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贏"一回?


不得不說,年末內地電影市場佳作紛紛,僅這個週末,就有四部電影幾乎同期上映,競爭頗為激烈~

由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導演的電影《誤殺》,卻還是在預熱之初就拿下了一個少見的漂亮數據——淘票票9.3,豆瓣7.6,知乎9.0,微博大V推薦度更是到了100%。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年度犯罪爽片


就在觀影前,Lonely都不禁為擺在主打犯罪題材的《誤殺》捏了一把冷汗。原因有三。

  • 其一,讓很多影迷持觀望態度的,首先是《誤殺》並未原創劇情,而是改編自高分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

珠玉在前,這部電影究竟是否能突破國產翻拍片往往"死於照搬"的撲街魔咒,講好中國式故事?這是第一重考驗。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 其二,電影本身的劇情也並不神秘,僅"誤殺"兩字就可高度濃縮地概述了故事中的核心衝突,甚至,觀影過半你會發現就連電影的結局實則也並不難猜。

那麼,《誤殺》又是否可以做到,讓觀眾"即便早已知曉結局,卻被張弛有度的節奏與扣人心絃的表演緊緊抓牢、欲罷不能?"這是第二重考驗。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官方吐槽最致命:《誤殺》的劇情簡明到都可以畫漫畫表達哈哈哈~


  • 其三,一部犯罪片,依託於不斷設置懸念與反轉,做到"爽"並不是十足的難。

但若在帶給觀眾最酣暢淋漓的觀感的同時,更能無限地在內核上貼合現實、關照當下,甚至喚醒觀眾對社會現狀和人性善惡的反思,則遠遠超越了一部"爽片",堪稱犯罪類型佳作。這是第三重考驗。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2019.12.13 提檔上映!


三重考驗之下,電影《誤殺》所交出的答卷,又是怎樣的呢?

Lonelyv看來,《誤殺》之所以耐人尋味,在於它為了回答以上問題,巧妙地又提了5個問題,或者說,它呈現了數重深植人性之中的兩難之境

它表面上是一個父親和一個母親、一個"觀看過一千部電影"的嫌疑人和一個"經手過一千個案子"的警察之間的高智商的犯罪與反偵間腦力角逐;

實際上,卻以數重"兩難之境"的呈現,發出了一聲又一聲沉默地吶喊與追問:向父愛,向母愛;向暴力,向仇恨;向人心,向人性;向社會的法律,也向“法制”的社會……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我們先來簡單瞭解和梳理一下電影《誤殺》的核心情節

【Loenlyv友情提示】輕微劇透,可直接跳過,亦可酌情閱讀~

李維傑(肖央 飾)來泰打拼17年,與妻子阿玉(譚卓 飾)育有兩個女兒,一家人靠李維傑的通訊生意謀生度日,雖清貧但幸福,善良的他們也頗得小鎮居民的好感。

然而,一日,李維傑的大女兒平平(許文珊 飾),卻被警察局長拉韞(陳沖 飾)的兒子素察(邊天揚 飾)用迷藥強暴,並錄下不雅視頻。面對素察之後再次的侵犯與威脅,平平和阿玉在爭鬥中,失手反殺了對方。此時,歸家的李維傑才得知一切。

李維傑深知在這個充斥著罪惡交易與權力廕庇的邊陲小鎮,報警和自首,並不能給無權無勢的一家人以公正的對待。為了維護女兒、捍衛家人,熟看前部犯罪題材電影的李維傑,決定銷燬現有的證據,掩蓋真相,利用時間與空間的交錯剪輯拼接,完成一次"完美"的犯罪重構。

這也使得,他與擁有極強的偵查能力、且為了尋子不擇手段的警察局長拉韞,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體力與智力的交鋒。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素察的罪惡:最天使的少年,最魔鬼的惡行

電影《誤殺》中一切犯罪的起因,都源於這個相貌堂堂、正值青春且家境優越的少年,素察。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他的父親是政府議員,母親是警察局長;上貴族學校,住豪華別墅;16歲剛過就擁有信用卡、手機,甚至是自己的車。

可是,最豐腴的生長環境,卻滋生了最骯髒的皮囊心靈。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當他不斷惹事生非,卻發現家庭的財富和權勢可以擺平一切、自己卻不必為之承擔後果之時,這讓他愈加變本加厲;直到從欺凌,逐漸發展到了傷害,再到強姦……如果不是死於誤殺,你甚至不知道,他與惡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可在父母的描述中,他只是一個有些驕矜和頑皮的男孩;或者說,他有錯,但終究不至於以死謝罪,付出性命吧……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在刑法學和心理學上有一個經久不衰的討論,"是否存在犯罪人格?"——簡而言之,其核心爭論,在於人性之惡究竟是不是天生的?

