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武術的人和沒學過武術的人有哪些區別?

武術分類很多,常見的小說裡分類有內外功之分,派別之分,內家拳和外家拳之分,南北門派之分。不過,任何武術的區分都跟修煉體魄,練心法有關係。

所謂的練內功的人,其實很多人說:內練一口氣。那麼一口氣跟武俠小說裡所謂的能排山倒海,能摧枯拉朽的掌力一樣嗎?想必,大家都是幻想多了。這一口氣是指的生命之氣。人類通過呼吸來調節情緒的,如果有時候大家生氣了,深呼吸一下就能平靜下來了。那麼就是通過一口氣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学过武术的人和没学过武术的人有哪些区别?

現在的很多大企業家,大公司老闆,甚至有些明星,政要人員都流行去尼泊爾、西藏、甚至一些寺廟裡進行冥想。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大家都是在修煉身體裡的一口生命之氣。通過,盤膝,淨觀、冥想來調節自我的心態,讓這一口生命之氣得到補充。所以,大家會發現經常修煉內功的人,他的談吐、思維、行動相對沒有修煉過內功的人更加沉穩,看事物更加深遠,對人也不急不躁。看起來像是一個隱藏在繁雜社會里的高人。

所以,長期修煉內功、冥想的人比起沒有修煉內功的人,多了很多平靜、沉穩、還有大局觀,而且心態和情緒都比較穩定。

說完內功,再來討論,武術的外家功法。

所謂的外家功法,人們常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那麼這裡指的筋骨皮,當然是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和任何一個細胞組織。

項羽力拔山兮、李元霸能舉起千斤重錘,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有八十斤。看起來很牛逼,其實也不是很牛逼。現在很多舉重的運動員比他們強多了,甚至國外有一些健身運動員也非常強。

学过武术的人和没学过武术的人有哪些区别?

那麼答案在哪裡呢?

練習,不斷的練習,作為一個名練武術或者經常練拳,練武術的人。在被打和打人之間經常習慣一個動作的躲閃,出擊,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神經反射、肌肉反射。在這樣的作用下,練武的人比起不練武的人動作更加快捷,靈敏,甚至攻擊的部位更加致命。而且,這些練武的人是長年累月的訓練,所以身體也更加強壯、身型也比較好、目光也很堅定。

所以,一個沒有練過武術的人和長期修煉武術的人,他們在氣質、形態、做事、等等的方面是本質的區別。

當然,這裡所講的修煉武術的人,是長期修煉,而不是二天打魚三天曬網的人

練過武術的懂得肌肉的最佳發力,沒練過的人只能使用單一的肌肉群。

1、無論任何武術,如何獲得最大的打擊力值,是所有武術流派,孜孜不倦的探索與追求。以競技武術套路的規則要求來看,功力分值分為三檔;

学过武术的人和没学过武术的人有哪些区别?

---凡勁力充足,用力順達,力點準確,節奏分明,動作與音樂和諧一致者為“很好”。

---凡勁力較充足,用力較順達,力點較準確,節奏較分明,動作與音樂較和諧一致者為“一般”。

---凡勁力不充足,用力不順達,力點不準確,節奏不分明,動作與音樂不和諧一致者為“較差”。

練習武術勁力,最初重要是提高全身發力的協調性,是加大攻擊方法的力度的重要保證。而全身發力和協調性要靠腰的作用點而貫至四梢(兩手和兩腳),同時還要配合呼氣、屏氣蓄勁、以氣催力,從而達到意、氣、力三者合一,使力量更加完整。沒有練過武術的人,不懂的這些技巧,都是單一的肌肉用力。

学过武术的人和没学过武术的人有哪些区别?

練武術的人如果是散打對抗類,有大量的模擬訓練,是教練員(或同伴)效仿不同技、戰術訓練所需的動作形式,陪同隊員練習的一種方法。例如,模擬主動進攻型的對手、模擬防守反擊型的對手、模擬重拳重腿的對手、模擬擅長拳法的對手、模擬擅長腿法的對手、模擬擅長摔法的對手,以及模擬比賽中的各種特殊情況等。模擬者動作逼真,以提高練習者的適應能力和技術、戰術運用能力,這些不斷重複的動作,極大積累了經驗,包括人體攻擊的規律,被擊中不同部位的疼痛感。

学过武术的人和没学过武术的人有哪些区别?

免責聲明:責聲明:本公眾號所發佈文章、圖片除標明原創外,多數來自網絡,不代表本號觀點,僅供讀者朋友閱讀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原作者的辛勤與智慧,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