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祭祖”VS 河南“拜祖”:这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陕西“祭祖”VS 河南“拜祖”:这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清明节,是祭奠先祖、缅怀逝者的日子。而新冠疫情,則让庚子年清明节变得不同寻常。


特殊时期,祈福中华、凝聚全球华人的智慧和力量,让今年清明节公祭“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更有意义。根据公告,4月4日庚子年清明公祭黄帝陵大典将在陕西省黄帝陵隆重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3月26日河南新郑就已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那么,为何会有陕西“公祭”和河南“拜祖”的情况同时出现?


陕西“祭祖”VS 河南“拜祖”:这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根据黄帝陵管理局的公告,庚子年清明公祭黄帝陵大典将于4月4日在陕西省黄帝陵隆重举行。

陕西“祭祖”VS 河南“拜祖”:这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为了保障今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有序进行,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现就景区4月4日(清明节)当天有关旅游事宜公告如下:


一、 4月4日(清明节)当天,景区不再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二、 4月4日13时前,景区不对外开放。敬请广大游客朋友们在此时段不要前往黄帝陵景区。

三、 景区自4月4日13时开始,以实名购票方式对外开放。届时,将对所有游客核检健康码、检测体温。


敬请广大游客、市民朋友们给予充分谅解,并相互告知,积极配合。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自汉武帝以来,就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唐代宗时,祭祀黄帝正式升格为国家大典,桥陵也成为了官方唯一指定祭黄场所。

此后,宋、元时期都有祭祀、修葺、保护桥山黄帝陵的历史记载;明、清两代,在桥山祭祀黄帝成为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每三年一次大祭,多是由皇帝派专员致祭。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即派员前往桥山祭祀黄帝陵。1935年,民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每年清明节均派代表致祭黄帝陵。1937年清明节,正值民族危难之际,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被列为“古墓葬第一号”,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尊崇和敬仰的民族圣地。


陕西“祭祖”VS 河南“拜祖”:这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1950-1954年、1962-1978年公祭活动有所中断以外,历年都有对黄帝陵的祭祀。1994年以来,黄帝陵祭典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出席,今天的黄帝陵祭典,已经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祭典。


最高领导人在2015年视察陕西时曾说:“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诸多陕西人也因为黄帝陵位于陕西境内而自豪。但在河南省新郑市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后,坊间相关的争议就开始愈演愈烈。

陕西“祭祖”VS 河南“拜祖”:这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今年3月26日,在河南新郑举行的三月三拜祖大典,通过央视CCTV13直播,多家省辖市卫视同步转播,国内外多个平台网络直播,营造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效果。与河南相比,一年一度的陕西清明公祭却逐渐显得瓶颈。


事实上,河南的三月三拜祖大典,源自1992年新郑主办的炎黄文化旅游节。


1992年至1999年,新郑市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2000年至2005年,三月三拜祖仪式作为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内容:新郑政府主办,河南省领导参加。


2006年,河南将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正式升格为拜祖大典,国家领导人参与了此次大典,央视也进行了直播。


此后,新郑拜祖大典的规格基本与陕西清明公祭一致,历年大典都有副国级领导人参加,这也让新郑拜祖大典成为河南宣传自己的一张名片。


陕西“祭祖”VS 河南“拜祖”:这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与主动将旅游节提升成准国家公祭的河南相比,近些年,陕西也在不断提升公祭黄帝陵大典的规格和宣传力度。但从传播力度和传播效果上看,有人评价没有河南效果突出。

事实上,早在198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就依照“黄帝陵”、“人文初祖殿”、“轩辕柏”制作发行了一套《黄帝陵》邮票。倘若彼时的陕西,一开始就能够拔高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规格和宣传力度,现在无疑会少去很多争论。


陕西“祭祖”VS 河南“拜祖”:这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说,抛开政治、文化因素不谈,祭拜黄帝大典必将带来一定的实际经济利益。


据河南新郑市政府官网介绍,借助拜祖大典宣传效应,每年“五一”期间都是黄帝故里景区的旅游高峰:


·2013年,共接待游客6.2万人次;

·2014年,共接待游客5.3万人次;

·2015年,共接待游客4.6万人次。


长期以来,陕西对于黄帝陵的保护和公祭传承有目共睹。但是,正因陕西祭黄活动的唯一性与排他性,使得陕西在推广公祭活动上显得相对低调。


不过,“祭祖”和“拜祖”时间如此接近,这是坊间各种争议不断出现的核心。


陕西“祭祖”VS 河南“拜祖”:这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各种认祖归宗、历史文化名人争夺愈演愈烈,甚至成为大中华文化圈中流行的趋势,这方面,韩国就是一个例子。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消息一出,国内舆论哗然。


要是没有韩国的倒逼,湖北能否在2009年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各个方面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是未知数。可以认为,韩国是这方面的申遗路上,是开路先锋。


国内以诸葛亮为例,在湖北襄阳、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山东临沂等地,关于诸葛亮的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轮番上演。其中,以襄阳、南阳之争最为出名。


陕西“祭祖”VS 河南“拜祖”:这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襄阳的地标是诸葛亮广场,树立着一个高约18米,重达35吨的诸葛亮铜像,这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诸葛亮,还是中国最大的雕塑人像。从1993年起,襄阳举办了八届诸葛亮文化节。


河南南阳则将本地的武侯祠,称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旧址。同时,这里还有“南阳诸葛庐”。与襄阳一样,南阳也举办过诸葛亮文化旅游节。


不难看出,“争名人”,实际上是各地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争夺。但文化和旅游本就是一种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倘若没有事实支撑,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承,这种争夺无疑是一种狭隘的“历史啃老”。


与之相比,这些年陕豫黄帝祭拜之争,可以看到的是,两地祭拜规模越来越高,景区建设一年比一年好,全球华人对祭祖的关注度以及游客数量也逐年增加。


也正是有了竞争,陕西才不至于空有众多宝贵的历史资源,而不去重视和利用,也有观点认为,通过祭拜来强化国民的集体记忆和认同,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才是整个争夺的精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争”,一定不要忽略本质。否则,热闹的背后,传承一定不能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