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與慈禧交織40年,為何聲望差別這麼大

英國女王多,上一位著名的女王是維多利亞,她生於1819年,死於1901年,享年82歲,在位64年。而與維多利亞同時代的,中國也有一位“女王”,就是孝欽顯皇后,俗稱慈禧太后。慈禧生於1835年,死於1908年,享年73歲,實際統治47年(含與慈安兩宮垂簾時期)。

維多利亞與慈禧交織40年,為何聲望差別這麼大


換言之,從1861年至1901年,兩個強勢的女人在歷史的時空中交錯了整整四十年。

但是,時至今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在世界範圍內享有非常高的聲譽,很多地方都以“維多利亞”命名。非洲有維多利亞湖,香港有維多利亞灣,塞舌爾維多利亞,南極洲有維多利亞海灣,等等。總之,維多利亞女王的歷史形象非常正面。

而慈禧呢?幾乎沒有正面形象可言,或稱之禍國殃民,或貶之一代妖后。慈禧陵墓在1928年被東陵大盜孫殿英盜發後,叫好聲顯然更大。

維多利亞與慈禧交織40年,為何聲望差別這麼大


同時代的兩個女主,為什麼影響力有如此差異?

這麼說吧,兩個女人雖然同時代,但她們所在的帝國,卻明顯處在兩個不同的時代。英國早已完成工業化,工業化的成就已讓普通市民在生活中得到便利,比如鐵路,汙水排放,照明燈,甚至包括初級免費義務教育。維多利亞繼位後,對英國原來的政策不但沒有收緊,反而更加開明(當然是站在英國利益角度的)。對於英國在海外的殖民,維多利亞是持支持態度的。維多利亞於1837年繼位,三年後,英國就控制了太平上的新西蘭。也在這一年,即公元1840年,英國針對清朝的鴉片戰爭打響。腐朽落後的清朝落花流水般慘敗,維多利亞逼迫清朝割讓香港並賠款。

維多利亞與慈禧交織40年,為何聲望差別這麼大


然後就是1857年,維多利亞治下的英國控制了戰略地位極端重要的蘇伊士運河,從此英國在國際大棋盤上佔有先機。1857年,英屬印度有點亂,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在次年廢除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改設印度總督,對印象的控制力加強。可以說這麼說,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很大程度上是最終形成於維多利亞時代。

再看看慈禧。她所處的時代,固步自封,自以為天朝大國,拒絕一切變革。把西方引進的科技斥之奇技淫巧,不知道浪費了多少讓古老的中國進入近現代化的機會。這種保守到了乾隆時期空間加強,到了慈禧的公公道光時期,讓中國吃夠了苦頭。而咸豐時的內外交困,都是這種保守化的惡果。

維多利亞與慈禧交織40年,為何聲望差別這麼大


當然,這些災難並非慈禧造成。但慈禧本質上是個和乾隆一樣的守舊人物,她控制實際權力,所造成的歷史惡果,絲毫不比乾隆、道光少。甚至可以說,慈禧的守舊之罪要大於乾隆。乾隆時,西方還沒有完全工業化,勉強可以說乾隆看不到工業化的好處。但慈禧懂事後,以及上臺後,西方的工業化徹底完成。她難道不知道工業化對清朝的好處嗎?至少洋務運動中的那些人,包括恭親王奕?等人都願意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化。但是,慈禧的內心始終把工業化當成洪水猛獸,她沒有進行巨大變革的動力,這不符合她的利益,以及她的價值觀。

她的價值觀,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愚民”,和乾隆一樣。只不過乾隆可以通過高壓手段完成這一目標,而慈禧時已不具備這種外部條件(漢人地主勢力崛起)。乾隆和慈禧都知道,如果放開民智,那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就將必然推翻統治人口只佔極少數的清朝,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為了他們一小部分的利益,自然就會拒絕這種並不符合他們利益的變革。

維多利亞與慈禧交織40年,為何聲望差別這麼大


有人說慈禧支持光緒戊戌變法了啊,沒錯,但結果呢。當變法的目標越來越清晰時,甚至連光緒都動搖了家法萬年不變的想法,相對程度上認可君主立憲。慈禧要的是窮天下奉她一人,怎麼可能願意失去最高權力?再加上光緒追求現代化的步伐邁的太化,超過了慈禧所能接受的界限,所以變法失敗了。

維多利亞與慈禧交織40年,為何聲望差別這麼大


尤其是到了慈禧末年,對當時的中國造成了極大災難。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慈禧的狂妄,導致八國聯軍進京,進而庚子賠款,把清朝已不多的家底喪送個精光。

慈禧越老越自大,經常自比觀世音菩薩下凡。但客觀的說,並不知道菩薩為何人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反而更像是觀世音菩薩,至少她讓本國臣民過上好日子。而慈禧,專坑本國臣民,害怕鐵路稱之怪物,不讓司機坐著開汽車,腐朽透頂。

維多利亞與慈禧交織40年,為何聲望差別這麼大


也有觀點認是慈禧不應該為腐朽的封建制度背鍋。但不能否認的是,正是慈禧,加重了這種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打開支付堡首頁搜“614830597”領紅包,領到大紅包9 9的小夥伴趕緊使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