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萬科前董事長王石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好,非常好,一直好,這不是生活。”是的,一直好,不是生活,至少不是生活的常態。就像魯豫在《偶遇》這本書裡寫的:“無論是誰,我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的人生至暗時刻,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在你的生命中,有過“至暗時光”嗎?你還記得你是怎麼度過來的嗎?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來源: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前兩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看到那一刻,我就有了種被擊中的感覺,因為它讓我想到了自己曾經的至暗時光,也想到了很多比我優秀許多的人他們的至暗時光。


什麼是“至暗時光”?


它說的是,在遭遇了失敗、挫折或打擊後,人生中的那段灰暗痛苦的時光,也許是一段長時間的低落、抑鬱、迷茫、自我懷疑,也許是一段伸手不見五指的“人生谷底”。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優秀的人是這樣的:


小學時是學霸、初中時是學霸、高中時是學霸、大學時是學霸、研究生時是學霸、工作後進入最頂尖公司、迅速打怪升級得到晉升、年紀輕輕就做到副總裁或總經理的位置......


然而,真實世界卻並非如此。因為在真實世界中,絕大多數事與人的發展都不是“線性發展的”。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什麼是線性的發展?


“線性的發展”就意味著:今年工資漲幅10%,明年漲幅10%,後年漲幅還是10%,接下去的每一年都漲10%。可見它說的是:事與人的發展是以某一固定速率進行勻速增長或減少的。


然而,真實世界卻是非線性的。這個“非線性”的曲線也許是一根S型曲線,也許是不斷震盪、上下波動的曲線,還有可能是一個劇烈滑落然後再迅猛增長的曲線。


而幾乎每一個人,都無可避免的有過至少一段“劇烈滑落”的曲線,那就是每個人人生中都必然會經歷的“至暗時光”。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然而,人與人的區別是:有人從那段“劇烈滑落”的曲線中站起來了,有人卻再也沒有,他的自信與勇氣在被“至暗時光”徹底擊碎後就再也沒能回來過。這時,又該怎麼辦呢?在說怎麼辦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01

一個故事,我那史詩般空前的失敗


大學畢業後,羅琳開始從事文秘工作,後因戀愛分手離開英國,去了葡萄牙,開始了一份教師工作。


誰知,沒過多久,她的母親便離世了,與此同時,她嫁給了一個遊手好閒且自尊心極強的男人——喬治。喬治不肯工作,所以家庭開支都由羅琳一人支撐。隨著孩子的出生,家庭經濟捉襟見肘。


孩子在6個月時生的一場大病更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這時的喬治不僅沒有付起責任,反而責備羅琳,嫌她生了這個孩子,因為孩子的出生降低了他的生活質量。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11月的一個夜裡,因為一點爭論,喬治暴怒。他把房間裡一切能拿到的東西都扔向羅琳,羅琳被推到在地,還沒等她站起來,身上就立即又被很多東西砸中,有枕頭、靠墊,還有床頭櫃上的檯燈。


發完脾氣後,喬治又把被他砸的渾身青一塊紫一塊的羅琳像扔垃圾那樣扔出了家門。那時的羅琳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衣服,披頭散髮,身上沒有一分錢,也沒有身份證明,她根本就是無處可去。女兒雖只有六個月大,但這次家暴讓羅琳明白這個男人無可救藥,必須離開。


於是,她從葡萄牙返回英國,借住在了妹妹和妹夫家。那時她已身無分文,也不能在妹妹家常住,於是只好去申請了政府提供的救濟金。就這樣,她用每月103.5美元的救濟金租了一個非常簡陋的毛坯房,並在那裡住了很久。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那是羅琳人生裡最黑暗的一段時光,那種絕望的心情已經快要把她逼上絕路。她試圖改變卻沒有動力,她覺得自己已經掉入了一個黑暗的漩渦,只能隨著那漩渦的巨大吸力不斷沉淪,直到黑暗將自己完全淹沒。


直到有一天,她在鏡子裡看到了那個形容枯槁、蓬頭垢面的自己,她倒吸一口冷氣,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自怨自艾到這種程度,雖然她一直想要好好照顧孩子,但現在的她卻正做著完全相反的事,她把自己和孩子一起關在這毛坯房裡,每天靠救濟金絕望的活著,甚至可以說是苟延殘喘的活著。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當終於意識到這一點後,她開始尋求改變。她找了一份兼職的文秘工作,並在後來通過努力考取了教師資格證,成為了一名法語老師。而正是在這段最艱難的時期裡,她最終完成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手稿。


後來,她回憶說:


“從任何傳統的標準看,在我畢業僅僅七年後的日子裡,我的失敗達到了史詩般空前的規模:短命的婚姻閃電般地破裂,我又失業成了一個艱難的單身母親。除了流浪漢,我是當代英國最窮的人之一,真的一無所有。當年父母和我自己對未來的擔憂,現在都變成了現實。按照慣常的標準來看,我也是我所知道的最失敗的人。”


