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在武汉那些“追光”的日夜

从来没有一个春天,让人们这样翘首以盼。当沐浴在春光中的武汉渐渐恢复往日的繁华,当全国各地从疫情的阴霾中苏醒,我市支援武汉的24名医务工作者在武汉人民感激的目光中相继分批撤离。

4月1日,我市第二批、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8名队员全面完成医疗救助任务,在兰州结束14天的隔离观察期后安全返回酒泉;4月6日,我市第一批、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14名队员返回酒泉。自发赶来迎接抗“疫”英雄凯旋的人们打着横幅、捧着鲜花向这些白衣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在武汉奋战的53个日日夜夜,市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王敏感慨良多:“能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归来,我感到很欣慰,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祖国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感受到武汉人民的坚强。”

和王敏一样,所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队员们,都经历了今生最难忘的时光,一个个或惊心动魄、或温暖动人的瞬间,诠释着队员们的医者仁心和大爱担当。

白衣执甲,一次向死而生的出征

“护士长,让我去吧,我是党员,国家有难,我不能无动于衷……”

“护士长,让我去吧,我没有结婚,没有拖累,能轻装上阵……”

“护士长,让我去吧,我孩子也成年了,能为她以后的人生负责了,就算有什么意外,她也会让我放心的……”

说这些话的队员中,有临床和护理经验丰富的“70后”李娟,有已经成长为科室业务骨干的“80后”郭娟娟,也有满怀热血激情的“95后”薛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报名火速驰援武汉时,她们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缨,勇挑重任,谱写了“白衣执甲赴荆楚、不灭疫情终不还”的时代赞歌。


回首在武汉那些“追光”的日夜

“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我如果不冲锋在前,怎么向党和人民交代?”我市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郭娟娟是酒泉第二人民医院第四党支部的支部委员、内一科主管护师。1月26日,医院党委在全院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党员、医护人员踊跃报名投身疫情防治前沿,郭娟娟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援助武汉。

报完名,郭娟娟才想起来,她没有征求爱人的意见。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爱人杨国龙的电话。“媳妇儿,我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去的。”爱人的一番话,让郭娟娟既感动又难过,她心里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并把自己购买的基金及银行卡密码给爱人交代了一番。

怕父母担心,队员们大都向父母隐瞒了自己出征武汉的消息,从来不发朋友圈,也不敢在媒体采访时露脸,最怕新闻里的自己在父母那里“曝光”。队员宋会会的家在嘉峪关,大年初二那天下班后,接到了第二天出征武汉的任务,来不及回家换衣服,她穿着护士衣、护士鞋就踏上了驰援湖北的征程。她对母亲说“被调入了感染科,近一段时间不能回家了”。吕艳梅的父母远在海南度假,她让丈夫和女儿替她隐瞒自己支援武汉的事情,跟父母视频时,每次都找到一面相似的白墙作“掩护”,说“最近疫情形式紧张,特别忙,几乎天天加班”。


回首在武汉那些“追光”的日夜


吕艳梅今年35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11岁,小女儿才两岁半。在武汉工作期间,她给爱人打了电话交代了“后事”:“如果我回不来,你把两个女儿照顾好,我爸妈这边,你替我尽尽孝心。”丈夫停顿了近半分钟后,撂下狠话说:“再别乱想,一定会没事的,你要不回来,两个女儿我也不管了。”4月6日,吕艳梅回到了酒泉,在欢迎仪式上,吕艳梅的爱人流泪了,不住地说着“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这是结婚14年,吕艳梅第一次看到爱人流泪,这泪水是久别重逢的激动,更是劫后余生的感慨。

分秒必争,一场与疫情的殊死搏斗

我市第一批援助武汉的9名队员和第四批援助武汉的5名队员都在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疫情最早爆发的地方,这里很多本院的医护人员都被感染,收治的患者大多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中重度患者。1月28日,市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1月29日晚,经过紧张培训之后,副主任医师王敏、主管护师陈丽梅、主治医师李斌3人第一批进入病房。自1月30日起,市人民医院9名医疗队员全部进入病房开展救治工作。

一批又一批患者被送进来,诊疗方案还在不断地摸索改进中,多治好一个患者,就多一张珍贵的床位,繁重的救治任务不允许任何一个队员“掉链子”。

回首在武汉那些“追光”的日夜

宋会会是我市第一批援助武汉的年轻护师,奔赴武汉时宋会会体重95斤,近两个月的昼夜奋战后,她体重降到了不到90斤。这个说起话来轻声细语、身材纤细的90后女孩,以她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证明了一名年轻的白衣战士战胜疫情的决心与勇气。出征武汉前两天,她在一场紧急手术中出了一身汗,下夜班后又着了凉,有点轻微感冒。到武汉后,她怕感冒加重,影响工作,拖了大家的后腿,就狂吃感冒药,没请一天假。有一次夜班,护目镜压得她头晕、恶心。病区的护理人员只有两名,另外一名护师劝她回去休息,坚强的宋会会呕吐完稍作调整,又重新回到了岗位上。她对队友说“这么多病人,我怕你一个人扛不住”。

