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止學》

有智慧的人話語遲鈍,話語遲鈍可以迷惑敵人。

說話是一門藝術。如何說話固然重要,有話不說也極為關鍵。俗話說言多必失,在善辯者嘴中總能尋到破綻和蛛絲馬跡,善辯者往往在他們的自信中為人所乘。而智者的謀略,向來是秘而不宣的,訥言也是其謀略之一。他們製造假象,不露真容,在外表上示弱佯愚,目的就是掩飾自己,以驕其敵,為自己贏得更大的勝算。

將巧藏在拙中,隱藏方能明顯。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計深謀遠。他既有較高深的修養,又有超人的才能,很善於分析形勢,作出對策。

攻下金陵以後,曾氏兄弟的聲望如日中天,達於極盛,曾國藩被封為一等侯爵,世襲罔替;曾國荃被封為一等伯爵。湘軍所有大小將領及有功人員,都論功封賞。湘軍人物官居督撫位子的有10人;長江流域的水師,全在湘軍將領控制之下;曾國藩所保奏的人物,沒有一個不如奏所授。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樹大招風,朝廷的猜忌以及朝臣的妒忌也隨之而來。頗有心計的曾國藩從容應對,馬上就採取了一個裁軍之計。還沒等朝廷的防範措施下來,他就先來了一個自我裁軍。

曾國藩的計謀手法,自是超人一等。他在戰事還沒有結束時就計劃裁撤湘軍。他在兩江總督任內,已經開始拼命籌錢,兩年之間,已經籌到550萬兩白銀。錢籌好了,辦法擬好了,戰事一結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費用早已經籌妥了。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曾國藩攻下南京、獲得勝利,七月上旬就開始裁兵,一月之內,裁去25000人。人說招兵容易裁兵難,但是曾國藩早就有計劃、有準備,所以招兵容易裁兵亦容易了。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曾國藩精通老子的哲學。他明瞭地把握了清朝政治形勢,對自己的仕途也有一套有用的哲學理念。他在給其弟的一封信中說:

“餘家目下鼎盛的時候,沅(曾國荃字沅輔)所統差不多二萬人,季(指曾貞幹)也有四五千人,近世似弟者,又有幾家?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吾家盈時矣。管子云:鬥斛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餘謂天之概無形,仍假手於人以概之。待他人之來概,再後悔已經晚了。”

在封建社會,每個朝代都有君臣互相猜忌而上演皇上殺權臣的悲劇,特別是當國家大難已過,臣下功高蓋主之時,這種情形會更加嚴重。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擁有重兵,遭到皇室的猜疑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由於曾國藩有謀略,計劃周密,早就安排好了怎樣消除朝廷的顧慮,主動把能征善戰的湘軍裁撤掉,以消除清廷的猜疑,因此取得了朝廷的信任,保全了官位。這是曾國藩精於韜光養晦的大智慧。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明·洪應明《菜根譚》

《易經》明夷:利艱貞。

解析明夷象徵光明隕落:有利於在艱難當中堅守正道。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上坤下離組成明夷,呈明入地中之象,太陽的光輝落入大地之中,象徵了光明的隕落潛藏。君子由此領悟光明潛藏之象,在治理眾人時,應當隱藏自己的才智,那麼才智才能就更加彰顯。此卦以上坤下離組成,與晉卦的卦象剛好相反,如果說晉卦以太陽上升來比喻人事的上進和晉升的話,那麼明夷卦則是通過太陽的隕落來象徵人事的衰亡,同時告誡人們在衰亡之時,應該懂得識時務,隱藏自己的鋒芒,如此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不受威脅。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明夷卦告訴我們世道的盛衰和人事的變遷有著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有上升就會有衰亡,任何人與事都不可能永遠處於的上升狀態,即使是萬古不變、光芒萬丈的太陽也要經歷每天的東昇西落,何況是受到太陽普照和庇佑的人呢?作為懂得明夷之道的人,當然應該遵守自然的規律,在能入世的時候積極入世,謀得晉升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造福大眾;在不適合入世的時候,就要懂得掩藏自身的光輝,偃旗息鼓、韜光養晦,選擇安貧樂道或者離世遁隱。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就像太陽昇起時應該晨起勞作,太陽落山後應該休養生息一樣,只有遵循規律,才能活得平安健康。如果選擇逆天時而為,在隱晦時偏要有所作為,不僅困難重重,還會給自身帶來無限危機。所以懂得明夷之道,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既要懂得如何進,又要明白怎樣退,只有該進時進,當退時退,能進能退,才能進退有度,使我們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圓滿和順暢。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爻義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爻辭意為,光明隕落向外飛散,猶如低垂或收起的羽翼。君子在倉皇的旅途中,多日不顧填充飢腸,此時有所前往,會受到主事之人的疑怪責難。