再後來,我們就都知道了。從《哈利波特》初印1000本,到拿到美國版稅,再到系列圖書在全球被翻譯成65種語言,各種電影、戲劇相繼出現。現在的JK羅琳,比英女王還有錢,再婚之後,與家人一起幸福的生活在愛丁堡。


這就是一個從史詩般空前失敗的階段最終走向人生巔峰的真實故事。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02

四個步驟,幫你走出“沉默的時光”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會說:


“這世上能有幾人成為JK羅琳。”


這話沒錯,那些從人生“至暗時光”中走出的人,都是別人,比如JK羅琳,比如被流放到龍場驛的王陽明,比如被迫離開蘋果的喬布斯。而當自己深陷“至暗時光”時,一切都是那麼地無助和絕望。正如我之前所說:


“至暗時光”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必然會出現的階段,而人與人的區別只在於:有人走出來了,有人卻再也沒能走出來。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走出人生中的那些“至暗時光”呢?


在這裡,以心理學和邏輯學理論角度,從我的經歷和教練輔導經驗中,我為大家提取了四個非常關鍵的步驟,希望它能幫助每一個需要的人,更容易的渡過那段“至暗時光”。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第一步:打破錯誤認知


認知決定行為,所以如想改變行為,首先要改變認知。在這裡,你需要打破三個錯誤認知,這是處於“至暗時光”中的人最常出現的。


錯誤認知1:將一次或幾次失敗等同於一無是處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遭遇兩次“被分手”時,就認為自己是一個在各方各面都很失敗的人,不僅戀愛失敗,工作也很失敗。但其實,“被分手”這個事件僅僅是發生在了他的戀愛關係中,類似的“失敗”或挫折並沒有發生在他的工作中,也沒有發生在他的朋友關係中,或是父子關係中。所以從邏輯上講,這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不該將“一次或幾次失敗”與“一無是處”劃上等號。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錯誤認知2: 將一次或幾次失敗與永遠的失敗劃上等號


如果一個人在一次或幾次失敗後就給自己下了一個結論:


“我是一個永遠的失敗者。”


那就意味著他將“自己的過去”與“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劃上了等號。這也正是我在文章開篇所說的,用“線性發展”的觀點在看人生。


有著錯誤認知的人,不僅喜歡將對個別壞事的解釋,由單個事件擴大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時還喜歡將壞事的影響從過去延伸到“永遠”。


然而,如果你對思維的邏輯足夠熟悉就會發現:


不論是橫向的“普遍化”擴展,即將一次失敗等同於“一無是處”;還是縱向的“永久性”的延伸,即將一次失敗等同於“永遠的失敗”。它們都犯了同一個邏輯錯誤,那就是“以偏概全”。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錯誤認知3: 將失敗原因全部歸咎於自己


陷在“至暗時光”中的人,常愛反反覆覆地說同一句話,那就是:“一切都是我的錯。”或者是:“如果當初......”然而,事實卻是:


導致一個失敗結局出現的原因,除了個人原因外,一般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外部原因。


對於一個事件的失敗原因,或是一系列事件的失敗原因,我們都應學著用系統思考的方式去看,而不能做出“一切都是我的錯”這樣的簡單歸因。


雖然,自我反省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然而一旦將所有失敗原因全部歸咎於自己一人,就會帶來另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即非常強烈的自我不接納,從而導致嚴重的自我懷疑與自信全失。


從此以後,做任何事都可能會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可是假如一直如此,事情還能做好嗎?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第二步:建立客觀信念


在打破了這三個十分關鍵的錯誤認知後,你還需要重建客觀信念。


什麼樣的信念是客觀的呢?


客觀信念1: 我的“失敗”既不能代表我一無是處,也不能說明我是一個失敗者,更不能說明我就是個永遠的失敗者。


客觀信念2: “至暗時光”既是低谷,也是機會。


為什麼這樣說?


“至暗時光”能讓你看到更加真實的自我。


“至暗時光”會將你置於“一無所有”的地方,那時,你就能比平時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價值觀——到底什麼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正如JK羅琳所說:


“失敗意味著剝離掉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我因此不再偽裝自己、遠離自我,而重新開始把所有精力放在對我最重要的事情上。”


“至暗時光”能讓你進行更深入冷靜的反思以及更徹底的成長。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弗洛伊德認為:


人類有一種強烈的潛意識,那就是渴望在他的一生中延續屬於他們關於情緒、思維、行為和防禦的特定模式,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一次次地創造同樣特徵的體驗,而他們本身對於這種不斷重複的行為卻是一無所知。