回首在武汉那些“追光”的日夜

薛莹是个95后护士,也是我市援助湖北医疗队中年纪最小的队员。初到武汉,阴冷潮湿的气候让在生理期的她感到异常煎熬。上夜班时,她冷得牙齿打颤、小腹一阵阵的绞痛,看着散着些许温度的饮水机,好想靠过去取暖,却又怕把细菌沾染到饮水机上,身穿隔离服,不能喝水、吃东西,哪怕是喝口热水驱驱寒都成了奢望;下班回到住处,冰冷潮湿的被窝冰得像一块冰,为了避免感染,她坚决不使用空调,只能合衣躺进被窝;由于长时间穿隔离服,她的脸上起了湿疹,湿疹溃烂化脓、奇痒难忍,她强忍着不适,坚持了一个又一个10小时的班,没有请过一天假。

在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很多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又没有家人陪护,队员们既是“卫生员”“清扫员”,又是“服务员”。护士们每天除了正常的护理工作外,还要负责病房的清扫、消毒工作,给病人喂饭、喂药、更换尿不湿。有一位91岁的患者,患有老年痴呆症,经常把大小便弄在床单上、卫生间里,队员们从不嫌脏,耐心地把污物清理干净后,再换上纸尿裤。

回首在武汉那些“追光”的日夜

穿着厚重的隔离服马不停蹄地工作,汗珠不住地往下淌,不一会儿,护目镜就被汗水浸湿了,雾气腾腾的护目镜下,给患者抽血就成了一项高难度的动作。有一次,队员王亚荣在给患者扎针时,连着扎了四次都没有扎进去,她内疚、心疼患者的病痛,不忍心再扎下去,患者却安慰她说“姑娘,没关系的,我不怕疼,你别着急”。王亚荣感动极了,那一刻,她感觉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温情守护,一段终身难忘的岁月

“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在疫情中充满了力量,他们也教会我在逆境中学会坚强。”出生于1993年的队员殷健这样说。


回首在武汉那些“追光”的日夜

殷健记得,有一位白发苍苍的患者,他的老伴、儿子、女儿都感染了新冠肺炎,被收治在不同的医院。在病房里,老人不停地给家人打着电话,询问着家人的情况……老人最终没能等到春暖花开,带着对家人的爱与牵挂,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也是全家人被感染了,每天夜里,殷健为病房做消杀时,总是轻手轻脚,怕吵醒病人,这个年轻人不知是因为失眠还是睡眠太浅,只要殷健走进病房,他总是会爬起来,对她说一声“谢谢”——每当这个时候,殷健的心里都很难过,“虽然身在异乡、身处疫区,但是至少我的家人是安全的,而他们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忍着病痛,勇敢、平和地面对家人和自己病情,并且永远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援助他们的人”。

殷健永远忘不了出征武汉前一天,免费送她回家的酒泉出租车司机对她的叮咛和祝福,永远忘不了武汉那家为147名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的“福来缘”餐厅,永远忘不了4月6日她的邻居们在小区门口打着“欢迎抗疫英雄殷健凯旋”的条幅欢迎她回家的场景。“在这场战斗中,我体会到爱与被爱的真正含义,学会了珍惜,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殷健说。

抵达武汉后,由于定点入住的宾馆满员,王亚荣和8名队友住进了武汉的一家民宿里,房东“熊姐”今年48岁,她的父亲也患上了新冠肺炎,由于家属不能陪护,父亲就由医护人员悉心照顾。熊姐对医护人员充满了感激,不但免去了他们所有的住宿费,还坚持为他们做夜宵。不管是深夜还是凌晨,王亚荣下班回来后,熊姐总会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或者鸡蛋汤;从武汉离开时,熊姐还给9名医护人员每人送了一条丝巾。

离开武汉的那天,王亚荣看到很多居民从自家窗户里抛下写着“感恩”的条幅,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跟他们合影留念、为他们送行;抵达兰州和酒泉后,家乡人民热烈的欢迎仪式上,她几度哽咽——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就像电影中无声的慢镜头,每次想起,都让王亚荣热泪盈眶。“武汉之行对于我而言,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我很幸运,我曾为我深爱的祖国和人民拼过命,如果祖国需要我出征,我随时听从召唤。”王亚荣说。(记者 陈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