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片源自网络。

2019年7月,北京市商务部门发布了被市民网友称为“夜间经济13条”的经济政策,全称是《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应该说,这项措施的出发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元化、便利化消费需求”很好,措施比较具体,执行力度也不小,随着北京市民对身边夜间消费环境变化的逐渐了解和适应,也许有一天,人们不会再简单调侃“北京没有夜生活”等等生活内容不够多元、生活不便的现象。

城市规划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或改善城市夜间活力?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是很明确。过去,由于生活水平有限,以及夜间活动数据统计不足,在这个方面的讨论和分析并不多。一般认为,城市用地的混合程度与城市活力有关,用地混合程度越高,则城市活力越得到提高。在台北、香港、纽约、东京这样的紧凑城市和较高密度的人居环境之中,人们出行便利,消费需求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城市活力,包括夜间活力都比较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用地空间因素,对城市夜间活力具有影响?

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政府经济政策等将有新的作为,北京已经在促进夜经济方面迈出步伐即是证明。为满足市民生活多样化和品质化的需要,城市规划将要如何提高城市的夜间活力,成为在规划学科理论和实践中都面临的问题,因为这事关大家的生活与获得感。

《城市规划》2019年第6期文章《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活力的空间特征研究》(作者:钟炜菁,王德)通过实证分析,讨论城市夜间活力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并在大数据技术帮助下,就城市夜间活力和城市用地混合的关系开展了深入的探讨。

文章认为,对城市夜间活力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满足城市居民活动需求显得日益重要。但在传统研究中,NASA夜间灯光数据或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作为仅有的可用于研究城市整体夜间活力的数据来源,多以分析活力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趋势为主,对其形成机制的定量分析考虑不足,尤其难以从个人行为视角进行研究。

手机信令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人们总体的时空间行为规律。论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展开定量探索,可视化地表达城市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特征、不同类型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文章指出,隐藏在这些特征背后的,是建成环境要素对活力的影响:土地的使用类型和空间布局是影响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文章重点选择了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找到土地利用情况对城市夜间活力的影响,从而为规划实践中有关城市活力优化的土地空间布局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文章的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主要呈现出商务区块状集中、内环内连绵成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活力的变化在平日周末具有明显不同,一是周末最高活力集聚区由长寿路昌平路区域变为以大世界为核心的市级娱乐休闲场所;二是华山路、衡山路沿线酒吧集聚区,其周末活力与平日相比明显增加,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周末居民夜间休闲娱乐活动的增加。

而不同时段的活力变化也具有空间差异。一类如陆家嘴、花木街道、张江区域,功能较为单一,为全市主要的就业或居住区,当夜间随着工作人群的离开和居住人群进入休息状态,空间活力在前后半夜都下降最为明显;一类如真如、长寿路等地区,聚集了较多的餐饮、娱乐等在夜间仍可以集聚人气的设施,同时交通便利,因此夜间活力下降较少,活力相对稳定、持续。

论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夜间活力产生的主要业态为商务办公、酒店住宿、夜间娱乐休闲、批发市场、快递物流等类型,因此,餐饮、娱乐、生活服务、购物中心等场所的集中对夜间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文章采用手机基站250m间隔的这一长度为单元,考察上海中心城区用地类型对夜间活力的影响规律。

通过对250m半径为单位的不同范围内的用地混合情况与夜间生活活力值的相关性变化进行定量测算,论文发现,夜间生活活力与其周边用地类型、混合情况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占比与地块夜间生活活力具有明显的正效应,且随着缓冲区半径的扩大,公共设施的正效应增加快于居住用地的正效应增加,也即公共设施的大范围集聚比居住用地的大面积集聚更可能带来较高的夜间生活活力,而工业用地的占比与地块夜间生活活力具有明显的负效应。在用地混合度方面,随着缓冲区半径的扩大,公共设施用地与居住用地的混合度与夜间生活活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过程,并且,在其距离500m以内,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布置对研究地块的活力提升,可能比自身用地的混合情况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作用。

《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活力的空间特征研究》一文定量分析影响夜间活力的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将对大城市用地混合布局的认识推向深入。文章分析得出结论,小地块(如10hm2)内混合布置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促进城市夜间活力提升的作用,不如在大地块(如80hm2)内混合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当功能单一的小地块至于混合功能大地块中时,其对夜间活力产生的作用大于功能单一大地块中设置混合功能小地块的情况。论文建议,在夜间活力营造的规划中,应更加重视500m半径范围内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布置。

(感谢《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活力的空间特征研究》文章作者在导读编写中提供的帮助。)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 | 夜间活力识别方法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 | 缓冲区绘制示意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城市整体前半夜夜间活力空间分布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 | 城市整体后半夜夜间活力空间分布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 | 夜间活力变化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 | 夜间工作活力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 | 夜间生活活力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 | 夜间流动活力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 | 四类主要用地的夜间活力密度分布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图 | 不同用地混合模式对夜间活力影响作用的比较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表 | 四类主要用地的夜间活力均值和最大值比较


规划提升城市夜间活力:数据告诉你,在多大尺度上的用地混合会获得最佳效果

表 | 不同距离半径内的各用地指标与夜间生活活力的相关性变化

注:显著性水平—— *** p<0.001,** p< 0.01,* p<0.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