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我看王宝钏的爱情与婚姻

我读到蒋勋老师书中提到的《武家坡》时,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以为这又是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民间故事。于是耐心去读:“说的是一个丞相家有三位小姐,养尊处优,金枝玉叶。大女儿、二女儿都很爱财,贪婪,攀附权贵,可三小姐王宝钏不一样......”读此,方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那个在寒窑里等丈夫等了十八年的王宝钏的故事么?是那个我们三秦父老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秦腔剧目么?

小时候常听父母在家中念叨此戏,从小到大,这出戏也不知跟着他们看了多少遍了。所以该剧的故事情节于我可以说是早已烂然于心了。只是我依稀记得该剧的名字好像叫《五典坡》?也好像叫《探窑》吧?怎么这里又叫《武家坡》了呢?于是忍不住去请教了一下我那秦腔迷的父亲,方才知道,原来关于王宝钏的戏曲故事有很多剧种,不光是秦腔专属。京剧、豫剧、越剧等都有其唱词,也因此才衍生出了不同的剧名。而《探窑》只是其中的一段唱腔。原来如此!

“有一天,王宝钏抛绣球选婿”,结果绣球打到乞丐薛平贵,家里不准她嫁。可是她觉得,一个女子不能侍二夫,绣球抛到谁,谁接到就嫁谁。

爱情里义无反顾的都是女子,可是王宝钏的故事几乎都是荒谬的,就因为她丢了个球,就义无反顾了。薛平贵后来在出征路上被陷害,而王宝钏则在寒窑中苦守了十八年“。

读到这里,我不由地将目光停歇下来,将书反扣在桌前,开始思衬起这个故事的内容来。为何蒋勋老师说王宝钏的故事是荒谬的?为何我从来没有这么觉得?对我而言,戏剧也罢,电影电视剧也罢,似乎很少会对故事的情节产生质疑。或者说,在我看剧的过程中,就觉得剧中的内容是真实的。看到动情处我会潸然泪下;开怀处也会与戏中的人物一同大笑。只是看过就罢,很少会将自己的心逗留在剧中。然而此刻,我却为了蒋勋老师的这句“王宝钏的故事几乎是荒谬的”而逗留,并忍不住较起真来。

难道一个人顺应天意有什么不对的么?我并不知道抛绣球选夫婿的事情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也疏于搜寻资料去考证。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制度却是事实存在过的吧。这种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单凭父母做主,或者说交由别人来安排关乎自己一生命运的婚姻体系,相形之下,我到觉得抛绣球选夫婿这种方式会更显人情味,或者说更能体现人权些。虽然这其间会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瘸子?瞎子?地痞无赖?三六九等......你并不知道自己手中的绣球将会砸中怎样的一个男人。

但是在那样一个婚姻无法自主的年代,对于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子而言,我想,抛绣球无疑给了她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不管最终她用绣球砸中的男人是谁,那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她都会心甘情愿地“认命”。

所以单从这一点上,我倒是很敬佩王宝钏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因为这种顺应天意、随遇而安的选择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况且以王宝钏的身世背景来看,她并非一个贪恋物质生活的人,否则她一定会像她的两个姐姐一样,交由父母给她安排一个权贵人家嫁了。

因此,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与这普天之下众多女子一样,她内心想要得到的不过是一份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白首偕老的婚姻。因此,她能够孤单一人在寒窑里苦守十八年,翘首等待着她的丈夫薛平贵。我认为这是符合她的人生目的的。所以我并不认为王宝钏的故事有何荒谬。

接着往下读——

《武家坡》的故事很荒谬。王宝钏的丈夫薛平贵在西凉国娶了一个公主,变成驸马爷,过上了很好的日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太太这十八年是怎么过来的。于是他回来试探,看妻子到底贞洁不贞洁......

蒋勋老师再一次提到这个故事的荒谬,让我也不由地再一次陷入了深思。

到底它荒谬在哪里?是剧情荒谬?还是现实生活原本就是荒谬的?荒谬在一个已经娶了二房的男人竟然回来试探自己的老婆是否忠贞?那么试问现实中,有几个男人不担心被自己的老婆戴“绿帽子”?更别提那思想守旧的封建社会了。所以薛平贵的试探行为不过是天底下大多数男人的本能反应吧,没有什么荒谬可言。要说荒谬,在我看来,“绿帽子”才是最大的荒谬,是对女性人身的一种歧视与不公。

那么,是故事的结局——让王宝钏这个苦守了十八年的女人苦尽甘来,最终过上了荣华富贵的好日子。让人感到荒谬?

说实话,年少时看到这出戏的结局,内心总是欢喜的,是替王宝钏感到高兴的。总觉得她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她最终等来的是一个功成名就、鲜花着锦的男人,可以保她后半生衣食无忧的男人。

然而,如今再看这出戏,或者说从书中走出来,内心却是五味杂陈的。

因为站在一个女性的角度,内心不免会对王宝钏十八年来,那漫长的、孤寂的等待生活感到同情与怜惜。倘若她等来的是一个同样等了她十八年的单身男人,或许,她的等待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然而她等来的却是一个携妻归来的丈夫!只是在那样一个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女子三从四德的年代,她只能选择忍气吞声了。

其次,对于两个分居近二十年、且渺无音信的夫妻而言,想要开启新的婚姻生活,其艰难程度不想而知。更何况,丈夫的身边还多了一个与其共同生活了十八年的厉害女人。正如张爱玲对这部戏所表达的那份同情,她说自己每次看到这出戏的结局就好难过,一个已经人老珠黄的中年妇人,在一个掌有兵权的小太太底下做皇后,什么权力都没有,多么悲惨......

再说薛平贵这个男人,在我看来,十八年后他能给予王宝钏的,除了感动,恐怕也只有余生的物质保障了。因为他的爱情早已给了西凉公主。其次,站在男性的角度,他或许也会觉得,能够提供给自己的女人最丰厚的物质生活,便是给了对方这一世最大的回报与幸福了。

倘若因为这样的结局而感到荒谬,那我倒认同蒋勋老师所说的荒谬了。因为,剧情完全忽视了一个女人的内心需求,没有人去想过,一个女人一生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我想,她等的并不是一场荣华富贵,因为荣华富贵于她,早已是过眼云烟。她等的,不过是当初那个接住了她手中绣球的男人,那个她自己选中的丈夫。哪怕他一生一贫如洗,一如当初的乞丐。她想要的,不过是一个一生能够与她朝夕相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