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

高劍父(1879年10月12日—1951年6月22日),名侖,字劍父,後以字行,漢族廣府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現廣州市番禺南村員崗鄉),傑出的中國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中國傳統美術的革新者和中國現代美術的先驅者。

高劍父與陳樹人、高奇峰一起致力於中國畫改革,後人稱嶺南畫派。1951年6月22日卒於澳門。高劍父是近現代中國畫從古典向現代轉型進程中的先驅者之一,也是近現代嶺南文化史上為中國美術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第一人。辛亥革命後,他在中國畫壇逐漸崛起,最終成為引人矚目的“畫壇盟主”和“一代宗師”。他所創立的“嶺南畫派”也不斷髮展壯大,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繪畫流派。

高劍父活動於辛亥革命的風雷之中,同樣在繪畫方面貫穿著他的革新思想。他既有深厚的傳統基礎,又從事東、西洋繪畫的研究,開擴了眼界,在藝術上得到不少新的啟示。 高劍父既擅長寫意 ,也能畫工筆。于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以至草蟲禽獸,無所不能。他大膽融合了傳統繪畫多種技法,又借鑑了日本畫、西洋畫,重視透視和立體感、設色大膽等表現技法,並注重寫生,從而創立了自己的新風格。

高劍父的山水、氣勢磅礴,筆法有近似馬遠、夏圭一體的,橫砍豎劈,幹筆飛白,於秀逸中見剛勁。所作朝陽夕照,風雨晦冥,煙霞雲霧之景,生動地再現了南國山川的秀麗多姿。作品多用水墨渲染,用筆潑辣,時作沒骨法,除樹石局部略用線條外,天色、水光和雲霧都以水墨渲染,墨卷波濤,筆縮雲煙,深淺遠近,詩意盎然。作畫很少用中國畫線條,而是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來表現形象和質感。

他的工筆人物、花鳥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所作水墨花鳥,放縱似徐渭。又以石恪、梁楷一體“減筆”畫人物,著墨敷彩不多,寥寥數筆,生動傳神。

1914年,高氏兄弟在廣州創辦《真相畫報》,闡述藝術理論,介紹革新派作品,提倡新國畫,並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舉辦畫展。此時,高劍父“折衷中西”的藝術思想可謂生成。

1920年後,高劍父淡出政壇,潛心繪畫。孫中山病逝以後,公開表示永不做官。“他認為,他應該全力推動另一場革命了,那就是藝術革命。”張立雄說。

張立雄介紹,高劍父退出政壇,和弟弟高奇峰在高第街租得一樓,名“懷樓”,後遷文明路安定裡。黃興據諸葛亮詩“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給高劍父居處起名“春睡草堂”,並寫橫額相贈。“春睡畫院”遂得名。

1923年高劍父購得朱紫街87號,春睡畫院便固定於此。張立雄介紹,這間房產原屬環翠寺,後為義莊(俗稱“棺材莊”),1930年高劍父以低廉的價格購得,“高劍父是一個有氣概的人,不怕神,不怕鬼,他認為這套房子恰好在城牆外,比較清靜,適合做畫院,後來更是將全家都搬到此處”。

在春睡草堂裡,高劍父踐行了自己的藝術主張:“繪畫要代表時代,應隨時代而發展。”他還試圖將中國藝術推向世界,因此赴南亞等地採風、辦展。在印度,高劍父獲得了泰戈爾的認可。

高劍父生平著作尚有《中國現代的繪畫》《印度藝術》《國畫新路向》《蛙聲集》《佛國記》《劍父碎金》、《喜馬拉雅山的研究》《佛教革命論》《聽秋閣畫跋》《春睡藝談》等書。

1930年,高劍父到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及南洋群島等地考察,並舉辦個人畫展、宣講中國美術。爾後又赴歐美考察美術。其畫多次參加國際展覽,引起歐美畫壇的重視,先後獲得意大利萬國博覽會金獎、巴拿馬及比利時萬國博覽會最優獎,部分作品還被一些國家的博物館收藏。

孫中山逝世後,他對當時的軍閥、官僚統治極為不滿,遂放棄從政,辦春睡畫院,收徒授藝,專心致力於中國畫的革新。

高劍父一生不遺餘力地提倡革新中國畫,反對將傳統繪畫定於一尊;主張折衷,即一方面折衷於傳統文人畫與院體畫之間,又折衷於中國傳統繪畫與東西方繪畫之間;強調兼容幷蓄,取長補短,存菁去蕪。在創作上,他對人物、山水、花鳥均有很高造詣,其畫筆墨蒼勁奔放、充滿激情。另外,他還長於書法,喜用雞毫筆,風格雄厚奇拙。

《東戰場的烈焰》是畫家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畫家以西洋繪畫中的光影處理和素描關係,融進中國的墨筆來表現祖國河山被日本帝國主義轟炸後的情景,滿目瘡痍,一片廢墟。是畫家的親眼所見,也是畫家的寫生之作,畫家是以無比悲憤的心情來創作這幅作品的,以喚起民眾的覺醒和抗爭精神。正如右下角印章所刻:“亂畫哀亂世也。”明顯地表現出畫家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思想。

高劍父晚年主要從事美術教育,除春睡畫院外,還先後創辦過南中美術專科學校、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並擔任中央大學、中山大學教授,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如方人定、黎雄才、盧傳遠、關山月、楊善深、黃獨峰等都出於他的門下。他的融會中西的藝術思想影響了好幾代人。


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


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


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


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


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


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