此爻以陽爻居初位,陽剛得位,但由於處於全卦開始,所以能及早潛藏隱蔽,就像飛鳥低垂著翅膀飛行,又像君子識得先機倉皇隱遁,飢餓多日都來不及進食。但是有潛藏過早之嫌,所以不能被人理解,故難免“主人有言”。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六二:明夷,夷於左股,用拯馬壯,吉。

爻辭意為,由於太陽下山光明隕落,所以不小心傷了左腿,但又因為良馬強健,承它所救恢復強健,終獲吉祥。

這一爻以陰爻居陰位,陰柔中正,雖然初九在其下,因志願難行過早隱逸,猶如傷了左腿,但是此爻居下卦之中,有柔順得位,又上承九三之陽,所以,能以中正之才堅持正道、拯救頹勢,故雖“夷於左股”,猶能獲“吉”。明槍暗箭都要防六二是陰爻,陰爻處在陰位,表示六二非常柔順,且處於下卦之中,非但柔順而且中正。由於處於明夷,因而容易遭到小人的陷害而負傷。這個時候,六二必須低調行事、暗藏行跡,這樣就不會招惹黑暗勢力的注意,能夠保全自己。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中國有句話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潛在危險,有很多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因此,我們除了修身自好之外,還要時刻保持警惕,明槍和暗箭,都是需要精心設防的。

“藏”是一種學問,也是一種技巧。懂得隱藏的人善於保留自己的神秘感,蟄伏時尋求可以表現的機會,而把自己的弱點藏起來也是一種做人的智慧。做人要學會藏,也要懂得適可而止的展露自己。

中國人的“藏”字,很有意思,好的要藏,壞的也要藏,比如藏鋒,藏拙,臥虎藏龍,藏汙納垢。

有句話說,“一個聰明人,不說話就是最大的聰明。”因為再聰明,也知言多有差,不如隱藏起自己的一些想法,給人一種神秘感,關鍵時候發聲,以一敵十。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花欲開未開時最好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見得好。幹什麼事,都講求個意味兒,把話說盡了,趣味、意思也就沒了。所以,講話的藝術就是,不必把話說得那麼直白,話到嘴邊留一半,另一半留給別人去思考。

書法也有藏鋒之說,其藏鋒即以點畫不出銳角,講“藏鋒以包其氣”,又講“露鋒以縱其神”, 但這並不矛盾,適當的退後,確是為了更好地向前。

做人忌鋒芒畢露,懂得藏鋒守拙。“木秀於林,風必催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搶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是俗語,是忠言,也是智慧,為人張狂、鋒芒畢露,難免招致災禍,歷史上,三國時楊修為一例,明朝的解縉也為一例。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而集藏鋒大成者,青梅煮酒的劉備, “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越王勾踐,守拙藏鋒,高明處世,低調做人,韜光養晦,乃成大事。

世上最珍惜的東西,都是藏起來,不與外人道,把好東西藏起來,讓人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霧裡看花的朦朧美感。金屋藏嬌,秋收冬藏,藏巧於拙。一個“藏”字,才倍顯珍愛。

宋徽宗趙佶酷愛書畫,一次考試,他出的題目便是“深山藏古寺”, 有的在山腰間畫座古廟,有的把古廟畫在叢林深處。有的畫得完整,有的只畫出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殘牆斷壁,這讓趙佶感到非常失望。突然,有一幅畫吸引了他,畫的是崇山峻嶺之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跳珠濺玉。泉邊有個老態龍鍾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進桶裡。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深山藏古寺,根本沒有畫古寺,好在哪裡?和尚挑水,當然是用來燒茶煮飯,洗衣漿衫,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廟;和尚年邁,還得自己來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廟是座破敗的古廟了。廟一定是在深山中,畫面上看不見,這就把“藏”字表現出來了。如此含蓄深邃、巧妙的構思,彰顯了畫家的高明。

中國的詩詞、文字也講究“藏”。越是含蓄,越是含意豐贍,蘊藉張力。《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與最,宜其室家。”具有深刻的啟發性與暗示性的意象和意境,言此及彼,鼓動人展開聯想,詩句的內蘊也由此擴散出去。

