得合理合法,甚至是值得被歌頌的行為。

在中國人看來天理永遠是主持公道的,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如《趙氏孤兒》、《水滸傳》中為兄復仇的武松等,最終都是惡有惡報,好人痛快淋漓的中國式復仇。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回到《肖申克的救贖》中,這個故事讓人大呼暢快很重要的原因,是安迪在越獄後對典獄長的復仇:

他在幫典獄長洗錢的同時,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秘密創造了一個假身份,在成功越獄之後用這個身份及從典獄長那裡挪來的錢重新生活,並毫不猶豫的用在獄中搜集到的典獄長的犯罪證據舉報了他,直接導致其飲彈自盡!

這種典型的“以暴制暴,最終惡有惡報”的復仇,很明顯更偏向於“中式直截了當懲惡揚善”的範疇。

同時從故事可以模糊安迪幫助典獄長犯罪、製造假身份和越獄行為的合法性,最終還能在太平洋小島愜意度日的結果來看,更是中式“倫理>法規”的具體體現!

文學是虛構的,但人類的情感是真實的,東西方因倫理哲學不同,而產生的復仇文化的差異

,最終都是在滿足人類情感的宣洩,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感受到跨越文化,精神上的契合。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肖申克的救贖》中“被制度化”的我們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肖申克的救贖》

不可否認“追求自由”是這個故事的大主題,但作者真的希望人類擁有“自由”嗎?我們或許可以在其他人的遭遇中找到答案:

故事中被一囚犯養了8年的鴿子,在它被放飛之後的一個星期,又重新出現在監獄的角落,只不過這次它如糞土一般躺在那裡,早已死亡......

布魯克斯幾乎在監獄中度過了大半輩子,就在他知道自己將刑滿釋放時,迅速陷入極度的焦慮和恐懼之中,甚至用不惜傷害別人來達到繼續留在獄中的目的......終未果的他,鬱鬱寡歡的在外面“自由”的世界中,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無獨有偶,《朗讀者》中在獄中被關到頭髮花白、即將釋放的漢娜,在得知自己往後餘生將要自己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時,同樣選擇了自殺。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追尋自由”難道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嗎?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生命消逝在“自由”之中?!

其實這種現象早在心理學家弗洛姆《逃避自由》一書中已做出解釋:

人類有逃避自由的傾向,因為人類要想保持自我的獨立性追求自由,就必然會陷入孤苦伶仃的無援境地。相對於孤獨的境況,大部分人更傾向於逃避自由。

因此人們需要秩序、法規,在這些條條框框的約束下,人們會獲得起碼的安全感,按部就班的活下去。也許正如紀伯倫所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而對於在監獄中被關了幾十年的囚犯來說,那些約束早已變為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安全感,比如布魯克斯,他對獄中規則的服從早已內化為他心中的權威,而一旦被釋放,早已不適應外面社會的他,就會變成一個完全不能融入社會的“邊緣人”,他將找不到自己的存在的價值感,換句話說:

他早已被制度化!

監獄囚禁的不僅僅只是囚犯的肉體,更囚禁了他們的精神,即使他們的肉體走出那道高牆,精神也依然被困在圍牆之內不得解脫,最後變為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在這一點上看,雖然斯蒂芬金在這個故事中,沒有運用他擅長的哥特式小說的靈異恐怖元素,但其對“自由”與“制度化”的描述仍是讓人不寒而慄。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我們看故事時,通常會把自己代入主角的角色,感受“主角光環”所帶來滿足感,但在這個故事中我們更多的是不自覺的代入布魯克斯還有瑞德的角色,因為我們自知不能做到安迪的堅韌和智謀,更因為我們在瑞德和布魯克斯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

我們按部就班接受著各方面對我們的塑造和規劃,從剛開始個體與大環境的對抗,到最後接受制度約束,變為一個突然得到自由反而會不知所措的人......

我們對布魯克斯及瑞德的同情,更多投射出對我們自己的一種憐憫:習慣制度化的我們在“自由”之後,我們該如何與自己與社會相處,如何找到自我價值,這些問題都使我們不安。

所以我們更羨慕被安迪幫助並找到繼續活下去希望的瑞德,希望也有一個安迪如救世主一樣救贖我們……

但正如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所說:“在任何極端的環境裡,人們總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

安迪的選擇也讓我們看到:即使一個人在極端痛苦無助的時候,也依然可以自行決定他的人生態度,如何過好這一生,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中式元素:“老子”、“復仇”還有“你”


《肖申克的救贖》內核無疑還是

美國式的個人主義頌歌,但我們卻神奇的在這部美式主題的故事中,看到了老子哲學、中式復仇思維,甚至還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影子,每個元素都無比熟悉!

文化差異有時候會大到我們無法理解在一個特定環境下主角的行為模式,但有時候又會小到即使相隔大洋,我們也可以毫不費力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感受,或悲憫或哀傷或憤怒,人類在情緒感知上永遠相通,這可能也是人類奇妙的地方所在吧!


  • 《肖申克的救贖》斯蒂芬·金
  • 《道德經》老子
  • 《論中西文學復仇主題的文化傳承及嬗變》桂萍
  • 《生命極境中的抗爭與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