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知識傳播

知識的社會化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原動力。通過知識在人際間的傳播並迭代,人類才真正得以跨越了時間的侷限,實現了知識的繼承與創新。這種傳播通常來說通過兩種方式實現,第一種是系統性的教育。其中既包括了跨越不同社會組織的教育系統,還包括了知識在社會組織內部(如家庭、社團)的小範圍傳播。而另外一種則是通過物質化的載體實現,我們通常可以將其稱之為大眾傳媒。實際上,後者才真正是專屬於人類的獨創,因為在一些哺乳動物中(如鯨魚),也存在著知識和信息在種群或者家庭成員之間的迭代。因此可以說,廣義上大眾傳媒才真正是人類實現知識社會化的獨有手段。因此,一個社會的大眾傳媒審美,作為一種底層定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並且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知識傳播模式和特點,因為能夠走完系統化的教育的人在絕大多數社會之中都是少數派,是“精英”;能夠做到終身學習的,更是少數派,同樣也是“精英”,大多數人不是這樣的。然而,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社會的形成,使得互聯網在極大程度上放大了底層定義的音量,正在打破過去知識和信息的傳播體系,“知識和信息的平民化”成為一個難以忽視的現象。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論是大眾傳媒,還是系統的教育體系,知識和信息的傳播都是系統化的。教育體系自不必說,從六年(九年)義務教育,到高中三年的中等教育,再到大學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是遞進並且系統的。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跳過其中一個環節而直接邁向下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通常意義下更加“下里巴人”的大眾傳媒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所傳播的信息仍然是系統化的,具有內在的秩序。戲劇和文化在產生的時期都是出於“教育大眾”的目的,而一部成功的作品需要提供大量的、系統性的細節才能博得觀眾的好感並長久不衰。比如《紅樓夢》,比如《戰爭與和平》,比如《雙城記》,比如《九三年》。讀者在欣賞這些不朽名著時,不光光是在單純欣賞他們的故事,同時還在瞭解那段歷史。過程中將會很自然地去產生某種更深層次的思考。所以,大眾傳媒作品的教育意義是客觀存在的。這也解釋了為何經典的大眾傳媒作品多以悲劇為主,原因在於喜劇(尤其是單純逗人一樂的歡樂喜劇)往往聚焦於一個節點,信息丰度不足;且目的也更加單純,只是為了情感的抒發。

然而,網絡時代的到來和信息的全球化正在改變過去的知識傳播模式,知識的傳播正在變得越來越垂直,越來越碎片化。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如今的社會,每一個人都被直接納入了信息網絡之中,成為了一個單獨的節點。現今的社會,極端一點來看,甚至有沒有“人”都不重要,因為所有能夠代表這個“人”的東西都可以被信息化,電子化!這樣的信息環境,隨著手機的普及,讓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呈現出高度的碎片化,一方面確實極大地加快了(半真半假的)知識的社會化速度,並且打破了不同專業和受眾之間的壁壘。比如,一條關於天文學的短視頻可以在幾天內被數億人觀看,而不管觀眾的年齡、學歷、經驗如何不同,他們都能從其中吸收一部分知識和信息。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想要形成一個知識體系卻變得難上加難。因為人們接受到的信息都是不成體系的,需要人們的二次加工與重新組合,而絕大多數受眾不具有這樣的能力。因為教育背景、社會經歷、乃至年齡和心理狀態的不同,個體對信息的接受和處理也是完全不同的。有統計顯示,我國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最主要的年齡區間在21-30歲這一區間。在這個年齡區間內,大多數人是不成熟的:已經走出了大學,卻還沒有完全融入社會。更不用說我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還相對較低,在所有移動互聯網用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他們根本不具備整合信息和知識的能力,而只能在信息大潮中隨波逐流。

所有的這些導致了一個問題: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在打破過去系統的知識和信息傳播體系,知識的社會化進程出現了割裂,進而影響到了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一個健康的社會之中需要(知識和經驗層面上的)“精英”來承擔“領航員”的作用。而系統的另一端則應該是人數更加龐大的“非精英人群”。在一個健康有序的現代社會中,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一種協作與共生的關係。隨著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一部分曾經的“非精英”也會變成“精英”,整個社會進而實現了良性運轉。然而,大眾傳播領域內的信息碎片化傳播,粉碎了這一體系,不但在兩者之間造成了越來越明顯的對立,而且由於群體規模的巨大差異,底層公眾的音量遠遠大於上層,因此知識和信息的有序整合實際成為了泡影。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我國獨有的問題。美國和歐洲愈演愈烈的民粹主義運動本質上也反應了這一趨勢:民眾不再相信精英所代表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素養,但自己在效率和科學性上又確實不如精英。在這方面,日本可能是少數個例,這從日本的新冠防疫工作中就可見一斑。這恐怕與日本高達80%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有關。換句話說,日本的防疫策略恐怕只有日本能用。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信息時代的到來,打破了過去系統化的知識傳播路徑,“知識的平民化”正在成為我們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面對的現象。從這個角度看,如何協調“大眾”與“精英”的關係,將是對未來社會具有長遠影響的重大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