這樣的疑問的產生,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們對如青少年犯罪這樣成因複雜卻異常兇殘的罪惡,愈發難以解釋的困境。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也不鮮見,就在兩個月前,"10·20大連故意殺人案"也再一次將血淋淋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正如,很多人將電影中"魔鬼少年"素察的犯罪,歸結至原生家庭的過度溺愛——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原因全部。

畢竟,當他在飲料裡下迷藥、在強姦時拍下視頻、之後又恬不知恥地將起發給自己的朋友,並拿之屢屢威脅侮辱受害者時,已遠遠超越一個少年之無知與玩笑,遠遠不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之失所該承載。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是否應該給一個屢屢犯錯的少年以改過的機會?如何保護少年,又如何遏制少年之惡,界定少年之過?這是在電影《誤殺》中,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兩難之境。




拉韞的溺殺:最成功的警察,最失敗的母親

警察局長"拉韞"一角的設定,很難不讓Lonelyv想到2013年曾沸沸揚揚的某星二代強姦案中的一位當事人的母親。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有些女性,或許默默無聞,卻最終成於"母親"的身份,養育了最好的子女;

也有些女性,半生熠熠發光、受人尊崇,可生養後代卻像她們親自給自己挖的坑,徹底埋葬了自己餘生的幸福和體面。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電影《誤殺》中的拉韞,也是這樣的一位母親。

工作中,她是令罪犯聞風喪膽的鐵腕女警長,業務能力過硬,不放過任何案件細節,因而破案神速、立功無數;

與此同時,她卻也是一位內心對兒子柔軟到無限縱容的母親,這使得她面臨素察失蹤伊始就焦躁憤怒,而後為了尋找真相更是不惜手段和觸碰道德與職業的底線。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這樣的母親,一定是可恨的,因為她們的教養與縱容之下,生長出一個帶給他人和社會以危害的強姦犯、殺人犯;

但是,她們卻又無比可憐,因為這一切悲劇的起源,竟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

當愈發接近真相的拉韞,卻也愈發脆弱敏感;當最終,她和丈夫只祈求李維傑給他們一個明確的回覆時,他們說"失去名利、地位,都沒有我們失去孩子那麼痛苦;請你告訴我,我還不能留有最後一絲希望?"——那一刻,我們卻很難不對為人父母的他們動了難言的惻隱之心。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面對所謂的"溺殺",我們該予以最嚴厲的譴責,還是心痛的悲憫?是電影《誤殺》中呈現的又一兩難之境。




阿玉的保護:最懦弱的雙手,最勇敢的守護

和狠厲的拉韞不同,李維傑的妻子,平平、安安的母親,阿玉,是一個家庭婦女,也是一個最普通而溫和不過的妻子和母親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她膽小,她怕事,甚至她一度會因為慌張而控制不住肌體。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可這樣的母親,卻會與施暴者搏鬥、拋屍、掩埋——在她得知女兒被辱、拼死相互時。

可這樣的母親,也會腦門青筋暴露、面部抽搐難抑,對警察局長拉韞嘶吼出"那你就是個禽獸"——在她衝到女兒的面前,對峙任何傷害家人的力量時。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拉韞:"為了自己的孩子,我沒有任何做不出的事情。"

阿玉:"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個禽獸!"

阿玉的狠厲,當然是被逼的;她的每一次爆發,卻無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母親的縮影:她們的底線,永遠是子女,更近一步來說,是子女的身體。

同樣的感情,也存在於中國的子女對父母的感情之中——這也是為何"辱母殺人案"一度在社會上,引發我們激烈的討論和強烈的共情的原因。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在中國,父母子女間從來都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說法,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對親情的理解的一部分;性權利,是和我們的身體與健康聯繫最為密切的權利之一。

所以當諸如侮辱、猥褻和強姦這樣的暴力加之於身時,和我們最為親密的人,我們的父母,或我們的子女,往往會比我們表現得更為無法容忍,更可能予以激烈甚至是失控的反擊。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正是因為彼此更能設身處地,所以我們很難覺得這樣的維護是過分的——如何界定當中的尺度,這又將是一個兩難之境。