露巧不如藏拙。話有三說,巧說為妙。清•李漁《慎鸞交•計竦》:“花封縱美,也敵不過親職高,和盤托出空貽笑,倒不如藏拙高。” 藏而不露,耐人尋味,聽者會體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畫裡藏畫,話中有話,都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和想象空間。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一個藏字,囊括了中國人的含蓄和智慧,有著永遠談不到底的奇妙和驚奇。

說話藏拙是每個人都該學會的道理,與他人聊天時交流話題點到為止,不過分挖掘深入,也不囉囉嗦嗦講廢話,這樣既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也能在聊天過程中觀察別人。說話藏七分,露三分,才是做人之本。

古人有一句話,叫作“三思而後行。”現代有一種冷靜,叫作“冷靜三秒鐘。不論是古言,還是今語,說來說去,無非就是想要告訴我們,生活中要養成訥言敏行的好習慣。

或許,這不僅僅只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素質與涵養的體現。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做事不經過反覆考慮,過後總有後悔的時候。奈何這世上唯一沒有的,就是這治癒後悔的藥。

人處在不同的狀態下,說話時心情不同,內容也會不同。心情愉快的時候,看事看人也許比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讚譽之詞可能會多;心情不悅之時,講起話來難免會憤世嫉俗,言多有失,因此,便有了“禍從口出”這一說法。

有道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孔老夫子之所以提出的這一點,現在看來,就是為了提醒我們,說話前先三思,覺得妥當之時再出口。然而生活中的我們,大部分時候還是很難做到的。總是少不了舌頭比腦子跑得快的人,而愚蠢往往正是這樣產生的,要知道,脫口而出的蠢話有時會貽害終生。

眼睛長在自己身上,用途卻是經常在丈量別人。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人生,本是一個不斷完善與成長的過程,遇到事情的時候,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自我檢討,不要總是無法直視自己的不足,眼裡看到的,就只是別人的過錯。歲月流逝,就在於對一個人思想覺悟的提升,春花秋月,四季更替,就連繁花都懂得在風雨的洗禮中節節而盛,作為生活主角的我們,又怎麼能毫無進步呢?

做事時,無論是採取“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態度,還是關注事情的細枝末節,對待事情一板一眼、一絲不苟,都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不足具體彌補。

認真是思考的前提,講究方式是行動的基礎,這是一種需要長期培養而形成的能力,而不是一種簡單“端正”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態度。生活中,人們每天都會處理和麵對很多的事情,如果方法不得當,不但耗費大量的精力,即使付出了努力,也未必見到成效,更甚至會適得其反。

俗話說,蚊蟲遭扇打,只為嘴傷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諷刺別人,只圖自己嘴巴一時痛快,往往會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人與人之間原本沒有那麼多的矛盾糾葛,往往只是因為有人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說話不加考慮,隻言片語傷害了別人的自尊,讓人下不來臺,別人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機會便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你有什麼樣的態度,決定你擁有怎樣的生活狀態。會說話的人,一句話逗笑人不會說話的人,一句話惹惱人。於是,說話也就變成了一種學問。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裡的“知”並非知道,而是智慧,就是說聰明的人不亂說,亂說的人不聰明。

管不住自己舌頭的人,不僅容易傷人,而且容易惹禍。慎言不是不說話,慎言是該說話時就說,不該說話時不要說。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是沒有用的。

想要知道一個人的品德,就要先了解他的行為;想要知道一個人的才幹,就要先聽其言,觀其行。

因而有人把說話當作是今天人們社交中最難的事。但是我們的交流又不得不借助於語言的表達,也許說話真的如做人一樣難。但我們只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越位失言,又不緘默失人,凡事三思而言,再思而行,雖可能稍稍耽誤了些時間,卻可以很大程度的把話說的更妥當些,把事情處理的更完美些。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花不可開得太盛,盛極必衰;話也不可說得太滿,滿必有失。生活中,多給自己留些餘地,才不會受到“坦率”之害。“馬有失蹄,人有失言”,把話說滿了往往會掐斷自己的餘地,就無法保證每一句話都說得滴水不漏,從而不免招致誤會,為自己留下隱患。在事業成功的過程中,一言一行都關係著個人的成就榮辱,所以謹言慎行對一個人立身、處世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但願你我,都能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養分,生活中,努力做一個訥言敏行,講究方式方法的聰明人。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假如你的實力比較強大,就可能會對別人構成威脅或者潛在威脅,此時你就應該藏巧於拙,消除對方的敵意。假如這時你能夠主動退守,顯示弱勢,讓別人看到你已經弱小了,他就不會千方百計地算計你了,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

老人言:抱朴守拙,訥言敏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