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第 二 十 一 辑

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引 子

一屉屉汤包,缭绕着四季美的醉人鲜香;一碗碗藕汤,浓缩着武汉煨汤的传统技艺;一箱箱热干面,封存着蔡林记的原汁原味;更别说汉绣,传承人的热情跃然扇上;汉派石雕,用感恩之心雕琢逆行天使;汪玉霞,用“绝酥”的味道温暖人心……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主动请缨,服务一线

“我希望能够和同事们一起上战场。”疫情爆发后不久,区文旅局非遗中心主任沈培红就向组织主动请缨。“只要有用得上我的地方,我都可以去。”

1月底,沈培红和余培鸣一起下沉社区,负责防疫知识的宣传。“请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在疫情严重的北湖街,沈培红通过“小喇叭”以及分发新冠肺炎宣传册等方式,向广大市民朋友宣传病毒防控知识以及政府有关政策规定。“风险还是挺大的,因为刚开始对市内居民的通行还没有进行管制,人员流动量很大,超市里的人比平时还要多。”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非遗中心方芳则在所在社区当起了志愿者。“可能考虑到我交通不便,单位一开始没有安排我值守的任务,所以我在家待命”,方芳说道,“后来,我看到我们小区很多老年人买菜不便,我在家反正也闲着,所以就帮助他们买菜,团购等等,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分菜,送菜。”

非遗抗疫,有你有我

“我接手非遗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看到传承人们对支援抗疫的热情,觉得很感动,他们都是一群很可爱的人。”

2月中旬恢复上班后,沈培红和方芳在非遗中心值守。沈培红也是疫情期间武汉市“非遗战疫情”宣传工作小组中的一员,和非遗传承人打交道、了解疫情期间的非遗动态,是她们工作的日常。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为了解决一线物资短缺的问题,我一方面负责非遗中心的值守,同时积极协调有捐赠意愿的非遗传承人,像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汪玉霞食品等公司均积极为抗疫一线赠送食品等物资。”沈培红说道。

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德隽看到一线物资短缺,和留守武汉主动请战的四季美人一起奋战,无偿为火神山医院建设者及数家医院供应了35万个汤包,援助的物资已超过140万元,展现了江汉非遗人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个武汉人、一个非遗人的本分,真正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坚守着生死防线的医护工作者们,是他们用身躯和勇气在与病魔战斗,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张德隽面对大家的赞誉时如此说。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面对突如其来、凶猛异常的疫情,蔡林记人迅速行动起来,在有限的人力和运输条件下参与了这场“疫战”。数百箱热干面被运往武汉三镇,或援鄂医疗队,或福利院,或疫情防控指挥部……“‘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相望相助,共盼花开’这是我们贴在捐赠物资上的小纸条,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加油,渡过这个难关,蔡林记等着大家。”蔡林记热干面代表性传承人王永中说道。“盼冬去春来,愿山河无恙”“武汉,加油!”蔡林记在疫情中也一如既往传递着温暖。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疫情初期,汪玉霞食品工业公司总经理熊年顺、杨建军带领行管人员冒着严寒,将二十多万元年货糕点分别送到蔡甸协和江北医院、雷神山医院工地、青山民政局、江汉区经信局、硚口区女企业家协会等五家单位,让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品尝到中华百年老字号的过年味道。熊年顺说:“当时省外的援助未到,很多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日夜坚守,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疫情防控,我帮不上太大的忙,只是尽我所能,为他们做点事。”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还有很多非遗传承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助力的,像汉派石雕安志柏、安力他们潜心雕琢的逆行天使;汉绣王子怡则将汉绣课程搬到了网上……”方芳介绍到,作为一个“老”非遗人,她也在默默关注着大家的动态。“传承人中上了年纪的不少,但是看到大家都很平安,我们都放心了不少。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江汉非遗,送给我们的“家人”

随着武汉疫情的逐日好转,方舱医院休仓,很多援鄂医护陆续进入了休整期,区文旅局保障专班和非遗中心都在思考用怎样的方式来向这群逆行的白衣战士表示感谢。

3月6日,汉绣传承人任炜与区文旅局联系,表达了捐赠汉绣作品的意愿:“援鄂女医护很多,趁着过‘女神节’,我想送她们汉绣团扇,当然了,男同志也要送,让他们带回家送给他们的女神。”由于战时交通不便,已经转战保障专班的余培鸣上上下下拖了几趟,把200份汉绣团扇礼品搬到了阳光酒店和柏曼酒店。3月7日,3月8日,保障专班将这些精美的汉绣送到了每个医护人员的手中。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疫情期间,不能看武汉的风景,那就让他们尝尝武汉的美食吧。”沈培红和非遗中心的同事们商议完毕,就与非遗传承人取得了联系,大家一拍即合。沈培红和方芳还提前两天到了阳光酒店和柏曼酒店与专班同事一起做好相关筹备工作。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3月13日,“舌尖上的非遗”——武汉煨汤,四季美汤包正式走进阳光酒店与柏曼酒店。武汉煨汤技艺传承人喻少林、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传承人徐家莹克服疫情期间人手不足、交通出行、食材采买等方面的困难,一大清早就带上新鲜的食材和充足的人手来到了酒店后厨,只为让逆行天使们品尝到最地道、最新鲜的汉味美食。

“武汉煨汤技艺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喻少林老师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烹饪大师;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是今年新晋的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掌门人徐家莹老师也是中国烹饪大师,相信这两位大师出手,能让医疗队们大饱口福。”沈培红说道。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经过一上午的忙碌,排骨莲藕汤、羊肉萝卜汤、四季美鲜肉汤包在午饭时开始供应,深受各个医疗队队员们欢迎,现场取餐的医疗队员络绎不绝,对武汉煨汤和四季美汤包赞不绝口:“太美味了,还想再来一碗!”

“看到医疗队被武汉美食俘获,感觉很开心,感恩这些逆行的勇士们,希望我们这一小小的举动,能够让他们记住舌尖上的武汉味道。”这是沈培红和同事以及传承人们共同的心声。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小文说~

疫情期间的非遗人,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奉献,是抗疫期间的一道风景线。武汉的春天也已经来到,在此后的日子,期待看到传承人们更多的非遗作品,也期待参与更多精彩的非遗活动,江汉非遗人,一起加油!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战疫时期的江汉文旅人(第二十一辑):抗疫中的“非遗”力量

出品 | 江汉文化全媒体信息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