所以,人的行為和思維往往會按最初形成的那個定式進行,不斷重複,而這種不斷重複的思維、行為定式,往往是與潛在挫折和失敗緊密相連的。只是絕大多數人,在沒有遇到突如其來的挫折和失敗前,都不可能意識得到,他們只是在一次次地、無覺知地重複著那些早已習慣的思維和行為定式。


“至暗時光”的到來,從表面上看當然是個十分巨大的打擊,但實際上卻往往是那個能將一個人從定式中喚醒的東西,一旦喚醒,既往習慣的循環就會被打破,新的可能就會出現。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離開蘋果的11年就是喬布斯的“至暗時光”,這段放逐生涯給他帶來了很多冷靜的思考,他開始學著去理解別人,去做一個更有大局觀的CEO。這些都為他後來迴歸蘋果,帶領蘋果起死回生,創造出改變世界的產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至暗時光”能給你帶來更大的安全感


假如說,就連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光你都能夠走過,那未來應該就再沒什麼能讓你如此害怕,如此難以面對了的。從挫折中獲得智慧、變得堅強,意味著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生存。


只有在逆境來臨之時,你才會真正認識自己,瞭解身邊的人。這種瞭解是真正的財富,雖然是用痛苦換來的,但可能會比以前你得到的任何資格證書都更有用。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客觀信念3: 用“成長型心智”去看人生


2006年,斯坦福大學的行為心理學教授德韋克總結了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兩種思維理論: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說的是:


相信我們出生時帶有固定量的才智與能力。


採取固定型思維的人傾向於迴避挑戰與失敗,從而剝奪了自己過上富於體驗與學習的生活。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而成長型思維則是一種以智力可塑為核心信念的系統的思維模式。


它相信通過練習、堅持和努力,人類具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


如果說之前的錯誤和失敗與你自身的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那麼現在的你依然有機會去學去做,去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既然人的一生不是固定不變的,人也可以不斷成長,那麼你就不該用“固定思維”的方式去看待人生中的那些階段性失敗,更不該用自己某一階段的過失與失敗去禁錮自己的一生。


第三步:從願景出發去思考


什麼是從願景出發去思考?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這是羅伯特•迪爾茨提出的邏輯層次理論,從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到:


  • 願景層位於最高層,它是超越個人身份的,是關於我們想要怎樣的人生,或者說是關於我們的人生使命的。


  • 身份層是關於“我是誰”,涉及“我希望我是誰”“或“我希望成為誰” 。


  • 價值觀層是關於“什麼是重要的”,以及“為什麼重要”。


  • 能力層是關於我的能力,包括能力、狀態、策略和處世模式。


  • 行為層則是關於我要做什麼或者我已經做了什麼,涉及具體的行動步驟和行為。


  • 環境層是指我所處的環境究竟是怎麼樣的。


邏輯層次中的上一層對下一層都有指導作用。高層次上發生的改變必將向下“輻射”,從而在低層次上產生相應改變;在低層次上發生的改變有可能會影響到高層次,但不會必然發生。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當一個人身處“至暗時光”時,假如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現有的“環境”上,就會愈發自怨自艾、難以自拔。然而,如果他能將目光與注意力投射在“願景”上,就會發現人生的嶄新意義與機會。


前者習慣這樣說:


“現在已經都這樣了,我又能怎麼辦呢?”


後者喜歡這樣說:


“不論環境如何,不論過去如何,我都想要創造我的未來,實現我想要的人生願景,所以我準備這樣做……”


正是因為二者的思維方式有著極其巨大的差別,所以它們的結局自然也有天壤之別。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第四步:堅韌地做


在明確了自己想要的願景後,就要堅韌地做。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期,JK羅琳也不曾放棄過想要寫作的想法。她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書稿正是在她住在毛坯房時完成的。而在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後,她就開始不斷投稿,同時不斷遭受回絕。幸好,她堅持住了,直到有一天遇到了那個賞識她思想的人。


因為早已根植在頭腦中的人生線性發展假設,身處暗夜的人自然看不到前方的一絲光亮。但其實,前方一直有光。


只是,要想接近並進入那光,你就得不停地往前走。所以,當你找到了自己的願景後,就要用堅韌的力量去一步步的實現它,不停的走,一直到接近並進入那光。


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時光


最後的話:


JK羅琳曾說:


“如果給我一部時間機器,我會告訴21歲的自己,人的幸福在於知道生活不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你的資歷、簡歷,都不是你的生活,雖然你會碰到很多與我同齡或更老一點的人,今天依然還在混淆兩者。生活是艱辛的,複雜的,超出任何人的控制能力,而謙恭地瞭解這一點,將使你歷經滄桑後能夠更好的生存。”


最後,致我們所經歷的至暗時光,因為那都是通往自我的征途。


- END -


作者:艾菲,《直擊本質》作者,高管教練、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個人成長教練,前美國財富五百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關注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聚焦“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兩大基石,活出你的蓬勃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