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祭祖”VS 河南“拜祖”:這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陝西“祭祖”VS 河南“拜祖”:這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清明節,是祭奠先祖、緬懷逝者的日子。而新冠疫情,則讓庚子年清明節變得不同尋常。


特殊時期,祈福中華、凝聚全球華人的智慧和力量,讓今年清明節公祭“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更有意義。根據公告,4月4日庚子年清明公祭黃帝陵大典將在陝西省黃帝陵隆重舉行。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3月26日河南新鄭就已舉行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那麼,為何會有陝西“公祭”和河南“拜祖”的情況同時出現?


陝西“祭祖”VS 河南“拜祖”:這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根據黃帝陵管理局的公告,庚子年清明公祭黃帝陵大典將於4月4日在陝西省黃帝陵隆重舉行。

陝西“祭祖”VS 河南“拜祖”:這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為了保障今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有序進行,根據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現就景區4月4日(清明節)當天有關旅遊事宜公告如下:


一、 4月4日(清明節)當天,景區不再實行免費開放政策。

二、 4月4日13時前,景區不對外開放。敬請廣大遊客朋友們在此時段不要前往黃帝陵景區。

三、 景區自4月4日13時開始,以實名購票方式對外開放。屆時,將對所有遊客核檢健康碼、檢測體溫。


敬請廣大遊客、市民朋友們給予充分諒解,並相互告知,積極配合。


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的黃帝陵,自漢武帝以來,就被公認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唐代宗時,祭祀黃帝正式升格為國家大典,橋陵也成為了官方唯一指定祭黃場所。

此後,宋、元時期都有祭祀、修葺、保護橋山黃帝陵的歷史記載;明、清兩代,在橋山祭祀黃帝成為國家的一項政治制度,每三年一次大祭,多是由皇帝派專員致祭。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即派員前往橋山祭祀黃帝陵。1935年,民國政府將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每年清明節均派代表致祭黃帝陵。1937年清明節,正值民族危難之際,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


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帝陵被列為“古墓葬第一號”,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尊崇和敬仰的民族聖地。


陝西“祭祖”VS 河南“拜祖”:這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新中國成立以後,除1950-1954年、1962-1978年公祭活動有所中斷以外,歷年都有對黃帝陵的祭祀。1994年以來,黃帝陵祭典每年都有國家領導人出席,今天的黃帝陵祭典,已經成為當代中華民族最高的祭典。


最高領導人在2015年視察陝西時曾說:“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諸多陝西人也因為黃帝陵位於陝西境內而自豪。但在河南省新鄭市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動後,坊間相關的爭議就開始愈演愈烈。

陝西“祭祖”VS 河南“拜祖”:這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今年3月26日,在河南新鄭舉行的三月三拜祖大典,通過央視CCTV13直播,多家省轄市衛視同步轉播,國內外多個平臺網絡直播,營造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效果。與河南相比,一年一度的陝西清明公祭卻逐漸顯得瓶頸。


事實上,河南的三月三拜祖大典,源自1992年新鄭主辦的炎黃文化旅遊節。


1992年至1999年,新鄭市每年農曆三月三都要舉辦炎黃文化旅遊節。2000年至2005年,三月三拜祖儀式作為新鄭炎黃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內容:新鄭政府主辦,河南省領導參加。


2006年,河南將新鄭炎黃文化旅遊節正式升格為拜祖大典,國家領導人參與了此次大典,央視也進行了直播。


此後,新鄭拜祖大典的規格基本與陝西清明公祭一致,歷年大典都有副國級領導人參加,這也讓新鄭拜祖大典成為河南宣傳自己的一張名片。


陝西“祭祖”VS 河南“拜祖”:這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與主動將旅遊節提升成準國家公祭的河南相比,近些年,陝西也在不斷提升公祭黃帝陵大典的規格和宣傳力度。但從傳播力度和傳播效果上看,有人評價沒有河南效果突出。

事實上,早在198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就依照“黃帝陵”、“人文初祖殿”、“軒轅柏”製作發行了一套《黃帝陵》郵票。倘若彼時的陝西,一開始就能夠拔高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的規格和宣傳力度,現在無疑會少去很多爭論。


陝西“祭祖”VS 河南“拜祖”:這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從某種程度上說,拋開政治、文化因素不談,祭拜黃帝大典必將帶來一定的實際經濟利益。


據河南新鄭市政府官網介紹,藉助拜祖大典宣傳效應,每年“五一”期間都是黃帝故里景區的旅遊高峰:


·2013年,共接待遊客6.2萬人次;

·2014年,共接待遊客5.3萬人次;

·2015年,共接待遊客4.6萬人次。


長期以來,陝西對於黃帝陵的保護和公祭傳承有目共睹。但是,正因陝西祭黃活動的唯一性與排他性,使得陝西在推廣公祭活動上顯得相對低調。


不過,“祭祖”和“拜祖”時間如此接近,這是坊間各種爭議不斷出現的核心。


陝西“祭祖”VS 河南“拜祖”:這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不能否認的是,近年來,各種認祖歸宗、歷史文化名人爭奪愈演愈烈,甚至成為大中華文化圈中流行的趨勢,這方面,韓國就是一個例子。


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消息一出,國內輿論譁然。


要是沒有韓國的倒逼,湖北能否在2009年代表中國“端午申遺”成功,各個方面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還是未知數。可以認為,韓國是這方面的申遺路上,是開路先鋒。


國內以諸葛亮為例,在湖北襄陽、河南南陽、陝西漢中、山東臨沂等地,關於諸葛亮的誕辰祭、逝世祭、出山祭輪番上演。其中,以襄陽、南陽之爭最為出名。


陝西“祭祖”VS 河南“拜祖”:這背後,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襄陽的地標是諸葛亮廣場,樹立著一個高約18米,重達35噸的諸葛亮銅像,這不僅是中國最大的諸葛亮,還是中國最大的雕塑人像。從1993年起,襄陽舉辦了八屆諸葛亮文化節。


河南南陽則將本地的武侯祠,稱為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舊址。同時,這裡還有“南陽諸葛廬”。與襄陽一樣,南陽也舉辦過諸葛亮文化旅遊節。


不難看出,“爭名人”,實際上是各地對文化、旅遊資源的爭奪。但文化和旅遊本就是一種相輔相成、和諧共生的關係,倘若沒有事實支撐,沒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傳承,這種爭奪無疑是一種狹隘的“歷史啃老”。


與之相比,這些年陝豫黃帝祭拜之爭,可以看到的是,兩地祭拜規模越來越高,景區建設一年比一年好,全球華人對祭祖的關注度以及遊客數量也逐年增加。


也正是有了競爭,陝西才不至於空有眾多寶貴的歷史資源,而不去重視和利用,也有觀點認為,通過祭拜來強化國民的集體記憶和認同,促進文旅產業發展,才是整個爭奪的精髓。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爭”,一定不要忽略本質。否則,熱鬧的背後,傳承一定不能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