平平的反殺:最絕望的女孩,最狠厲的反抗

談及任何反殺案,"防衛過當"還是"正當防衛",是無論在法律認定還是輿論討論中都不可迴避的焦點所在。尤其,在一年前的"崑山反殺案"中,兩派爭議的聲音一度到達了頂峰。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作為一個曾系統學習過防衛理論的學生,Lonelyv自然知道當中的種種考量維度自有其科學性,只是當我們面對現實中層出不窮的事件本身時,也愈發感到"人心亦有定奪"的樸素道理。

我們的樸素價值觀為何會對"防衛行為"產生一種由內而外的悲憤和同情?這源自我們內心的善良,在面對暴力和攻擊總是有一種無力感。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誤殺》中的少女平平,即使面對自己被強暴的傷害,仍然首先想要掩蓋逃避,息事寧人,卻一再被施暴者要挾與逼迫;當施暴者更是毆打自己和母親阿玉時,她終於拿起了武器,卻只是想要打掉他手中錄下不雅視頻的手機……

此情此景之下,假使我們與平平易位而處,能保證自己做得更理性、更合法嗎?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正當防衛"自然應該進行嚴密的判定,但法律不該強人所難,更不能苛責普通民眾擁有上帝視角——這是電影《誤殺》中體現得又一重兩難之境。




李維傑的正義:所有的"不正",都是為了心中的正義

最後,Lonelyv想談談"李維傑"這個角色,一個為愛犯險的父親,一介蜉蝣撼樹的平民——這也是我覺得《誤殺》之中被塑造得最現實又最出彩的一個人物。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你既可以把李維傑的所作所為,定義為是在"犯罪",是掩蓋真相,逃避法律,是最大的不正

但同樣,你可以把他定義為一位英雄,因為他追求和實現的,是自己"心中的正義"——正如他所說:我們才是受害者。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這或許要看我們如何來定義"正義"本身。

在法理學中,正義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有兩層含義: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

程序正義,也稱做"看得見的正義",也就是案件裁判過程的公平無瑕疵。通俗來說,當一個案件經過正當的程序裁判,得出的結果我們就認為它是正義的——李維傑所逃避的就是這個層面的正義。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實質正義,也稱作"心中的正義",它是正義的終極狀態必須實現,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李維傑恰恰追求的就是這樣的正義。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在電影《誤殺》之中,有一個前提條件的構建,那就是"程序正義"是註定無法實現的(代表"法律"的警察隻手遮天、濫用私權),這也是李維傑無法對法律產生信任的原因。

但是,若是法律程序是公正的,就一定會得出符合我們"心中的正義"的結果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現實中我們誰都沒有上帝視角,而一個案件背後的真相,永遠在發生的那一刻就消失了。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這讓Lonelyv想到了上世紀末著名的"

辛普森殺妻案",為什麼美國民眾絕大部分人在認為辛普森確實殺害了妻子、卻又可以接受他被無罪釋放?原因在於,在實質正義變得不可知時,這起案件的審判卻遵守了嚴格的程序正義。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這也是為何在電影《誤殺》的結尾,明明可以"逍遙法外"的李維傑,卻在面臨城市因不再信任法律時,選擇"認罪伏法"——

要想實現單純的心中的正義,它的代價一定也是沉重的。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實現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統一,是法治社會的追求;但二者發生衝突,卻是在個體案件難以迴避的問題——我們又該如何權衡二者,如何抉擇,這是電影《誤殺》呈現的最為深刻而直擊人心的兩難之境。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在Lonelyv看來,《誤殺》無論在個體故事的完成度、還是在貼合現實的層面來說,初看到位,再看加分,回想起來竟因其暗藏深刻而令人感傷。

很多讀者都知道Lonelyv是學法律的;

事實上,在觀看《誤殺》的過程中,我的腦海中事實上在不斷閃現著上述這些諸如"未成年犯罪""原生家庭""性暴力""反殺""正義實現"等等的詞彙,而它們,不少都源自近年來發生在我們生活著的這片土地上的真實案件。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這也是讓Lonelyv覺得這部電影雖然將故事的發生背景設定在泰國,但實際討論的問題卻就在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之下,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作家更關心的是瞭解人性,而不是判斷人性。

正如,我們並不期待一部電影來解決現實社會之中的種種兩難之境;

卻依舊會為了這樣有揭露,亦有擔當,有溫度,亦有深度的好的作品的呈現,為國產犯罪類型電影每走出的小小一步,感到動容、欣喜、更多的暢想與期待。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2019.12.13,看它!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全文完)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作者是貨真價實的在讀法律碩士哦,熱衷維權和發函,友情提醒抄襲洗稿者:請謹慎行動~)


電影《誤殺》:心中的正義,我們為什麼不敢讓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